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已经被一众的养生专家、医学专业人士视作了慢性毒药。与上火齐名,成为了长辈口中危害当今人类健康的黑白双煞。

而若是从人文的角度看熬夜,则更富有深刻的内涵。

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男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用沉稳坚实的口气安顿好妻儿,在黑暗中打开手机,打开一段单田芳的评书,津津有味地听起来。此时,他的世界只属于他。

一个刚从办公室走出来的白领青年,穿过了早已漆黑的街道,回到家中,改完了最后一份策划案,此时已过午夜,这时他打开了一部他少年时最爱看的动漫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此时,他的世界只属于他。

一个寄宿高中的学生宿舍,当他的室友们已昏昏沉沉地睡去,白天的上课铃声还在冲击着他的脑海,这时,他在被窝里偷偷拿出手机,联系着隔着屏幕的另一个人,此时这个世界只属于他(俩)。

看起来,这完完全全是你一个人熬的夜。或者说这是这颗星球上千千万万个生命,共同熬成的向汤一样浓稠的夜。倘若说梦乡是天堂。那熬夜就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你能争取到的,少有的能撒欢的时间。

熬夜vs早起(熬夜早起与通宵)(1)

关于早起,曾经断断续续地会在某一年某几个月中坚持过一阵子。但我真正重视起这个问题,是我从岭南来到了东北。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春夏季的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的,阳光就像一个准时的闹铃把我喊醒。本来说应该转个身又沉沉地睡去。直到某一次突然失去了困意,竟发现其快感一点不亚于熬夜,清晨的阳光下,一样可以看篮球评论、看小说、写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同样无人打扰,静谧异常,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为此,我还专门到知乎上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报复性熬夜,却没有人报复性早起?排在最前面的回答,大概意思是说推迟睡觉比提前苏醒要舒服得多。

离家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菜市场。从白天到深夜,繁忙的声音就从来没有止歇过,而清晨时期的繁忙,最令我感到好奇和振奋。

当晨光划破夜空,炸油炸鬼的锅便架起来,一条条发灰的面团被拉长了,扔进滚烫的油里。卖肉的档口的肉案上,摆上整扇的猪肉,在一声声的律动中,变成桌案上五花八门的种种肉。马路上的喇叭时不时地响起来。这是属于早起的人,才能听到的节奏。当你克服了苏醒时的困难,早起的人也能得到他的馈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它的一天比一般的人长,而且相比于negative delay,early starting更能让人振奋。

他可以提前出发,走到前面,看到那些沉睡中的人们还没有看到的景色。

熬夜vs早起(熬夜早起与通宵)(2)

题目中这三个词连在一起,仿佛就像一次自然而然的进程,当熬夜和早起间贯通了,串联起来,就变成了一种新的行为——通宵。

通宵看起来就像一次彻底的革命,一次对于黑夜的最猛烈的反叛。无论你熬夜熬到多晚,早起起得多早,你都没有否认睡眠的必要性。但对于通宵的人来说,这些都不存在。而通宵对于我来说,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蓄意的通宵,一种是被迫的通宵。

在中学时,放假的时候时不时地会尝试不睡觉,因为这种时机很少,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尝试。其实晚上11点到早上6点和从上午11点到下午6点时间跨度是一样的,但是个人的感觉却有很大的区别。在漆黑的夜空下,时间的维度似乎被拉长了,时间流逝也会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变得缓慢。那时候手机的功能,还没有这样的强大,当你下定决心拿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就无所事事的在纸上乱画。义无反顾地撞进黑夜中,那种感觉就像你前往一处一望无垠的密林,越走越深。到凌晨三点前后,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会从四周包绕上来,回望已走了很深,前进也路途茫茫。这时候,似乎整颗星球都安静了下来,一边假装肆无忌惮地在黑夜里寻衅,但是却听不到哪怕一个遥远的回声。

熬夜vs早起(熬夜早起与通宵)(3)

大概十年前的某个深夜,写下的无端的诗歌

而被迫的通宵,多半是来自于成年人世界的无奈妥协,白天的活干不完了,只能在晚上干,干着干着一晚上就过去了。但有时候吧,是不是白天真的干不完了,也不好下定论。毕竟你无所事事了整个白天之后,要干的活还在那里,你晚上必须得干。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坐一晚上到天亮,有一种特殊的药效,我愿意称之为all-night placebo,服用后便会产生一段这样的内心独白: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时间,我觉都不睡了,我肯定能把这个活做好,我肯定能做完。

人嘛,总是需要这么点东西,物质是不是安稳,反而是次要的,心理必须安稳。

熬夜vs早起(熬夜早起与通宵)(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