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孪生汉字就是,诸如,上和下,前和后,买和卖,来和去等,这类成对出现的汉字。粜和籴就是一对这样的汉字。

籴字我是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学到的。

《白鹿原》第二十三章,白鹿原大旱年馑刚过去,朱先生之前接受滋水县郝县长之邀任滋水县赈济灾民副总监,账目清楚,清正廉洁,无论乡民还是郝县长都很感激朱先生的作为。朱先生把整理好的赈灾账目送给郝县长审核,郝县长趁机再次邀请朱先生出山任国民教育科职务,朱先生婉辞了,郝县长表示请朱先生再次抽空来一次,代百姓好好感谢朱先生,朱先生说:“不必了,你有这心意,把那笔款子籴成粮食,分给街头路口那些乞丐吧!他们的年馑还没过哩”

籴(dí),动词,买进(粮食),如:籴麦子。

粜字甲骨文(一对孪生汉字籴和粜)(1)

图片来自汉语词典

而粜米,来自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据说还被选在了课文中。

“还是不要粜卖粮食:粜米。粜谷。粜粮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帮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这段文字多次使用到粜字,是粜字使用的很好范例。

粜(tiào),动词,卖出(粮食),如:粜米。

粜字甲骨文(一对孪生汉字籴和粜)(2)

图片来自汉语词典

看这两篇文字,我有一个小思考,《白鹿原》反映的是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生活环境,《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民国南方的社会生活环境,地域跨度是很大的,而且籴和粜都出自人物对话的口语中,但是就安徽地区而言,在实际生活中,我还没有听过谁说过这两个汉字,似乎现在很少在口语中使用这两个汉字了。其他地方的情况,我尚不了解。

这种现象是不是反映了汉语口语的变迁还是其实现在口语中也说这两个字,只是我个人没有听到过罢了? 你那里的人在口语中还在使用籴和粜吗?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