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70后已经渐渐老去,90后也不再总是成为各种话题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00后甚至是10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特色。回首往事,这些不同时代的人也开始思考:为何70后追逐名利,而90后追求诗和远方?

首先,70后和90后生活的时代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在社会学叫做“代际差异”,简单来说,也就是指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由于时代大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1)

70后的时代正是承上启下的时代,这些人经历了十年动荡,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可以说,他们生活在艰苦的时代,物质极度匮乏,但同时也最先迎接开放的浪潮,正是一展拳脚的时候。

70后小时候是没有电视机的,有收音机的家庭就足以让人羡慕了。他们经历过很多穷日子,有时候还吃不饱饭,大鱼大肉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改革开放,他们就像久旱逢甘霖一般具有极高的热情。

所以,70后的主题是奋斗。但是物极必反,由于童年时期物质生活的匮乏,70后们往往具有一种补偿心理。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2)

著名的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补偿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指某人在某个方面存在某种缺陷,这种缺陷给他带来的自卑感和紧张感让他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弥补这种缺陷。另一名心理大师阿德勒认为,这种缺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

70后们对于童年时期物质匮乏的经历存在阴影,这些经历让他们感到自卑和紧张。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3)

为了防止自己再次落入同样的境地,所以70后们通常拼了命奋斗,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努力拼搏,为的就是在物质上和地位上获得成功,以此来弥补童年时的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心理缺陷。

90后却不一样,90后虽然不像00后那样生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但是90后的生活条件比70后要强很多。

70后父母的努力奋斗给90后的孩子们打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就是说,90后的生理需求获得了比较高满足。

他们不需要再经历吃不饱饭的日子,电视、电脑的普及也同时满足了90后的娱乐需要。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4)

这当然也和中国当时的生育政策有关。在70后时代,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70后的家族往往都是庞大的,拥有众多兄弟姐妹。

可是90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独生子女时代,所有的资源都落在一个孩子身上。这就意味着,90后的生活条件普遍会比70后要好很多。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得知,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需求后,就会渴望自我实现需求。

70后在选择工作时更看重工作可以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这些利益往往是高于一切的,70后可以为了获取利益委屈自己。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5)

可是90后不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后们更关注工作为自己带来的情绪价值。也就是说,当90后对这份工作失去兴趣或是个人生活因为这份工作而受到影响时,大部分90后都会选择辞职或者是跳槽。

在90后的脑袋中是对受苦没有具体概念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像70后那样经历过苦日子。不管怎样,90后通常还有父母在背后支持他们,可是70后则不然,70后只有他们自己。

此外,70后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百业待兴,稍微有头脑或者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拼出一片天地。可是90后的时代完全不同了。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6)

90后面对的时代是内卷的时代。努力不再意味着成功,反而变成了公司压榨员工的手段。这些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对90后们不断进行PUA,给他们灌输毒鸡汤。996和007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家常便饭。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心理的产生多是由于紧张不安和长期处于不愉快的心情中所导致的。对于90后来说,这些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是导致焦虑的潜在危险分子。

智联招聘曾经对此展开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54%的90后都具有焦虑倾向。其中,有85%的人有加班焦虑,重度焦虑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2.6%。

心理学越缺什么越要证明什么(为什么七零后追逐名利)(7)

面对社会施加的这些压力,90后只好选择躺平,这种躺平并非完全是什么都不做的躺平。这种躺平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对诗和远方的追求,选择离开大城市或是环游旅行的90后越来越多。

因此,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困境。谁也不比谁容易,谁也不比谁艰难。身为渺小的人类,我们只能在世界上艰难生存,寻求自己的一方安身之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