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1)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朝的大才子杨炯曾留下了这么一句千古名句,被无数热血男儿奉为金科玉律。而在几百年后的南宋年间,便出现了一个这句诗的典型代表人物——辛弃疾。

辛弃疾被世人熟知的原因,大概是那经常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他是世人眼里的大文豪,两宋时期存词最多的作家,足有六百多首,是宋词集大成者的词豪,更有着“词中之龙”的美称,被世人与千古第一才子苏轼并称为“苏辛”,同大宋第一才女李清照合称为“济南二安”。

可是,这位史上著名的大词人,其实并不愿以文名流传于世,而是一心想以战功流芳青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做梦都想只当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2)

指画山河,效仿冠军

西汉时有一位名传千古的冠军侯霍去病,他为国为家、南征北战,曾许下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豪言壮语。而在辛弃疾刚刚出生时霍去病就成为了他一生所效仿的偶像。

辛弃疾于公元1140生在山东济南,因靖康之难的爆发,整个国家早已是一片江山破碎之景,北方的大地都被金人给占据了,懦弱无能的大宋王朝被打的只得南渡,成了那让人不耻的偏安政权。

辛弃疾的先辈一直以来都在力主抗金,只可恨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大宋赵氏南渡时,辛弃疾的爷爷辛赞因为家室沉重,而未能脱身离去,为保住家人,他哪怕再不愿意,也只能暂时屈服于金国。

虽然辛赞无奈在金国为官,却依然对其有着不共戴天之恨,巴不得和金人决一死战,只可惜他已经年迈无力,便将这一腔报国热情托付给了自己的孙儿——辛弃疾。

辛赞希望有朝一日,辛弃疾能够马踏中原,如那西汉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一般,驰骋沙场,收复北地。所以给他取了“弃疾”这名字。“弃疾”,“去病”,相得益彰。

还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辛弃疾自小就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所以辛弃疾在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效仿冠军、受复中原的志向。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3)

一心报国,起义反金

国破家亡,匹夫有责,公元1161年,金国的野心更加膨胀,大宋即便已经偏安一偶,也依然不能让他们满足,金人想要真正的统一天下,于是金国皇帝的完颜亮便亲自领兵大举南侵。

而此时北方的汉族人,早已不堪忍受金人的严苛压榨,如今金人大举南下,后方空虚便给了他们一个大好机会,于是便奋起反抗,高举抗金义旗,辛弃疾自然也没有错失这个机会,组织了足足两千人的部队,这一年辛弃疾才21岁。

虽然已经拉起了自己的部队,但素来聪慧的辛弃疾很清楚,凭这么一点人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起义军必须要团结起来,集中力量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他当机立断的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了当时山东地区声势最为浩大的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不过辛弃疾此时还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秀才,在耿京手下自然难以得到重用,不过耿京看他能自己拉起两千人的部队也比较欣赏他,安排他做了一个虽然看起来无足轻重,实际上却极为重要的掌管军中文书和帅印的任掌书记。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4)

嫉恶如仇,勇猛异常

当时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这义端是辛弃疾在路上认识的一小股义军的首领,在半道上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来投奔耿京。

只可惜这家伙原本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被逐出寺庙的花和尚,哪里受得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趁着辛弃疾不备,竟然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想去金营邀功投降。

因为义端是辛弃疾带来的朋友,又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帅印,这口锅就只由他来背了。自知交友不慎的辛弃疾理屈词穷,也不狡辩,当即就立下了军令状:三日之内,夺回帅印,如若不然,提头来见。

辛弃疾连夜追了义端足足两天,当时两个人的马,都累吐了,所幸第三天,辛弃疾终于截住了这家伙。

义端看到辛弃疾当即就吓怕了,生怕辛弃疾杀他,便说辛弃疾本是一头神兽青兕,力能拔山,将来必有大造化,求辛弃疾不要和他一般见识,放他一命。

辛弃疾任凭义端花言巧语,大拍马屁,就是不听,手起刀落,就把这家伙这一刀两断了。

当辛弃疾把义端的头颅被扔到耿京面前时,让整个义军就不由得十分拜服,耿京也直言辛弃疾这家伙,真是“猛地一塌糊涂”,也成就了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的名声。

此后的辛弃疾便成了义军中独当一面的人物。随着义军越发壮大,第二年大家都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便派辛弃疾南下联络南宋朝廷,准备内外齐出,反攻中原。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当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时,义军中却出了叛徒,张安国暗投金国,杀了耿京,导致义军溃散,此前的一切计划都成了一纸空谈。

