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琴》是部老片,讲几个山区民办教师的事,很多人没看过,看过的可能大多数和我一样,上岁数了。

电影于1994年9月在中国上映,至今快三十年了,那年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开始养家了。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上初三,学校组织的。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1)

看完后很受感动,也很难受,心里头像有棉花团堵着,后来知道一个词,叫悲怆。

真心为那几个民办教师不值,他们的生命不应该这样度过。

但我又很感激民办教师,因为在我的小学和初中,也都有民办教师给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我对他们不陌生。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2)

他们和别的老师一样,有点小知识分子气,文雅,沉静,即便在农村,穿着打扮也干干净净。

他们和别的老师也不一样,手掌有干农活留下的茧子,下课后或者放学后就紧着往家跑,他们普遍也比别的老师老气一些,也算计一些。

因为公办教师一个月有五百工资,民办教师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3)

这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因为教师待遇不高,想当老师的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山区和农村地区,教师缺得厉害。

于是就有了民办教师,民办,相对于公办而言。

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最大的区别是:一是工资,二是身份。

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干着同样的活儿,却拿着大概公办教师1/3的工资,比如相同工龄都为20年,职称都为小教一级,公办教师的工资是将近600元,而民办教师却只有230元。

身份的不同更明显,转成公办就成了公家的人,属国家干部,城镇户口,而民办教师干着公家的事儿却还是农民身份。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4)

当时这个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湖北作家刘醒龙93年写了一部小说《凤凰琴》,因为他也当过老师,作品很轰动。

第二年《凤凰琴》被导演何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更轰动。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5)

主持人董卿手里拿着的就是凤凰琴

影片从高考落榜的女青年张英子来到大山深处一所叫界岭的乡村小学任教开始讲述,与几位乡村教师从互不理解、到相互支持的感人故事。

张英子把希望寄托在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修宗迪 饰)的身上,无论如何想要离开农村进城里工作。可是命运的捉弄,英子最终被安排到位于山区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6)

张英子(剧雪饰)

余校长是一名山村小学的校长。本来身体不好的他不仅要照顾久卧病床的妻子还要照顾学生,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他一直希望转正。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7)

李保田饰演余校长

孙四海是界岭小学的教导主任,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得张英子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8)

王学圻饰演孙四海

邓有梅,是界岭小学的副校长,曾在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9)

冯谦饰演邓有梅

电影没有高大上的东西,也没有歌颂这几位老师,拍的都是小事,学校也破破烂烂。

几位老师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成天忙忙碌碌就为了几件破事。

央求村里兑现拖欠的菲薄薪水、争取“民转公”的指标、动员村民送孩子上学(因入学率与薪水是挂钩的)、设法通过乡里的评估达标、筹钱修缮破漏不堪的校舍。为了这几件事,他们甚至勾心斗角、弄虚作假、请客送礼。

几位老师生活清贫,兢兢业业,同时还各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时刻等待着转正的消息,时刻渴望改变这步履维艰的命运。

里面的人物一点都不崇高,但观众却被深深打动了。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10)

我当时看到这个简朴的升国旗仪式时,国歌一出来,脑子里轰然作响,真的被震撼到,那种严肃和庄重,那种居山乡之小,谋国家之大,念民族之远,那种朴素到极致的壮丽,让我心灵为之澎湃。

张英子慢慢了解了学校也了解了同事们,她写了篇报道引来了记者和社会的关注,才弄来一个转正名额。

几位老师都想要,谁不想,改变命运啊。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11)

余校长于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决定把名额让给张英子。

孙四海和邓有梅在不记名投票表决时投给了自己一票,但当余校长谈起明爱芬时还是同意把名额让给明爱芬。

明爱芬是一位老民办,知道自己终于转正后,终于没有遗憾,带着笑意离世。

教师节送老师的马头琴曲(让我想起凤凰琴)(12)

凤凰琴是构造简单、易于演奏,音色清脆的小型乐器

琐碎和混浊,是本片的特色。

高度还原生活,是本片的特点。

都是小人物,是本片的看点。

他们就像山里的野花,自然生长,默默绽放。

而今,中国乡村教育早已迈入新的阶段,但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几百万名默默无闻扎根于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是如何带着朴素而美好的信念,进行着中国社会最为基层的启蒙教育。

向他们致敬,老师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