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县志续

按,初读《文登县志》,有些地方不太理解,很多山本该属荣成,却列在文登。而《荣成县志》涉及文登的,志中会特别说明。最近在网友的文章中发现了早期的地图,才有些明白了,因为当时现在荣成的很多地方仍属文登。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本期发表的,重点是涉及槎山的,资料相当丰富。从游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槎山与今天有什么差别,更有价值的是,当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是如何寄情山水的,又是怎么迎来送往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平有限,也没有看到点注版的县志,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特别是类似北槎槎山与南槎佘山为何联系在一起,敬请行家指教。

文登的山都有哪些(文登县志3独家全文字版)(1)

娘娘顶在城东南二十里。山极高峻,顶上有文峰塔,建置无考。洪武间重修。嘉庆戊寅,夏雨连旬,塔复颓废。道光己酉重修,南海行船者视以为准也。山腰有马蹄石,石上仙人行迹宛然。其西有古洞,甚幽邃。山下为顾家村,村南山亦有塔,村西即白佛寺,寺南为岱山,有塔,与文峰同。

邹山在城东南四十里,东与牛仙山连,山极高峻,鸟道崎岖,攀缘可上,三面海涛奔赴眼底。山南有邹山庵,山西有廪生于选墓,即孝子于令淓庐墓(注: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处,墓西北有石方正如几,旧名马台石,孝子改名方石,晚年自号方石老人。

牛仙山在城东南五十里,即魏书地形志之牛耳山,后改名平山。旧志无名,真人结庵于此,乘牛得仙,乡人称为牛仙,因改为牛仙山。唐顺之《左编》(注:明代唐顺之撰《史纂》六编之一,):王玉阳初居牛仙山,即此。

石门山在城东南五十里。《寰宇记》山有二石耸立,高二丈,东西相去一丈,望之如门,即此。《废铎呓》曰:邑东南有两石突出平地,高各三寻(注:八尺为一寻),锐端南曲,遥望雅似羊角,迫而观之,北向作狮子形。《邑乘》所谓石门山也。土人名之曰双石,周遭地势平衍,六村环绕,皆名双石,因石得名也。

蓬莱山在城东南五十五里,有龙王庙。

望浆山在城东南七十里,山下有望浆寺,古刹也。

黄华山在城东南五十五里,古黄华关也,有黄华庙,其西即千八港。

塔儿山在城东南七十里,一石突出,形状如塔,故名。今仆。《废铎呓》曰:余村东南十余里,有山曰塔儿,形势不甚高,广河经其阴,东入于海土为水(?)遂尔壁立山之上,石骨嶙峋,悉出地上,中有高石矗,上圆下方,雅似浮图,曰塔儿山者,因石得名也。河广不过数尺,北岸则平沙无垠,几近里许。每秋水暴涨,山下深可灭顶,其余不过及肩。南岸则没胫(注:小腿)而已。河之北岸,有村曰塔儿山,亦因山命名也。其村虽临大河,绝不为害,村有数户,类皆素封(注: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有某翁者,思筑室以广其居,乃纠合村人共取山石。有长风鉴者止之曰:河伏山下,从未泛滥,以石塔故。若毁石塔,恐河徙无常矣。不听,鸠工劈石,塔随之仆,毁以筑室。未几,河流北注,岸当其冲,遂成峭壁,高逾寻丈,水至岸崩,村舍半沦于河。于是北徙其居,而河流则屈曲如蚓,南北冲突,毁良田无算,河水去村不过数武(注:没有多远),而村亦贫,不能支夫。天地生物各有其用,刚愎者任意毁败,卒至身罹其灾,悔亦无及,若此村者可为殷鉴矣。

斥山在城东南一百里,跨文荣两县界,亦作赤。金元为镇,设斥山寨巡检于此,邑中于氏昔家焉,故曰斥山于。

《齐乘》《尔雅》云,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盖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钦之曾大父(注:曾祖)端叔府君,自斥山徙昌阳,大父(注:祖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阳徙益都,先考(注:指于钦已去世的父亲)礼部公尝命钦,考斥山于氏所出。钦对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国,在河内邘城,子孙以国为氏,去邑为于(注:邘城的邘的阝字旁为于),后魏时有自东海随拓拔徙代(注:以代命名的国)改为万纽于,孝文复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后,唐避宪宗嫌名亦为于氏。此郑氏之说也,然《史记》文王伐邘书大传正作于,于盖古诸侯之国,非始于邘叔也。又夏相时于夷来宾,子欲居九夷,于夷其一也。或嵎、夷之转,或于国之裔,有奔海滨而君长东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为的(注:标准、依据)。先君(注:指于钦的父亲)颔之。

