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餐工具,不但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国家有很多,而且筷子所隐藏的文化也让人津津乐道。中国是筷子的始祖,使用筷子这一习惯至今已有3000余年,这也是我们与西方国家就餐使用刀叉的最明显的区别。用过筷子的人都知道,筷子是一件神奇的餐具,只要是手能做的动作,筷子基本都能做。筷子不但可以用于就餐,还可以健脑。那么,这个神奇的餐具是由谁发明的呢?
民间流传,洪荒时代,水患横行。为了尽快将洪水制伏,解人民疾苦。大禹经常吃不好,睡不着觉。一日,奔波劳碌的大禹感到饥饿难耐,便在野外就地取材煮起肉来。由于煮沸的肉汤很烫,大禹没有时间,也没有耐性等到肉汤凉了再吃。于是,他折下两根树枝,捞出锅中的肉吃了起来。大禹发现,用树枝夹热的食物吃,既方便又不会烫伤手。后来,这种以树枝捞食物的方式流传开来,人们便形成了用“筷子”吃饭的习惯。
关于大禹用树枝捞肉从而发明筷子的说法,只是个传说罢了。其实,在远古时期,那时还没有火,人们吃的食物都是生食,直接用手抓取,不借用任何工具的。后来,随着钻木取火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手直接抓食物的方式不再适用于煮熟的食物,于是借助于木棒等辅助工具吃饭便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因此,筷子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人们最早称这种捞取食物的工具不叫筷子,而是叫“箸”。“筷子”一词的出现,是在宋朝以后。据说,筷子这一名称是从江南传播开来的。江南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船是人们日常主要的出行和生活工具,自然船只遍河。那时,人们比较重视忌讳,喜欢讨个口彩,而船家尤其忌讳“陈”、“住”等字。因为,在他们看来,“陈”即代表着“沉”,“住”即代表着“蛀”,在潜意识中都表示船易遭受不顺或走不快的意思。在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箸”刚好和“住”时谐音。于是,船家便将“箸”改为了“快儿”,意味着船儿穿行飞快的意思,后来这种叫法便流传了起来。再后来,人们借鉴“箸”从竹声的方法,在“快”字上加了个竹字头,“筷子”由此便产生了。
至于筷子的叫法是不是真的由此而生,已无从查考了。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祖先们的智慧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独特标志,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筷子还赋予了其他的含义。比如,筷子谐音“快”,寓意“快快乐乐,快乐一辈子”。传统的筷子是上方下圆的样式,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筷子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