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的扶不起来吗?一个温婉善良的皇帝为何被嘲讽?

形容一个人没能力,往往会说对方是扶不起的阿斗,这相当于文雅的骂人了,他是三国时蜀汉开创者刘备之子,和很多二世而亡的皇帝不同,他在位时间较长,多达41年,而且他不像秦二世那么凶狠毒辣,也不像隋炀帝好大喜功,是一个相当温婉善良的皇帝。

他服侍7代帝王晚年却被告谋反(27没人想乐不思蜀)(1)

蜀国皇帝在伐吴过程中被围困,一连串的打击让他身心倍受创伤,到了公元223年,他找来诸葛亮托孤,希望对方能辅佐儿子成为皇帝,诸葛亮不负所托,一个月之后扶持年仅17岁的刘禅在成都登上大宝,由于当时正值乱世,他又没有什么政治军事的经验,自然按照刘备的托孤遗言,由丞相操持内外大权。

这个有能力的老大一死,蜀国内部就开始出现乱子了,四处都出现了叛乱,诸葛亮仔细的分析局势,随后率军依次平定叛乱,给他打下了好开局,读史书读到刘禅让人好气又好笑,觉得他迂腐的够可以,要不是诸葛亮帮操持国事,也许蜀汉政权根本维持不了那么久,但也有另一派历史学家认为,正因为蜀汉在三国中最弱,诸葛亮死后,姜维还曾经率兵北伐,可见身为后主的刘禅有几分谋图天下的动机,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这么不堪。

他服侍7代帝王晚年却被告谋反(27没人想乐不思蜀)(2)

更何况在投降之后他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说有一天,司马昭请来刘禅,并设宴款待,其间问他想不想念旧地,他居然说自己不想,其实,这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司马昭这一问主要是想试探他是否有复国的图谋,而他则这样机智的回答保住了全家。

当初他还在成都做着皇帝,诸葛良六次北伐中原,最终死于五丈原,消息传回宫廷,皇帝大惊失色,宣布要为相父举国哀悼,据说当时有一个叫李邈的上书皇帝,指责诸葛亮这些年专断独权,完全没有圣上,穷兵黩武,北伐几次无功而返,又伤国力,要求清算诸葛亮,结果他愤怒的把这位官员处死。

他服侍7代帝王晚年却被告谋反(27没人想乐不思蜀)(3)

这位后主也许在施政上光芒被诸葛丞相所掩盖,但是他的温良俭恭让却为后人所称道,心胸也足够开阔,这一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对丞相几十年的辅佐也感恩在心,即便对方死后,将对方的孩子视为己出,相父病死于五丈原时,消息传来,他的儿子诸葛瞻也才年方八岁,刘禅一直把他视为亲孩子,等对方长大后便将女儿嫁与他,诸葛瞻虽然是蜀国丞相之子,但却并不懂什么神机妙算,只是一介书生,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未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干,但即便如此,凭借刘禅和他爸的感情,他便一路得到提升,最后在出将入相。

他服侍7代帝王晚年却被告谋反(27没人想乐不思蜀)(4)

三国鼎立之时蜀国实力最弱,除了诸葛亮姜维等等之外,实在找不出几个人才留给他,但他依旧维持了政权40年稳定,在那个纷乱的时期,所有二世祖之中是时间最长的,蜀国人口最少,土地也比不上为魏吴,但他依旧在后期颁布了很多利民的政策,在那段时间里,蜀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可是诸葛亮的徒弟姜维却始终把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放在施政的首要位置,在他辅政的那段时间里又经历了几次北伐,导致刚刚积攒起来的国力迅速被消耗,说句难听的,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将为执意北伐是非常不明智的,徒耗了国力,为日后对方灭蜀埋下了伏笔。

而且蜀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在后期也此起彼伏,刘禅后期误用了杨仪,再加上魏延死亡,无疑将国政推向了绝望境地,但他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却始终没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保全蜀地的百姓,在无法抵抗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政权,才没有导致灭蜀战争当中对方屠城,可以说是一个仁厚的主上。

他服侍7代帝王晚年却被告谋反(27没人想乐不思蜀)(5)

公元263年魏国灭蜀,他知道无力抵抗,便投降魏国,随后被当时的魏国皇帝封为公爵,为了方便就近监视令他到洛阳居住,其实两人同病相怜,曹家早已失去了威望,司马昭掌控了宫廷,在一次宴请之中,这个掌权人在一帮他的老部下当面问他是否还想念在旧地的时光,刘禅没有犹豫,向司马昭表示早已乐不思蜀,很多后人撇开当时的政治环境,认为刘禅根本没志气,乐而忘本,这其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