黄山在城东南八十里。山之东顶,旧有石砌龙王庙,建置无考。壁有石碣只天启年号依稀可识。国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靖海卫廪生常元素撰碑,字亦多剥蚀,略云庙有奇灵。康熙间有戏于庙者,雷电下击之,人感其灵,旱乾水溢,有求必应。四十七年,久旱不雨,或以恶祈,又以雷击之,毙者四人,震惊几毙者十余人。惟神作威,故能作福。吾乡蒙其福而畏其威,焚香设奠,爰(注:于是)作新庙,以示久远。

铁槎山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齐乘》:铁槎山东连斥山,甚奇秀,图经弗载,岂古与斥山为一与。《钦定皇舆全览》:铁槎山相连九顶,南瞰大海,绝顶大石之上,有龙窝龙迹,有龙池,池水大旱不乾。有清凉顶、千真洞。山东有石名曰上天梯,以手拂石方能行,年久手印入石寸许。东顶有云光洞,即王真人修炼处。东南有云蒙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内有二石珠,每遇将大风,雨珠荡激响如雷,土人以卜阴晴焉。每岁元旦,水退可步至洞门外,窥之窅(注:yao,深远)然无际,洞门题“水帘洞”三字,大如斗,过日则水势洋洋,怒涛汹涌,舟人只遥望之,非飞仙不能至也。

明常康铁槎山诗

群峰簇翠五云中,眼界横收六宇空。

山对鳌头开贝阙,水环螺髻现珠宫。

龙藏古洞风云合,人泛仙槎雾雨濛。

幻迹三山谁惯见,登临缥缈盼仙翁。

按,铁槎山又名北槎,高一千八百十九尺,与江南佘山相对,谓佘为南槎,此为北槎,见《海防津要表》。余每赴京返烟台,恒闻船客舟子常言,以望见南槎,北槎为将至云。

注:铁槎山位于山东荣成市南部黄海之滨,主峰海拔539米。而佘山则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海拔100.8米,东佘山海拔72.4米。虽然徐霞客和康熙帝曾到过此地,但海拔太低,况且两地直线距离就达700公里左右。为何将如此距离的两座山联系在一起,待考。另外,既然是“每赴京返烟台”,如何能“以望见南槎,北槎为将至”?

邑人宋启元游槎山记

槎山为大东胜迹,距县城百余里。余髫龄(注:幼年)时闻诸父老曰,此巨观也。邑士大夫及四方来游者,每杖履过焉。余听其言,辄神往,及闻此山佳景多踞险绝,遂逡巡不敢前。己丑春,邑侯尚企望约余同游,时并辔(注:bing pei,并驾齐驱,指同行)者,邑人刘月坡、丛邃衷也。初夕(注:指头天晚上)宿黄山,丛丹山、邵函三至,于圣水、于籬瞻、于阿辅至,靖海常凝祉又至。

次早抵山下,从山之东北径登焉。岿嶻(注:kuī jié,高峻)嶙囷(注:lín qūn,山势盘旋),上挺修林,悬泉飞洒,密荫沈沈,娱心快目,此焉其极。自麓至颠,约十里有奇。履一径曰,摩挲佛。侧身似海畔,仰面有萝(注:爬蔓的植物)丛。佛立深崖,人攀滋惧。转一径曰,上天梯。盘空鸟道(注:险峻的山路),岩石接天,行者披汗,佥(注:qian,都)曰惫矣。犹坚厥(注:代词,其)骨力,循阶以升。余触景兴思,摄衣(注:提起衣襟)迟迟(注:指时间很长)至山椒(注:山顶),殿宇剥落,苍鼠窜瓦,后则石壁峭立,藤挂如帷。昔有修炼于斯者,以钵铲石成洞,不瓦不椽,钵痕四壁,内镌千佛于上,名千真洞。尚公诏(注:告诉)余与圣水(注:于圣水)对弈于石屋中,此时两人不言,颇有今古一局之感。洞之东南有仙人禅室,仅存圮(注:pi,毁坏)址,丹灶(注:炼丹用的炉灶)、石髓(注: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玉笥(注:yù sì,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传说的玉筐)、神书,杳然不可问。徒向邱岑(注:小而高的山,崖岸)上,延伫(注:久立,久留)白云耳。散步而南二三里,登清凉顶,高居诸峰之首,佛阁半间,云根为墙,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烟笼,帆影澜逐凫飞,极目四望,不知有人间世也。反憩(注:休息)道人方丈(注: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内,须臾,步殿外,登古塔,遥见西岫(注:xiu,指西面的山)上,夕晖半落,流霞啼鸟,客剧饮欢甚。余危襟倚塔,长啸高吟,山鸣谷应,睹塔迹之残落,为之感废兴焉。诸同志告辞,余低徊留之不能去。月坡(注:刘月坡)携余寝炼士定所。月出峰头,寒砌虫吟,潮声汨汩,如生枕上,蜍光(注:指月光)明灭之下,有翩翩羽衣子(注:指仙人)持钵长跪,俯仰作态达旦不辍。余亦清兴飘然,置身于昆仑元圃(注:指仙境)中矣。次早将归,尚公语余曰:殿西有藏仙洞、九龙池,览未竟,其奚归?随众适洞,所见一石路横,仅二三尺,上摩青霄,下临无地。好事诸少年,手引萝石,缩足悬空而过。入则四面如堵,可藏人百余。居民曰,此避兵所也。龙池较此洞尤峻险,尚公呼之同登,余谢不能,强之,乃登。镜石(注:光滑晶莹能反映人、物形象的石头)为阶,滑难驻足。及巅,东西石坡横二三步,欹斜如屋脊状,南北夹岸,下视万仞,上抵龙池丈余。登者佥倚人臂作梯,层累而上。余几失步,阿辅亟掖之乃免。入山二日,从山之西路旋焉。过石穴,长一里余,非工非匠,结构天然,昼晴而阴,磴滑不雨。前步数里,石屏削成,涧水潺潺。凝祉主觞政(注:shang zheng,民间饮酒时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留饮,席地而坐,书诗于石,兴阑人归。

