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其能幻千年陈迹,亦可聚万古奇情。”

一面白色幕布,一张案板,一束昏黄的灯光,一抖一动间,对话谈吐中,皮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表现出人生百态、历史沉浮。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

01历史长河中的民间艺术星芒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3)

汉唐影戏的传说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提到皮影戏都会将影戏的起源推论至汉武帝思念夫人,方士少翁为其弄影还魂的故事。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论“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该故事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如《史记》、《汉书》、《搜神记》等,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但传说只能是传说,作为皮影戏的起源尚不足以使世人信服,唐五代百戏兴盛,依然尚无典籍证明影戏的存在。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4)

宋代影戏的兴盛

最早记载影戏的文献是宋代淮阴人张耒(1052-1112)的《续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说的是皮影演出三国的故事。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崇宁、大观以来影戏艺人的姓名以及“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栅看人日日如是”的演出情况。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洪迈的《夷坚三志》、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书中还记载了宋代影戏的种类、造型、表演及影戏行业组织等情况,诸多记载表明了北宋时期皮影戏的兴盛,从这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宋代影戏的诸种特征。

1.宋代皮影经历了从素纸雕簇到羊皮妆彩的转变,其影人形象性格忠奸分明。《梦梁录》记载当时的影人风格是“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以寓褒贬于其间耳”。

2.南宋时皮影戏雕刻已成专门行业,并出现了行业组织一绘革社。这一点记载于《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有“镟影戏”一项,这也是我国影戏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班社。

3.影戏在南宋时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甚至是有家庭作坊性质,且有女演员的加入。

4.皮影戏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宋代皮影戏与娱乐紧紧相关联,不仅仅是统治阶层、贵族之间的娱乐,更多的是儿童娱乐。宋人姜白石诗“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闪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5)

金、元影戏的传播

金元时代是皮影戏的全国传播时期。关于金代的影戏,可以在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看见儿童弄影戏的场景。

影戏的对外传播时期。元杂剧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影响了影戏的发展,影戏在贵族和民众中流传。《世界伊斯兰教史》记载了皮影戏随着成吉思汗的大军赴欧亚各地,被传播到波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

影戏增加祈福辟禳的功能。元代影戏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表现在由彩绘到彩纸斑斓,同时影戏在功能上用于敬神祈神。这一点从元人汪颢《林田叙录》中可以看出,其载有:“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6)

明代影戏的发展

移民屯垦和礼教宣扬促进了各地影戏的融合发展。例如云南各地,当时也由江西、湖北等地移民组成,皮影戏受到了中原影戏的影响。

文人开始参与皮影戏,撰写皮影剧本等。乐亭县四大著名影戏班之一的史家大班,是世代官宦之家。在此种情况下,滦州影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北方皮影的代表。

在材质上,明代依然使用纸影演出。当时用的影棚还是纸影棚,延续了宋代小纸影棚的样式。

明代以后,逐渐形成明显的地域风格。划分为三大区域流派,即以滦州为中心的北方皮影,皮影具有写意性特别是小生和小旦的通天鼻造型;以陕西为中心的西部皮影,刻工精细,高额头是其特征;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多近于写实。

根据各地皮影留存实物造型来看,三大风格流派的划分是合理的。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7)

清代、民国影戏的鼎盛

清代至民国初影戏全国普及,达到鼎盛。此时皮影戏已经传入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和小县城,各地都有专业或者业余的戏班演出.各地影戏班数量多。

清代影戏得到王室贵族的喜爱。不少王府还出资置办戏箱,重金聘请著名皮彩艺人长期为其演出。王室对于皮影的喜爱更加助长了民间对影戏的热情。

皮影风格向更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由中原传播开来的影戏与各地地方曲艺及 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影戏。

皮影趋向于专业化。清代、民国时期,各地专业戏班涌现。皮影的演出及制作达到了高峰。“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口道尽天下事”形象说明了皮影演出最主要的操纵和演唱。

目前留存于今的精彩皮影道具多是清朝至民国初年的物件,得益于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喜爱皮影、参与制作皮影的风气。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8)

新中国影戏的发展和曲折

皮影戏在演出道具、影偶、剧目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产生了新的形式和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新文艺政策下,皮影戏得到了复苏和发展。

新时期皮影戏发展道路呈现曲折,逐渐走向没落。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兴盛的影戏慢慢隐没。到“文革”时期,皮影戏被禁演,艺人只得另谋生计。“文革”后期,仅有极少数影戏班可以演出,1976年“文革”结束后,皮影戏才重新恢复了演出。

进入21世纪,各界有识之士意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皮影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2006年我囯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包括浙江海宁皮影戏、河北唐山皮影戏、陕西皮影戏等十余个地区皮影入选,给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最值得欣慰的是,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性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9)

02皮影制作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第1步选皮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0)

制作皮影的材料有很多种,包括羊皮、牛皮、驴皮等,选材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陕西皮影较多使用生牛皮,尤其是公牛背上的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2步制皮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1)

传统的制作工艺需将牛皮固定在树干上,用刮刀一点一点刮掉表面的杂质。如今,这道工序已经由机器加工取代,艺人只需用砂纸对提前加工好的牛皮,进行进一步打磨即可,打磨至皮子变亮变透明,近似玻璃,更易雕刻。

第3步画稿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2)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描时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按照样谱的图案分别描绘在皮面上。

第4步过稿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3)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

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第5步镂刻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4)

