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国花,语有国语,这几乎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国瓜”这个听起来似乎很陌生的称呼,到底为和物?可能很多人闻所未闻其实它就是北方人俗称的“红薯”,广东人叫的“蕃薯”,湖北人称之为“苕”,有的地方方言呼之为“倭瓜”、“地瓜”的一种农作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麒麟瓜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麒麟瓜的前世今生(国瓜的前世今生)

麒麟瓜的前世今生

花有国花,语有国语,这几乎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国瓜”这个听起来似乎很陌生的称呼,到底为和物?可能很多人闻所未闻。其实它就是北方人俗称的“红薯”,广东人叫的“蕃薯”,湖北人称之为“苕”,有的地方方言呼之为“倭瓜”、“地瓜”的一种农作物。

而今又到了瓜果成熟的金秋时节,红薯也到了收获的时候,新鲜的红薯从农田到农家,继而又到了城市的烤红薯的烤炉前,引诱得一些好吃佬禁不住那飘香的烤炉里飘出的扑鼻烤红薯香味垂涎欲滴。

红薯这种作物,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生熟均可食用。它生长不择土地的贫瘠与肥沃,不论气候的酷热与严寒,在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它的存在。为什么会称之为“国瓜”呢?

不久前看凤凰卫视资讯台,主持人胡一虎先生访问山东省副省长林廷生,林副省长在接受主持人的采访时,除了说要把今天的山东建成“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时还风趣地把红薯称之为“国瓜”,从他的接受采访时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对“国瓜”的感情。因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我国三年生活特别困难时期,是它养育了国人,故在我国北方相当多的地方,有的上了年纪的人亲切地称红薯为“国瓜”。

据《金薯传习录》记载,红薯这东西原产地并不在中国,相传在晋朝时福建人士陈世元在海外捕鱼,后居住在吕宋岛,发现了这种土著作物,易生长,耐旱涝,生长周期不长,不必特别打理,生熟皆可食用,产量高。在回国时想着带一些回家乡种植,但在船上被查收。这一次没有成功,若干年后,陈世元想着把红薯藤编织在船上的缆绳里,经过数月的游历,终于带回了红薯这种作物。从元朝到明朝至清朝,从福建到山东慢慢试种,终于在这块土地上有了生生不息的红薯。特别是遇到灾荒年景,红薯这种作物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

说起来,红薯是一种很“贱”的作物,每年只要从红薯母体上培养出的藤蔓枝秧上剪下约30厘米长,在合适的季节,插入泥土中,理出沟垄,一个多月后,再将它长长的藤蔓翻动翻动,有适合的水份和阳光,经过几个月的孕育,它便能长出一兜重达十几公斤,乃至几十公斤的红薯来。种上两亩地的红薯,4—5口人的家庭,在生活困难时期,便能熬过半年的饥荒。而如今,红薯这作物在城里成了美食。烤的、蒸的、煮的、炸的,不一而足。

我身边的一位老人曾经给我讲了一件他经历的一件往事。他在外面国有大企业工作,1960年冬季,当得知他的老家鲁西南的黄河故道的周边,因为没有吃的,许多人已成了饿殍,他急匆匆购买了两袋红薯,大约40公 斤,往老家赶。还没进到村口,在黄河故道里,就看到一群群的乡亲们爬在地上挖茅草根充饥,这位老人眼含热泪地将一旅行袋的红薯分给了这些奄奄一息的乡亲们,乡亲们连忙跪谢这位救命恩人,他们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红薯,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老人 。

我家当年几口人便是从吃新鲜的红薯到吃红薯干,再到吃窖藏的红薯及至连红薯的母体,储存晒干的红薯藤煮水熬过了那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

想想那时苦难的年景,谁家能有红薯填饱肚子,实在应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其实,“文革”期间有几年,在城里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国营粮店里的红薯也是作为商品粮充当主粮的大米和面粉供应的,单从这方面说,把红薯称之为“国瓜”应该不为过分。

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的地方早已脱贫,进入了小康水平,对与偶尔食之红薯或是由红薯派生的系列产品,最多当作是改善生活的点缀,什么烤红薯、油炸红薯片、粉丝煲等等。特别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朋友,根本不可能会想到红薯还会和救命之类的话题关联起来。

今天写下这段文字,没有别的目的,只想提醒一些人,我们还没有过几天好日子,务必常念“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时刻激励自己,在向着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之路踔厉奋发的时候,不要忘了“国瓜”。

初稿于2002年金秋 修改于2022年9月26日 晴 于水果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