辛弃疾听闻后愤怒不已,因为耿京对辛弃疾有知遇之恩,他本身又是嫉恶如仇的性子,怎么能忍得了这事?当即便领着手底下那不过五十人的部队,杀入了叛军足足五万人的大营。

牛逼的是他竟然还真的成功了,活捉了叛军首领张安国,并将其带到了南宋建康,交由朝廷处决了。

这一仗,也终于让辛弃疾如愿以偿的,成功以武将之名而名扬天下。只可惜这一战却也成了辛弃疾人生中的最后一仗。

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有心杀敌,却已无缘疆场,只能将一腔男儿热血,全部寄托于笔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中的无奈,有谁能领会?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5)

殚精竭虑,一心北伐

南归宋廷后,经历了官场的起起落落,却依然初心不改,一心只想北伐。

他一直积极的呼吁朝廷厉兵秣马,北上收复故土,并殚精竭虑的为北伐事业出谋划策,他详细分析了三国、晋、汉成败的根本原因,屡次向皇帝献上北伐方略。

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正,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顺逆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

《九议》、《应问》、《美芹十论》中又以《美芹十论》最为著名。

《美芹十论》既: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十论。

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军事论著。在《自治》一篇,辛弃疾就反驳了李筌曾于《太白阴经》众提出的“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这一结论,直言“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

在《美芹十论》,辛弃疾详细的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此文被世人所广泛认同,“美芹”也就成了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

中国近代大文学奖郭沫若先生曾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赞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6)

不得重用,心灰意冷

只可惜此时的南宋朝廷早已经被金国打怕了,早已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结果。只想着能够保住南方的江山,继续享乐,全然没有恢复北方江山的雄心壮志。

宋高宗虽然在表面上赞许辛弃疾的勇猛果敢,也实际却是对辛弃疾进行冷藏处理,之后即位的宋孝宗虽也曾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可依然是胆小懦弱,敢想不敢做。

尽管辛弃疾的那些北伐建议书,写的透彻入骨,慷慨激昂,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认同,却不见朝廷真正的实际行动。

皇上嘴上说着很欣赏辛弃疾,很看重他的能力才干。实际上却是把他外放,调到地方上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处理民生问题。就是不给他领兵打仗的机会。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壁》)”四十年来,不断的调任,弃用,启用,让辛弃疾十分的失落、不解、憋屈。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湖南任安抚使时,辛弃疾终于受不了这股窝囊气了。

他力排众议,甚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先斩后奏,拉起了一支足有“飞虎军”。

虽然这支“飞虎军”2500人,在辛弃疾的调教之下战斗力却异常强悍,为当时“江山诸军之冠”。

可辛弃疾显然忽略了大宋一直以来的秉性就是重文轻武,对官员拥兵一事极为铭感,当年的岳飞就是因此被皇帝猜忌,落得了一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果不其然,很快就被人以“拥兵自重”的罪名诽谤弹劾,被罢免了官职。逼得他虽想以武建功,却只能以文为业

辛弃疾那一颗热烈的报国之心,就如同被人浇了一桶冷水般,心灰意冷。此时他已经逐渐对大宋朝廷彻底失望了,甚至有了归隐田园之心。

公元1180年时,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找人以此兴建了一处带湖庄园,并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自号“稼轩居士”,这处庄园就成了他隐居的“稼轩”。

此后的辛弃疾便决意“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不在为腐朽的大宋江山做那些无用之功,过上了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从这段时间里他的词作中也可以看出来,也大都是写描写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的作品:“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一剪梅·中秋无月》)”,“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7)

壮志未酬,含恨而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终究还是放不下那一腔报国热情,已经64的岁他也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这一年蒙古崛起与金国相争,金国已经无力顾及南宋。当朝宰相韩侂胄觉得这是大好良机,应该趁机北伐。于是朝廷开始启用那些当年被冷藏的主战派人士,其中自然少不了辛弃疾这个积极的主战分子。

之后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虽已年迈,但是依然不影响他一改此前的颓废之风,积极备战,准备效仿当年的“飞虎军”再训练一支规模达到万人的强力部队。

只可惜不久后,南宋朝廷就如同狗改不了吃屎一般,又和金国议和了,辛弃疾好不容易提起来的热情,又一次被浇灭了。

他再登北固亭,心中郁郁,万千情绪难以言表,只有一阵悲凉脱口而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做了一辈子的北伐梦,四十三年殚精竭虑的谋划,全都支离破碎,他再也不敢对这个朝廷抱有希望了。

之后哪怕南宋朝廷又数次让辛弃疾为官,他都推辞不就职,当年那“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的热血已然彻底冰冷。

只是他终究还是当年那个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 临终时依然在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白了少年头(了却君王天下事)(8)

我只想做个将军,驰骋沙场

辛弃疾,这个男人一生都在践行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他只想做个将军,为国家驰骋沙场,北伐中原,收复故土。

只可惜终究是不能如愿以偿,最后只落得了一个“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