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还能用词语制一支锚

By 萧飒

隔壁的垂死者是另一个你

他曾梦见:世界是一艘沉船

于是,你的床开始下沉

直到第三十声鸡鸣抵达耳畔

至少,我还可以歌唱,他轻声嘟哝

或许还能用词语制一支锚

沉没在继续

天色微明,

霓虹遍布的山谷缓缓熄灭

绿色的洪水即将淹没七月的山峦

而此刻,在一块黑暗的甲板上

他正从弥留之际的梦中醒来

似乎有人在向他低语:

你爱过的一切都已腐烂

词语之光辉耀此世

萧飒发来这封邮件,读完这首诗,看见他几句简短的附言:前段时间回了趟老家,见了爷爷最后一面。对于一位垂死者,除了这首诗之外,我几乎什么也不能做。而同处一个梦中之梦中,睡和醒并不那么分明。

萧飒帅气(萧飒或许还能用词语制一支锚)(1)

后记

我能联想到的太多,这些“太多”之中有共情、有想象:人间人都会要经历的人间事。具有普遍性的世间事,用说理都能说得通透,其实谁都明白,即使张口有些“词不达意”(那也是个体受到太多世俗社会评价体系、规则、标准的影响,这个影响潜移默化地就成为了自己也认可的标准)。我想说的还是“想象”,当面对人生中许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场景时,内心涌动着这种深深的自我“无力感”,而我们自然地会把这种“无力感”推脱到外界,于是继续启动循环往复着过去吐槽、抱怨、慨叹的模式。萧飒在写这首诗歌之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吧,唯一不同的是用一首诗的创造来解决自己与外界的对抗局面,诗的语言究竟表达出什么?诗写得如何?似乎归于答案、标准的东西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在诗歌创作话语体系里,评断依然是重要的)。

除了这首诗之外,我几乎什么也不能做”—— 作者面对自己这首诗时,究竟有怎样的心理活动?“绿色的洪水、沉没在继续”诸如这样的属于艺术创作的词语、透露心理活动的“象征”把世俗的人间事内化之后,再表达了出来,当再次面对生活中的他者之时,反倒没有了抱怨与哀叹,只不过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诗歌艺术基于它如前所述的特质:透过文字浮现出的“意象”,引发个体的充沛想象力,在个体与意象的对话过程中,展现出更多的美与更丰富的内涵,揭示其真正的意义。在此美学承担了一种“责任”,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ph Arnheim)曾评论过艺术与爱欲的联系,他认为没有哪种艺术过程可以脱离爱的感觉(loving affection)而存在,从美上升到的这样的美学责任,关乎如今的世界充满使人麻木的机制,是否因为生活中缺乏真正的美,而我们才使得自己麻木一些以便适应残酷现实的伤害?这种麻木与防御的心理机制形成不仅仅是个体性的也是集体意识创伤在每个个体经验里留下的共同痕迹。这份美学责任以期在创作过程中对“爱”的重新发现。在个案的艺术表达创作过程中,蕴含着对爱的情感表达——

诗歌疗愈这种表现形式唤起注意力和同理心,而不是焦虑和抗拒,美让我们接近苦难的、痛苦的、丑陋的,令人反感的东西,这种力量符合荣格的原型原理。(注:此处绿色引文节选自《艺术疗法概论》一书 诗歌疗法一章)

你爱过的一切都已腐烂

词语之光辉耀此世

——萧飒

祝你安好!

萧飒帅气(萧飒或许还能用词语制一支锚)(2)

主编: 叶培结 余瑾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年7月

ISBN: 9787566417572

相关阅读

微妙,也颤抖了一下

点缀

响尾 ||“stimmung”这个词

阿比·瓦堡无名之学式的“自我对话”:打碎这首“自我之诗”

河合隼雄式的空心细听:她问了一句

阿琳•理查兹 | 相比于对他人的渴望,对曾经的自己的渴望是一种更加极端的孤独

另一种声音 | 我们都是“读写人”

活动回顾 |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作不仅帮助贝克特增进自我控制感,而且具体化了其自我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由持续地消解叙事架构,贝克特通过写作让自己存在。——洛伊斯•奥本海姆

阅读原文“以诗见己”

rose.summer@163.com

你读文艺沙龙

萧飒帅气(萧飒或许还能用词语制一支锚)(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