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虽说与太子孙和关系有所缓和,但想到两党之争,终究不是个办法,朝臣卷入争斗旋涡,选择两边站队,势必造成朝廷出现分裂。

孙权心忧此事,思索多年后,认为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都不适合继承皇位,因为各自党羽已经形成,无论谁上位,都会引发另一派的反击,进一步加剧内斗。

就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拼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鉴于此,孙权决定在儿子中另立太子。

司马谈命子迁为太史(史说三国二七九)(1)

孙权晚年宠爱妃子潘淑。

潘淑(?-252年),又名谨淑,会稽句章(今浙江宁波市)人。

潘淑本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其父犯罪被处死,她与姐姐一同没入宫中织布房为婢。

潘淑美容天仙,当时没有人比她更漂亮,堪称倾国倾城,同时被幽禁的数百名宫女都视她为神女,敬而远之。

孙权听闻潘淑的美貌后,很是好奇,令画工画像,欲一睹芳容。

潘淑因为父亲死去,自己又沦为劳工,整日愁眉不展,吃不下饭,日渐消瘦。

画工就按照真实情况画了下来,进献给孙权。

据说孙权见到潘淑的画像,惊异万分,用琥珀如意用力地按在画布上,把如意都压弯曲了。

孙权由衷赞叹说:“这真是神女啊,忧愁的样子尚且如此迷人,何况是欢乐的样子呢?”

于是迫不及待派人到织室,用华美的雕花彩饰车迎接潘淑入宫。

孙权见了真人,更觉姿色漂亮,宛如仙女,十分宠爱。

司马谈命子迁为太史(史说三国二七九)(2)

吴赤乌六年(243年),潘淑在建业殿内生下一子,取名孙亮。

相传潘淑身怀有孕时,曾梦见有人将龙头授于自己,不久就生下了孙亮。

孙权七个夫人,潘淑是最晚入宫的,孙亮又是七个儿子中最小的。

孙权年事已高,老来得子,特别疼爱孙亮。

孙权对孙霸拉帮结派,陷害自己兄长,十分厌恶。

有一次,孙权忍不住向侍中孙峻(孙静曾孙)发牢骚,说:“子弟之间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这样就将出现像袁绍兄弟那样的失败,而被天下之人耻笑。假若只立一人的话,怎能不乱呢?”

这是孙权第一次公开表达废黜孙和,欲立孙亮的意思。

但孙权一直犹豫不决,数年间仍未拿定主意。

司马谈命子迁为太史(史说三国二七九)(3)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先太子孙登、次子建昌侯孙虑早亡,除去孙和、孙霸,就只剩孙亮和他的两个异母哥哥孙奋、孙休。

孙和立为太子时,其母王夫人也深得孙权宠爱,地位高贵,孙休的母亲王夫人等为避其锋芒,纷纷迁往宫外居住。

王夫人过世后,潘淑成了宫中唯一育有皇子的嫔妃,又深得孙权宠幸。

全公主因不喜欢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连带与孙和也产生矛盾,经常在孙权面前进献谗言,诬陷母子二人。

她害怕孙和日后登基会报复自己,看到孙权疼爱孙亮,就想预先奉承巴结孙亮,常常称赞孙亮,并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儿嫁与孙亮为妻。

司马谈命子迁为太史(史说三国二七九)(4)

吴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幽禁了太子孙和。

骠骑将军朱据进谏说:“太子是国家的根基。孙和平素性情仁和,孝敬父母,天下之人都爱戴他。从前晋献公宠幸骊姬而太子申生不能存活,汉武帝听信江充之言而戾太子蒙冤死去。我真害怕有一天太子不堪忍受忧郁,做了傻事,到时你即使象汉武帝那样建立思子之宫,恐怕也无法挽回了。”

孙权不听。

朱据又与尚书仆射屈晃,带着一群文官武将,用泥涂头,自行缚绑,连日跪在宫门外,请求放了孙和。

孙权登上白爵观,见到这个场景,十分厌恶,认为朱据等人纯属没事找事,于是派人责骂他们:“不许这样急匆匆的。”

朱据、屈晃等人仍然坚持进谏不止,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也各自上书,直言进谏。

孙权勃然大怒,诛杀了陈正、陈象及其家族。

又把朱据、屈晃带入殿中,二人仍然口谏不止,叩头流血,言辞声调毫不软弱。

孙权气急,下令各责打他们一百杖,把朱据降为新都郡丞,罢免屈晃,退居乡里。

其他官吏因进谏获罪,被诛杀流放的数以十计。

最后,孙权还是把太子孙和废为平民,迁居到故鄣县。

又赐鲁王孙霸自杀,杀了孙霸的心腹杨竺,把尸体扔到江中,又诛杀了孙霸一党的全寄、吴安、孙奇等。

朱据前往新都上任,还没有到达任所,中书令孙弘就向孙权进谗言诬陷。

当时孙权已卧床不起,孙弘就自己写诏书,赐死朱据,时年五十七岁。

司马谈命子迁为太史(史说三国二七九)(5)

十月,孙权立孙亮为皇太子。

潘淑母凭子贵,向孙权请求允许自己的姐姐出宫嫁人,孙权答应了。

次年,潘淑被册立为皇后。

孙权登基二十余年,从未立后。

徐夫人、步夫人、袁夫人、王夫人先后被议为皇后人选,由于各种原因,皆无果而终。

就算孙权最为宠幸的步夫人步练师,也是死后追封,大、小王夫人更是后世追封。

由此,潘淑是吴国第一位在世时被正式册立的皇后。

孙亮由此成为孙权几个儿子中唯一的一位嫡子。

可惜潘淑生性阴毒妒嫉,巧于谄媚,自进宫到去世,诬陷加害袁夫人等多人,劣迹斑斑。

而孙亮聪明颖悟,虽然年龄不大,却有成人的判断能力,行为举止合乎礼节,朝中大臣由是很看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