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中国的上古三代中,人们往往对殷商王朝印象深刻。这与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有一定的关系。

而在这部演义小说中,里面着力塑造了一个"昏庸残暴"的纣王,以及一个"替天行道"的武王,商朝亡于奢靡腐朽的纣王手中这一认识由此根深蒂固。

但对于一个距离我们有三千年之遥的古老王朝,我们现在所形成的认知是否符合事实呢?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其背后还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1)

商纣王影视形象

王朝兴亡的背后:竟是这些人在左右

殷商王朝是由一个古老的游牧部落建立起来的,其王朝兴盛了六百余年之久。在帝乙死后,王位传到了帝辛的手中。

帝辛就是商纣王,纣不是名字,而是谥号,是由灭亡商朝的周人给帝辛上的"恶谥"。成王败寇,自古而然。在周朝建立后,帝辛的恶名就在悠悠青史之中被历代传扬,其暴君的形象就此固化。

传扬这一恶名的主要是儒家,因为帝辛的所作所为最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而要知道的是,儒家学说形成于春秋时期,其鼻祖是孔子。

孔子是信仰周礼的,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此我们可以说,儒家之所以喜欢批判帝辛,是因为周朝的意识形态对其影响深远。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2)

孔子雕像

往往我们谈起帝辛的所做作为,都会说帝辛穷奢极欲,荒淫无度,造成国内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在周朝进攻时人民积极响应,商王朝从而被推翻。

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古代王朝真的是被不堪重负的人民推翻的吗?

以后的历史中,有很多的朝代可以供我们参考,要说社会矛盾之尖锐,谁能和爆发过百万人级别的"黄巾大起义"的汉朝相提并论?

秦朝也爆发过"陈胜吴广起义"、唐朝有"黄巢起义"、明朝有"李自成起义",最夸张的是宋朝,一百多年间爆发了数百次农民起义。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3)

黄巢起义

但纵观历史,这些朝代哪一个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浩浩荡荡的黄巾大起义被汉王朝铁腕镇压,其余的起义也基本没有好下场。

我们的历史书对于农民起义从来只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但从未说过其直接导致封建政权的灭亡。汉朝实亡于诸侯,唐朝实亡于藩镇,而宋明亡于外敌入侵。

古代帝王往往喜欢标榜自己的权力要么来自于天,要么来自于神,可天不会说话,帝王从哪去获得天的认可?神明,神明又在哪?古代王权的来源实则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而帝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因此,在统治阶层支持王室的时候其国家内部再动荡也能保全,而一旦统治阶级背弃王室,即使是一个王室正处全盛时期也会毁灭。

商朝也符合这一点,其身处奴隶制文明时代,王朝的统治阶级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姓一族正是在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殷商王朝,而其国家兴衰正寓含在王室与贵族的博弈之中。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4)

商朝士兵形象

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另一个因素是外敌入侵,不管你本身统治秩序是否稳固,如果不能抵御侵略还是一样会灭亡,这一点宋人深有体会。

在传至纣王时期,商王朝的统治还很稳固,只不过内部的争权夺利还是一如既往的激烈。

而东夷地区的反叛一直十分猖獗,帝辛因此调遣军队远赴东夷平叛,其西疆因此守卫空虚,给了周人以可乘之机。商朝在最后时刻把自己的头颅伸进了两大刀斧之下,至于亡国。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5)

商朝时期地图

纣王失败的原因:商朝出了内鬼

自从商王朝建立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就没有消停过,最严重的时候引发了"九世之乱",这一动乱随着"盘庚迁殷"才结束。

而为了缓解国内的政治斗争,殷商历史上一共迁过五次国都,在帝辛时代也因为这一问题在朝歌建立了陪都。

帝辛一朝的矛盾起源还要从帝辛的继位说起。《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6)

微子启

这里面有一个史实错误,那就是在殷商时代并不存在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直到周朝建立后才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殷商时代的继承方式比较混乱,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混合使用,这也是殷商内部权利斗争不断的原因。既然没有嫡庶之别,谁都有权继承王位,那为什么帝乙不立长子启而立少子辛呢?

