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苏轼苏东坡一生名作无数,千年来一直备受追捧,只是历史上文学成就极高的人,政途大多坎坷,苏轼也同样踏入了这一怪圈。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自嘲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接连遭贬,一次比一次更偏远,一直到死,苏轼都没能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34乌台诗案)(1)

而这番坎坷遭遇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

事情的导火线,实在很不起眼,是出自苏轼的一篇《湖州谢上表》。

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前夕,例行公事写了篇谢恩的《湖州谢上表》,整篇文章除了阐述自己毫无政绩外,就是大段大段感念皇恩。可是,不知苏轼是无心还是有意,他在文章的最后不经意吐槽了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陛下知道我脑袋不灵光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跟不上新提拔的那些官员的思路;又觉得我这个老头子不喜欢折腾,或许能让老百姓过上点好日子。

舒亶时为御史,读到苏轼的《湖州谢上表》,看出苏大学士是在讽刺他们这伙新党小将无事生非。于是找皇帝告了一状:"轼近上谢表,颇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志义之士无不愤惋。"御史中丞李定与另一名御史何正臣,也交章弹劾苏轼指斥乘舆、诽谤朝政。

宋神宗一向是支持变法的,当时新法的推行正在艰难时期,皇帝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很不高兴。而早在六年之前,已经有另一个人认为苏轼的诗作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湖州谢上表》遭到非议之后,这人也立刻参与进来,上书弹劾。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34乌台诗案)(2)

由神宗批示后,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苏轼在狱中的日子可谓凄惨至极,惶惶不可终日。审讯者常常通宵达旦对其辱骂、恫吓,从其泛泛的诗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其承认愚弄朝廷、毁谤国事。在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不得不作了数万字的交代材料。他一心以为自己的命保不住了,惶惶不安中在《狱中寄子由》里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等诗句,又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诀别诗。狱吏照例按规定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神宗读到这两首诗,深受感触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对挽救苏轼起到关键作用的,竟然是变法派的领袖——王安石。"乌台诗案"初起时,王安石已罢相,闲居金陵。当他听闻此事后,颇感惊异,虽然两人是政见上的敌人,可王安石并未因政见不同袖手旁观,他上书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34乌台诗案)(3)

于是最终,神宗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免去死罪,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34乌台诗案)(4)

在黄州,苏轼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在乌台诗案的遭遇(34乌台诗案)(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