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就细说一下晋文公为何要后退三舍,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名鼎鼎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差点被杀,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着,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成语退避三舍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成语退避三舍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重耳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接下来我们就细说一下晋文公为何要后退三舍,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名鼎鼎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差点被杀,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着,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重耳身体有个特征,胁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这种生理畸形却被古人认为是圣人之像。史籍和古代小说文献对此多有强调.

《左传》:“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史记》:“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

重耳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就已长大成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继位,重耳已二十一岁。

晋献公十一年,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太子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重耳在其母亲的娘家狄国住了十二年,在这期间晋献公去世了。大夫里克杀死了骊姬及太子奚齐等人,派人去接重耳回国,想让他登基为王。 但是,重耳害怕回国后遭到杀害,没有答应。这样,他的弟弟晋夷就被接了回去,大臣们拥立他为君王,即晋惠公。晋惠公当了几年君王,总觉得重耳流亡在外,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也派人去追杀重耳。

罗嘉良饰演的晋文公重耳

重耳又逃到卫国。卫国人不待见他,连向农民讨口饭吃也被侮辱。

重耳离开卫国,在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桓公将宗族之女齐姜嫁给了他。这个齐姜,是位有胆有识的女人。晋惠公夷吾死后,其子继位,即晋怀公,晋怀公在位时,晋国动荡不安。齐姜认为这是重耳的机会,就劝他返回晋国,干一番事业。但是重耳并没有这种理想和抱负,要不然里克邀请他回国即位时他就不会辞谢了。齐姜设计把重耳灌醉,然后派人把他送出齐国。

重耳无可奈何之际,流落到了曹国。曹共公接待了他,却并不是对他礼遇,而是为了偷看他洗澡。因为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就想看看他裸体的样子,趁重耳沐浴时掀起帘子偷看。

重耳到了宋国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过了些日子,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指望宋国发兵护送公子回去,宋国还没有力量。襄公向重耳赠送了八十匹马。

他们又离开宋国,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相待,大摆筵席招待,两个人做了朋友。在宴席上楚成王说:“如若您将来能回到晋国,您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楚成王说:“虽然如此,您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道:“我实在想不出怎么来报答大王的恩情。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的话,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远离战争。如果很不幸发生了战争,那么我就退兵三舍,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病重从秦国不辞而别。秦国特别生气,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要把重耳邀请到秦国。楚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国国君很贤明,您好好去吧!”成王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

公元前636年,六十多岁的重耳结束了长达19年的流亡之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图》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晋文公迅速出兵平乱,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表现了他的君子行径,而实际上他的这种“退”更是为了“进”。不管楚军会不会紧追其后,对晋国来说都是在前进。倘若成得臣没有追击楚军,那么晋文公的这种行为是在名望和德行上进了一步,而成得臣即便追着打了过来,也是在晋国的埋伏计划里,更利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说晋文公的这一招,不管怎么说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欢迎转发评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