编者按:

有“印度的《论语》”之称的《瑜伽经》,《瑜伽经》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至纪元之间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传帕坦伽利撷取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之精义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们复将其教导记录并结集而成此经。

国内汉文版《瑜伽经》有多个译本,当前公认最完备的汉译和最系统而透彻的注解是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皇冠瑜伽传承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德曰生什么意思(天地之大德曰生)(1)

4.2 Being delivered into a new form comes about when natural forces overflow.

无论是瑜伽的最高哲学概念“梵”,还是中国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或“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创造之源,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生生不息之“生德”,皆认为所谓本性,即以创造为性,以创造为本,故曰“本性”。见此生生不已之创造性就是见天性,见道性,见梵性,见自性。证此创造性就是“证道”,就是“与梵相应”,就是“梵我一如”。

程颢先生曰:“观鸡雏可以识仁。”因为“鸡雏满腔都是生意,满腔都是恻隐。斯可与识仁,可与言《诗》矣”。“识仁”就是识道或见道。儒家以仁为道。怎么识道或见道呢?“观鸡雏”,为何?因为“鸡雏满腔都是生意,满腔都是恻隐”。故“可与识仁”。

大贤程颢先生的“观鸡雏识仁法”,只是一时兴会之指点语,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观小鸡来识仁悟道,来体认本性之生生不已之创造性。通过小桥流水,通过冰融雪化,通过小草抽绿、小树发芽,通过鸟飞鱼跃等等,皆可识仁,皆可参悟创造不息之大德,生生之不已之“生德”。

我们敬爱的圣哲就没有通过某个具体之物,而是通过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之更迭,日落月升之交替,来体会和参悟万有背后的那个生生不已的“生德”,来体会和参悟“大梵”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之创造力。

4.3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this form or that is not driven by the causes proximate to it, just oriented by them, the way a farmer diverts a stream for irrigation.

4.3 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即该事物此前的整个历史持续地合力塑造此事物以成如此)。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大德曰生什么意思(天地之大德曰生)(2)

《〈瑜伽经〉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圣哲在此处给出两个启示:

1.万物皆众缘和合而生。“缘起学说”非佛教独家所有,它是印度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但缘起学说为佛教所独重,则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处,圣哲同样教导相关的缘起思想:“远近众因合力之果”——万物皆众缘和合而生。

2.重视历史和警惕事物的渐变。“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圣哲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发展历史,或者说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因果之链。对事物历史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方能对事物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但这一点恰好是印度人所严重忽视的地方——印度自有文明以来,历史意识十分淡化,印度人的历史主要靠口述史和神话故事来延续,也就是说,印度没有正式对历史的书面记述。一直到现代,印度的历史都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历史,导致很多历史现象和事件说明不清来龙去脉。其原因就是历代印度的知识分子全部不重视更不提倡历史的原因。在这样的文化习俗下,圣哲提示我们要尊重历史,要有历史意识。这一点尤为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圣哲此处提醒我们务必留意事物的渐变。“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是有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太多的事,太多本来很美好的人和事,都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渐变中,走向了反面,成为不再美好,不再让人留恋的事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青蛙现象”。因为水变热的速度很慢,青蛙意识不到死亡正在来临,它认为很幸福很舒服地躺在温水中享受。等它发现事情不对劲时,已经迟了,已临近了死亡的边缘,无力再作抗争,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死去。这种“青蛙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一再地重演着,在整个人类那里同样是一再地重演着。故圣哲提醒我们说,警惕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连载五十二)

关联阅读:

“生命与国学”头条号征稿启事

实现开悟解脱的途径,除了打坐禅修,还有哪些?

万物皆是本性的化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