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是中华民族传统诗歌的一种,而且是最简练的一种,是一种短小精干的文学体裁。自唐朝绝句诗定型以来,涌现了大量的绝句诗人,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绝句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为人们传诵,给人以无限美好的体验。可以说,绝句诗是汉语使用者最熟悉的诗种,也是世界诗歌海洋中最优美和最有效的诗种。

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从李白的赠汪伦看如何欣赏绝句诗)(1)

桃花潭

兹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谈谈如何欣赏绝句诗。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我们在小学二三年级就学习过,几乎都能够背诵。因为它音律和谐、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加上短小易记,深刻地反映了好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景,所以十分受到人们的青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么真挚的情谊,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浪漫的夸张!当我们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几乎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的《赠汪伦》,朋友之间的情意不知不觉就提升一个高度,这不仅是李白的功劳,也是绝句诗歌的功劳,是绝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铿锵有力的影响。

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从李白的赠汪伦看如何欣赏绝句诗)(2)

桃花潭上的小船

这里,我们从格律形式、内容结构和意境三个方面来谈谈对绝句诗的欣赏。

1.从格律形式上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共二十八个字,加上诗题也不过三十一个字,可以说惜字如金了。这首诗的韵字依次是“行、声、情”,押的是平水韵中的“八庚”韵,这个韵部的字比较多,读起来也响亮,十分适合用来写情感充沛的绝句。

这首诗的平仄形式是:

李白乘舟将欲行

仄仄平平平仄平,

忽闻岸上踏歌声

仄平仄仄仄平平。

桃花潭水深千尺

平平平仄平平仄,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这首诗的格律很完美,没有一字出律,其中四句更是符合标准的律形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需要着重提醒一下的是,由于一千多年来语言的变迁,有些汉字的读音有所变化。比如这首诗的入声字“白、忽、尺、及”,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声调分别是二、一、二、和二声,这必然影响朗读效果,因为作者和我们的读法毕竟有所差异。幸亏我们有不少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字,这能很大程度地再现古代诗人绝句诗的音律美。

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从李白的赠汪伦看如何欣赏绝句诗)(3)

李白《赠汪伦》配图

2.从内容结构上看。

这首诗的起句点明了人物和事件的起因,人是李白,事件的起因是李白要走了。短短的七个字中有人、有事,还有景物“船”,充分显示大诗人李白驾驭语言的能力,堪称字字如金。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后续,写的是送行者踏着铿锵的脚步,唱着歌来了。既然是朋友,怎么李白都上船要走了才赶来送别呢?又为什么还有闲心哼小曲呢?仔细分析后,第二句的内涵太丰富了!“忽闻”暗示李白临走时说过不要汪伦来送,或者汪伦送李白登舟后舍不得又转回来要看着李白离去。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汪伦肯定没有那么老实,从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能和李白结为好友就可以看出来。这里可能是汪伦家里有急事,他送李白上船后回去,然而实在舍不得李白这个朋友,就马上转了回来。从一个“踏”字可以看出汪伦的急迫心情,显然他是迈着大步跑回来的。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那么急迫,汪伦怎么还有闲心唱歌呢?”我想,汪伦的身体很好,完全可以跑着唱歌而不会气喘吁吁。你如果知道我们跑马拉松的人能够一边跑一边呐喊,就不会怀疑汪伦的“踏歌声”了。至于汪伦为什么要唱歌,应该是心情很好。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能够交上李白这个大诗人为朋友,难道不值得高兴吗?这第二句的内涵太广博了,特别引人入胜!

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从李白的赠汪伦看如何欣赏绝句诗)(4)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旧址

第三句转入写景,千尺深的桃花潭应该是汪伦家乡的名胜,所以李白忍不住想起它,用它来做比。第四句是议论,高度赞美汪伦对他的送别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和汪伦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汪伦去而复返,李白情怀激荡,若非热爱生活的人,哪有那样深切的感受呢?汪伦有幸认识李白,李白亦有幸认识汪伦,两者促成了李白的千古绝唱问世,以致成就了这一段诗坛风流佳话。

理论上第三句为转句,实际上和第四句结合起来才能转得完美。这首诗转句的成功在于结句的感慨,结句中的“送”字尤其重要,堪称诗眼。如果改用其它的字,就会使意思无法和一二句连贯,使整首诗创作失败,更别说流传千古了。在绝句欣赏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转句,转句不成功,一切都是枉然。可以说,转句不成功的人永远都不是合格的诗人。

3.从意境是看。这首诗中的景物有江水、船和桃花潭,江水和船是实写,而桃花潭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得意韵更加深邃。江、船和桃花潭加上渲染场面的歌声和脚步声,把汪伦送别李白的场景描摹得栩栩如生,使朋友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读之如身临其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生动,气质高古,表现了极其感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境,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