过高村,计回县,圣水辈强邀之,宿大水泊宴阿辅竹月斋。会县署报胠箧之变(注: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尚公错愕,猝然而散。呜呼,一日之间,聚散忧乐,有数存焉,未可强而致也,而况于关天地之运,会系生人之遭,逢尤其大且远者乎。援笔记之。

邑人吕肇龄游铁槎山记

乾隆乙未七月二十三日,余以事过河口村。村距铁槎仅三里许,友人刘墨林邀余往游。因与其西席(注:宾师之位,即老师)李云友携榼(注:ke,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同行。行半里,茅舍萧然,满庭竹树,则张道士所居也。匆遽不暇流览,径取道以往。由山之东麓扪(注:按,摸)萝陟磴,层累而上,其山石之竞起者,独竖者、直折者、横裂者、凹者、凸者、罅(注:xie,裂缝)者、隧者,形势奇诡,莫可名状。自朝至於日中,才得履山腰。由此而南,山益峻,径益狭,峭壁万仞,镌二石佛於其上,名曰摩佛顶。下临深壑,不知几千丈。予惧蹈昌黎(注:似指韩愈,其描写山川诗句向来奇险)之号,心悸欲还。同游怂恿之,遂复整饬行,鰧(teng)与鹰鹜(wu,野鸭)争线路,并股酸哀,凡历数十石级,方敢施施而行。行里余,再逾小冈,乃见清凉顶。顶之下,地势平厂,周遭十余丈,玉皇殿在焉。殿之阴,则千真洞。洞上龙池,深莫能测,右折而下,则舍身台, 台畔古甃(zhou,井壁,砌砖),冬夏水恒沸涌。当兹秋风飒爽,披襟下视,海波激荡,舳舻衔接,绣陌(注:秀丽如绣的城镇)村烟,樵歌渔唱,莫不回巧献技于万峰之下, 此殆天作地生,以开伟观者与。因浮白(注: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意为罚饮一满杯酒,后亦称满饮或畅饮酒)狂歌,率成七古,疥(注:刻的谦词)于壁,以资来游者一噱(注:笑)焉。