这是因为殷商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强壮的领袖,辛高大威猛,力能搏虎,这在帝乙看来是更合适的王位人选。

但帝辛的即位引起了启的不满,殷商朝堂因此形成了以微子启为代表的一股反对力量。微子启的阵营中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箕子、比干等人。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7)

比干雕像

而正是这一批人在日后的周灭商的过程中充当了急先锋,说难听点叫做"商奸"。

早在文王年间,周人就已经通过军事行动把势力延伸到殷商西北境,但由于这一地区的方国对殷商忠心耿耿,又因为是战略要地而驻扎有强大的殷商军队,周人不敢再继续深入。

后来武王伐纣,周人的军队只能走孟津一线,就是为了避开商军主力。而在周军兵临城下之时,因为主力尽在东方平定东夷叛乱,帝辛只能临时凑集部队。商军号称有七十万之众,这应该是虚数。

在牧野之战的当天,史书说周军奋勇无比,而帝辛因为人心尽失所以军队溃散,牧野之战以周军胜利而告终。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商朝的军队为什么不支持商王?难道真如史书所说是因为商王的暴政而使人心尽失?其实不尽然。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8)

牧野之战过程图

牧野之战中商王临时凑出来的部队主要以奴隶和平民为主,其中还有商王的亲军。

至于其中的奴隶与平民,他们为什么要倒戈相向?难道周朝的统治要比商朝要好?其实帝辛时代的奴隶生活要比之前其他商王统治时代要好。

商朝是一个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因此非常重视神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为了尽可能取悦于神灵,商朝统治者会给神灵奉献大量的祭品,这其中包括活人。

在考古发掘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商人的祭祀坑中有成百上千的人骨,这些人骨生前都是商人的奴隶。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9)

商朝殉葬坑

如此大规模的活人祭祀带来的后果是大量本可以参与劳动的人口被白白浪费,而这一现状在帝辛时代得到改善,帝辛对祭祀的事情并不热衷,他将节省下来的奴隶编为劳动人口,用来从事生产活动。

相比于前代,奴隶的生活状况说不上有多大改善,但至少可以避免被惨无人道的成批杀害。因此,奴隶或许不感激帝辛,但至少不会怨恨。

而武王在伐纣之时在两军阵前曾大声指责帝辛不修祭祀,也就是说周人是将帝辛的这一作为列为罪状的,作为奴隶,他难道会愿意重回被残杀的生活吗?

因此,商朝军队倒戈的原因并不是所谓人心向背,真正的原因在于武庚所领导的叛军。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10)

武王伐纣

武庚是帝辛的儿子,但同时却和自己的叔父微子启等人属于同一政治派别。

在牧野之战中,正是由于微子启等人为内应,武庚带领自己的部队搅混水,使得商军阵脚大乱,不战而溃。

在帝辛殉国后,微子启"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奴颜媚骨,卖国求荣,这样的人本该被人所唾弃,反而被包装成一个救民于水火的英雄。

同样被包装的还有箕子、比干等人,武王"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11)

周武王画像

这些人曾经都是帝辛的政治对手,如今受到周人的褒奖,活着的人还受到重用。

箕子被封为"朝鲜王",开创了箕子朝鲜;微子启被封在了商丘,开创了宋国;武庚负责管理商朝旧地,后来因为反叛被诛灭。

周人在灭亡商朝之后,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迅速返回了周地。而商人也没有被消灭,其贵族依然建立起政权。

这就表明周灭商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生死斗争,只不过是商朝贵族与周人的一次政治合作。

商朝贵族需要借助周人消灭强大的帝辛势力,不惜以社稷为代价,只需要周人继续保全他们的富贵就行。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12)

西周版图

同样还能印证这场变局只不过是一场内部权力斗争的还有忠于帝辛的那些家族的命运,比如蜚蠊、恶来家族。

他们是武王口中帝辛任用的奸臣的代表,这些人却在牧野之战中拼死抵抗周朝军队,不少人为帝辛殉死,而在战后他们整个家族都被流放到了西陲荒蛮之地。

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戏剧性,这个被流放的族群就是后来秦人的祖先。

结语:

历史知识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我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不外乎史书、考古证据、传说等几种历史资料,而作为普通人最常见的相关书籍资料中的历史大多只能称为主观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灭亡(殷商传世六百年)(13)

商纣王影视形象

主观历史受人的立场、知识水平、时代局限等因素影响很大,并不能如实的反映客观事实。商朝的灭亡具有复杂性,绝不仅是一两个君主的胡作非为就能导致,而是其统治阶级内部深刻的矛盾与复杂的外部矛盾交织的后果。

历史的逻辑在这里似乎有些混乱,作为进步力量的帝辛集团败给了保守的贵族势力,但这恰恰符合历史逻辑。

帝辛太激进了,激进的政治作为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相冲突,因此不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遭到背弃,反而被严重污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