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冉庄(冉庄的钟声)(1)

小时候可看的电影很少,经常看的就是“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地道战》的故事,据说是根据冉庄人民抗日斗争的事迹改编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冉庄人民如何利用地道神出鬼没地打鬼子,而是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后来知道了,那段音乐是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中的片段。此外,电影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也是我最爱听和最爱唱的歌曲之一。

冉庄地道战遗址,也就是电影《地道战》里高家庄所在地,座落于保定的西南方向,距离保定四十公里。当年,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打击日寇,挖了很长的地道。冉庄的地道不但能藏身,还能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让日寇闻风丧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牲口槽,锅台下,衣柜里,大树上,到处都是地道口;高房上,碾子下,墙角内,地面外,哪里都能消灭敌人。敌人想放烟,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敌人要放水,水是宝贵的,还要让它流回原处。敌人进了冉庄,不但在地上寸步难行,进了地道更是被动挨打。真是“千里大平原展开了地道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开,四面八方齐开战,打的他人仰马也翻!”

冉庄人民的斗争,现在说起来似乎很轻巧,很容易。其实,冉庄地道的每一项改进和提高都渗透着血的教训。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时期。日寇对我根据地进行的大扫荡和残酷的“三光”政策,让抗日根据地遭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使广大的抗战军民逐渐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和残暴。特别是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发表,更如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抗战是持久的,企图速胜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地坚持抗战,必须要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最有效地消灭敌人。冉庄的地道,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长期抗战的需要。

我第一次去冉庄是在高中时,我和同学们是骑自行车去的。那会儿的冉庄还很原始,村内村外显得破破烂烂的。我看到,墙上的大标语醒目地写着:人民公社好!据说,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就有了,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牌匾。我们想参观地道,村里人说,地道现在不让进了,怕有危险。你们去看看那棵敲钟的老槐树吧。老槐树就在村里的十字街头,树上还挂着当年那口大钟。站在那棵老槐树下,我似乎又看到了当年老村长冒死敲钟的英姿,又听到了那一声声震撼人心的警钟。

后来,我又几次到过冉庄,每次去都能感受到冉庄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冉庄,早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彰显着现代气息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巍然伫立在村中。纪念馆里,不但能看到一件件的革命文物,还能亲身钻进地道,体验冉庄地道的历史和神奇。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再现冉庄人民当年的地道斗争,也是纪念馆的一个特色。

村中十字街头那棵老槐树仍然挺立。据导游介绍,这棵老槐树在拍完《地道战》的第二年就枯萎了。这似乎是在宣告世人,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尽管老槐树没有了生命,但冉庄人民没有忘记它。他们用钢筋水泥箍好了树身,让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如今,老村长虽早已不再敲钟,但冉庄的钟声依然在人们耳旁迴荡。它在警醒世人,永远不忘历史,永远不要战争,永远和平安宁;它还告诉人们,和平不是乞求来的,和平是要用战争来捍卫的!

哦,冉庄!

铭记冉庄(冉庄的钟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