行行东海上,计程刚百里,铁槎当我前,欲往昧所指,幸此一二同好人导我前路。河之滣(chun,水边)入山,阴风冷毛发。

三里五里披荒榛,沓障纡回飞粱架。

嵌壁天光通一罅(注:xia,裂缝),欲上不上意踟蹰。

怕学退之(注:韩愈,字退之)号太华,转思灵境不虚来。

宝宇巍峨舍身台,登登如闻风霆吼。

九龙池上蒙雾开,宛转磴道一线度。

谾(hong,山谷空深的样子)壑通明洞天露,中有百千石真人。

精英常为众灵护,缘崖更造清凉峰。

日气凄懔同霜冬,群山罗列尽低伏。

似屏似笏难形容,西望二劳北员峤。

目力直穷扶桑东。

吁嗟乎青鬓已斑白

昼苦短陋彼向平游,

尚为昏嫁缓丈夫,生不钓利更弋名。

八荒九垓随所经,恨不插羽上霄汉。

仰首倒扪辰与星,划然长啸烦襟涤,

一脱缠纤放羁靮(注:di,控马的缰绳),

共君伯雅浮酒鳞,新诗濡墨题青壁。

但取快意人莫嗔,留此欹(注:qi,倾斜不正)侧归鸦迹。

回路俯瞰大海涛,茫茫晚潮初月白。

注:因学问浅薄,对本诗的短句有些困难。行家如看到,敬请赐教。

靖海宋雍登槎山诗

不入此山久,重来兴欲迷。

雪残幽径滑,天远数峰低。

落日晴光满,浮云海色齐。

扁舟如可泛,更在暮潮西。

莱阳董樵次宋伊水槎山韵

十载重游客,桃花渡未迷。

天随青海阔,雁入暮云低。

高下山惟石,晴阴昼不齐。

朝来从杖履,又过九峰西。

董樵云光洞诗

山水真佳事,寻常不易经。

人来虚胜地,吾意结茅亭。

悬榻低云树,开窗近斗星。

修篁风细细,留待月明听。

会稽何涟游铁槎山诗

峰影与云连,乘槎直上天。

苍藤攀绝顶,黄叶下飞泉。

苔藓龙池畔,烟岚蜃气边。

偶然谢尘事,来访洞中仙。

邑人于观贞铁槎纪闻诗

我闻西顶道,半腰天梯陡。

手扳摩挲佛,擦崖跷越走。

一蹉千丈崩,目闭心跳口。

最上两重殿,穿井水清浏。

不谓万仞颠,乃见乳窦剖。

迤北千真洞,辟始王仙手。

屈数或逸三,幻猜不容扣。

延阔四丈余,圆石屏遮后。

次接九龙池,龙窝疑若有。

其余诸石怪,哆口牵俚丑。

窟窿与夹板,诘曲通户牖。

石牢尤最下,说石皆非取。

极高清凉顶,三石像传久。

叩乃应铜鸣,不似瓦拊缶。

每逢夏四旬,香会进岱母。

缘东鱼贯上,牵挽惫肩肘。

竣事下西阪,阪险屡盘蹂。

踞沙滑以趋,迅类杵投臼。

东顶洞云光,仙灶芜没帚。

处一昔炼烧,丹成升谒斗。

再南号云蒙,深洞沈海黝。

舟行或见字,水帘题门首。

元旦水可退,石珠验风吼。

此皆山别派,不列铁峰九。

朅来适八月,草深蟒蛇蟉。

否则峭卓锥,骨秃松杈朽。

既莫磐登陟,那徧署吾某。

聊复采此异,垂纪比山寿。

邑人林钟岱游铁槎山诗

青山欲倒东南倾,万山辟易沧海裂。

谁架孤槎横地来,九顶撑空色如铁。

我行欲到望转迷,群峰高出中峰低。

倏从地底穿绝涧,更向石窟攀天梯。

盘回千转度平岭,仰视复与苍溟齐。

悬厓欲堕不可蹑,直上惟有垂藤接。

伏行两股几不支,下临冥洞心胆慑。

线路直共鹰隼争,扪萝翻羡猿揉捷。

忽尔中峰落半天,岸花野草争鲜艳。

开士幽居踞其下,宝幡高倚天风悬。

舍身之台凭危岫,绝壑阴森山骨瘦。

胥靡不登昌黎号,阴风獵獵鸣石窦。

俯瞰大海起横波,混沌一气空宇宙。

深山日暮游人多,更寻古洞穷岩阿。

峭壁崚嶒一万丈,谾豁石室如蜂窠。

千真传神在阿堵,庞眉虬目堆青螺。

夜静露下侵鸳瓦,长空忽见清光泻。

翘首惊异天欲明,回顾月在千岩下。

须臾高出到山腰,星斗历历皆堪把。

陡起乌云青天阴,星月黯淡烟雨深。

龙池欲上不可得,中峰已没何处寻。

四顾滉漾翻雪海,匆匆囁履下遥岑

西路陡绝挂层嶂,古磴盘迂入烟瘴。

出入高下不见天,却从石底行石上。

缘坡小憩雨声收,群峰竞绿遥相向。

日夜所阅竟不同,俯仰顿觉增惆怅。

何时携得惊人之,句来共登绝顶排。

云开西极咸池东,若木淋漓墨沈飞。

苍厓丈夫行当逍遥游五岳,局促辕下胡为哉。

君不见,茫茫碧海接天汉,汉使乘槎去复回。

按: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本诗的最后几句无法断句,待行家指点,或看到点注版后再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