陕西皮影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体现了艺人们高超的手艺。刻法主要分为实线和虚线,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虚实对比、阴阳互补的民间哲学在陕西皮影的雕刻工艺中完美体现。

第6步敷彩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5)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皮影上色十分讲究,一般是双面上色,主要使用红、绿、黄、蓝、黑、白六种纯色。色彩种类虽不多,但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色彩效果异常绚烂,艳丽而不浮夸。

第7步发汗熨平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6)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第8步缀结合成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7)

皮影人物的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选择恰当,皮影便精神抖擞,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

选好骨眼后,用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影人就这样完成了。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为操纵杆,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完工后的皮影就可以用于演出了。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8)

03皮影的艺术特色

种类及表演手法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影偶、乐器、剧本、灯光、演员等等因素。

皮影戏根据影人造型和表演技术的不同,分为掌中影人、提线影人、杖头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纵,拇指与食指夹住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一组,通过“拨、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随心所欲。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大、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19)

唱词与念白

皮影戏剧本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都是用于实际演出的脚本。从构成上说,它由唱词和念白两大部分组成,唱词主要用于抒情,兼有叙事的功能;念白主要用于叙事,兼有插科打诨之调剂作用。在演出上也体现为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形式。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0)

唱腔特色

皮影戏的唱腔起唱部分的头两句叫曲头,唱腔的最后两句称曲尾,中间大部分唱腔叫曲身。声腔中多结合道情、蒲剧和眉户。

板式结构与伴奏乐器

皮影戏的板式主要有慢、中、快、散四种。此外还有叫板、摇板、散板、回龙等。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早先的影戏中文、武场伴奏只有两人专司,即一个掌鼓板,负责鼓、钹、板、锣,另一个拉四胡,其他较为次要的打击乐器如小钹、手锣等则由其他唱念艺人兼职。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1)

服饰与冠履

皮影戏中影人的服饰冠戴与履在古代还是不同地位与官职的代表,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地域色彩也非常鲜明。

“服”,指的是衣服;“饰”是偶人佩戴的装饰品;冠即为帽子;“履”俗称鞋子。影人由头与身子组成。头分生、小、大、髯、丑等,其造型各异,冠履与服饰也各有讲究。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2)

表演剧目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等等。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3)

04皮影的美学特征

(1)皮影造型的平面化

皮影艺术“借灯观影悟人車”的表演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线偶或木偶戏那样的立体造型。在演出中展现出来没有正面只有侧面的形态,由此突出了其造型的平面化。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4)

(2)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皮影是个艺术综合体,人偶结合曲艺共同完成演出。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戏曲样式,皮影人偶的扮相也就更加多样化、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通过程式化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生、旦、净、丑这几大类。按角色不同的性格和形象,配以恰如其分的服饰和道具,使得皮影造型多样化和个性化。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5)

05从民俗学看皮影艺术之盛

皮影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具特色的工艺与造型、演员与表演、剧本与音乐、流派与传播诸内容,逐渐形成一种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戏曲艺术形式。

就皮影艺术之于民俗而言,两者既是互不相同的两门学问,又有着天生的内在联系与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俗中有戏,戏中蕴俗。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6)

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夹带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信息,世俗的、精神的、伦理的、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相互交织在一起”(魏立群《皮影之旅》)。

皮影之兴要走与民俗结合之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皮影欲发展,应主动出击,与民俗相结合。

总之,皮影只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门古老的艺术依然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7)

06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礼刚的皮影人生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8)

皮影艺术源于生活,深深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十来张小圆桌,一张白幕,一个可容纳多人的皮影小剧场就这样组成了。幕布背后,艺人双手操控着皮影,顿时,逼真的形象就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在乐器的伴奏下,艺人时而高亢,时而委婉地唱着古老的曲目,台下的观众很快被这一切吸引进入角色。

一腔唱尽古今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湖北孝感云梦县皮影戏艺人秦礼刚与皮影相伴40多年,无论酷暑寒冬都坚持表演,在方寸舞台间度过了大半载艺术人生。2012年,秦礼刚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关于皮影戏制作的艺术简介(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29)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礼刚表演皮影戏 图片来源:长江网

秦礼刚出生于1949年,从小就对皮影戏着迷。1978年,秦礼刚拜著名皮影艺人陆春元为师,正式学习皮影制作和传统皮影戏表演。

早些年,听戏和看戏是当时农村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于是他经常挑着担子下乡为村民演出,后来“行头”多了就推起架子车下乡,足迹跑遍梦泽大地。“白天干农活,晚上演出,养活了一家九口人。”秦礼刚说。

秦礼刚表示,皮影戏最难的是唱腔,须男声女声以及真假嗓子相兼,说唱吐字清晰,行腔豪放,这也是传承最困难的地方。

他还说,皮影戏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懂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懂音乐以及曲谱,要想演奏出精彩的皮影戏,台前幕后得配合好。

为了更好的传承皮影戏,秦老于1984年创办了梦泽影戏馆,截止目前,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34万人次,曾接待过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10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并远赴法国、韩国、马耳他等演出,将古老的东方皮影艺术推向世界。

近年来,为使古老的皮影更好看,秦礼刚用了很多心思。他加宽加长了表演皮影的纱幕,人影也放大了一倍,让观众看得更清楚;传统的皮影戏伴奏只有锣鼓,现在他又加上了民族弦乐器;他还将一些寓言故事改编成皮影戏,如《狡猾的狐狸》、《司马光砸缸》、《武松打虎》等,目的是能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观看。

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部分文字来源“长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