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的现状(陕南皮影王李兴儒)(1)

提到陕南地方戏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剧(汉调二黄、汉调桄桄)、花鼓等。而其中又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表演方式,那就是用皮影戏来唱汉剧。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了安康汉阴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皮影戏表演大师李兴儒,带您走进他的艺术人生。

陕西皮影的现状(陕南皮影王李兴儒)(2)

李兴儒老人展示自己的皮影,图为“晨钟暮鼓” 王斌/摄

慈师严父出高徒

在陕南三市,提到皮影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兴儒。而在汉阴当地,只要有点年纪的人也大多都看过他的戏。6月15日,记者在汉阴县涧池镇的一处普通民宅里,拜访了85岁高龄的李兴儒老人。老人得知要来采访,早早地就站在门口等候,怕记者找不到。

走进老人的住所,客厅里简单地摆放有几把极具汉阴地方特色的小木椅,墙上挂有一副寿字和几块老人的荣誉牌匾,以及一些老照片。而在墙角则堆放有几个上了锁的箱子。出生于1932年的李兴儒,祖籍汉阴县城关,从9岁开始至今从事皮影戏表演艺术长达76年之久,现虽已85岁高龄,但仍然眼不花耳不聋,宝刀不老,有演出还去参加,堪称汉阴民间艺术一棵常青树。谈到戏,老人越发精神起来,说他现在只要是交通方便的地方仍会去演出,有时一场要唱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只是现在年龄大了,交通不便的地方去不了了。“只要唱上戏,啥都不怕,我现在还可以一个人唱三个钟头。影子可以唱,大戏也能唱。”

李兴儒出生于皮影戏世家,其父李志(1881耀1955)于35岁和同门师弟韩进文师承皮影大师姜子瀛,李志后为汉阴皮影戏班社的班主,主司鼓(俗称“坐统”)擅旦角,能戏甚多。李兴儒7岁入学,由于当时家境贫寒,念到9岁时父亲想着唱戏可以有口饭吃,就让他丢下书本随其进皮影戏班,拜班里著名的皮影戏拦门(表演)人韩进文为师,学习皮影戏表演(行话称“拦门”,俗称“耍签子”、“耍皮影”)技艺。要当好拦门人,就得记住几百本戏各个角色的唱念做打,文场武场,全套表演,还要担任不同行当多个角色。而汉调二黄皮影戏“耍签子”只有一人,耍签子的技艺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戏班的水平高低。所以拦门人就是戏班的脊梁。

“我小时候学戏,常跟随师傅一路演出。刚开始光打小锣,就坐到一边睄皮影,还不能拦门,只能照鼓点打锣。”1941年,9岁的李兴儒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从一招一式最基本的动作学起,练手腕、练指头、练耍签子功。师傅和父亲为他讲戏,使他熟悉一个个剧情、场景、人物、程式、唱腔、锣鼓打头(锣鼓经)、曲牌、动作等。但师傅与父亲的教学风格大不相同。师傅常用鼓励的方式让他摸索技艺,而父亲严格,出一点小差错就会用鼓槌在脑壳(陕南方言头)上敲。师傅就给父亲说:“小娃子嘛,你不能动不动就打,你要讲解细心一点鼓励他。”可是唱戏时哪场戏一个影子没有上,或者哪个唱腔搞错了,父亲就用鼓槌猛打下去,不给指点,也不给说错在哪里,让他自己去悟。“你出错他晓得,我一看不对,就赶紧把影子拿下来,又走一个。他还不收鼓点。我就坐下来想,缺少哪个人,换好人物后,他的鼓点走开了,自己终于知道错到哪里了。你不换对他就不收锤。”后来明白了父亲的意图后,看着师傅的表演,自学,自悟。因为学习进步快,12岁时,师傅让他试着拦门,说:“你在前头来,我在后头看着。”这一次成功演出,得到了师傅的认可,从此开启了李兴儒正式的演出生涯。

随着师傅年龄的增长,渐渐唱不动了,李兴儒后来单另成立班子,招来年轻把式,试着让他拦门,自己坐在后头指导。但观众非要让他演不行。这时的李兴儒正年轻气盛,是戏班里的全才,“一末十杂”(汉调二黄分为十大角色,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所有角色均能演唱。在戏班里缺配唱手的情况下,他一人独唱全剧全部角色,其他人只是拉琴、打锣鼓配合。他尤擅旦角,嗓音宽、甜、润、脆、柔、媚。一曲唱来,字正腔圆,闻者欲醉。“没人凑角色我就一个人唱。丑角、旦角、花脸我都唱。唱旦角用小音,生角本腔唱,花脸要有吼音……要把角色的灵魂找到。”此外,他表演的“趟马”(抖马)、“耍下场”、“大刀花”,形象逼真,动作优美,场面火爆。表演“云手”、“搬翎”、“拉霸”、“起威”、“滚毛”、“扑虎”时,程式规范、漂亮好看。单剧目脑子里就有200多本。1955年汉阴县蒲溪、涧池先后成立了两个业余剧团,李兴儒参加了蒲溪业余剧团,演出中推敲动作,探索戏剧程式,把二黄皮影戏与汉调二黄大戏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为鲜明。

陕西皮影的现状(陕南皮影王李兴儒)(3)

李兴儒向记者讲述关于汉阴皮影的事迹

百本戏目险埋没

伴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展开,皮影戏逐渐成为政治宣传的载体。这期间,不再允许唱老戏,历史戏的影子用不上,李兴儒就按要求做了一批现代戏的影子。跟随宣传队伍在南山(旋涡、汉阳)跑了几个月,义务演出,每天只有一毛二的伙食钱,没有其他工资。而这些戏群众也不爱看,渐渐地让他对戏曲的发展信心大减,随后去改做小生意,后来又参加了搬运队来维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汉剧、皮影戏都被划为“封资修”,遭到打击禁演。李兴儒也被下放到农村种地。生计之余,在偏僻小山村里,他偶尔还会在脑子里思考皮影,摸索皮影的刻制工艺,以及特技改造及表演。

种了九年庄稼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李兴儒也重操旧业,领头组织起了汉阴二黄皮影戏班,经过抢救,恢复了3个皮影箱子,开始活跃在汉阴乡村。但刚拿起皮影时他有点慌,慌了就慢慢“默”(陕南方言思考、想),想哪本戏表达的是啥意思,有哪些人物,又把人名、贯口、地点等想出来,理顺关系,搞懂整个剧情。再把之前演过的全部捋了一遍。但原来200多本戏,到这时只剩180多本,《封神演义》、《三国》里的很多戏都没有了。“现在我们的东西失传的太多了,脑子里的东西翻不出来了。旧社会不讲剧本,大戏小戏我们都是口传心记,都是自己跟着学,把词背会的。我现在传到下头20多本都不到。”而在其间的演出,李兴儒仍不断摸索、学习,练就了四大绝技:一是双手执8兵将对打,而且个个能翻能越。特别难的是在每一手执两将互斗中,能将两手中左右两将转身双双对打,动作流畅。二是在前辈艺人表演的基础上,使用焰火、燃放鞭炮。在演出《龙凤灯》等剧时,有烟花烧狮子、放铳、接龙灯狮子、采莲船时燃放鞭炮等情节。他在演出时用了真焰花烧舞狮、燃放真鞭炮、火药铳,烟火弥漫而不烧“亮子”(影幕)。造险助势,热闹火爆又令人有身临其境去观灯的感觉。三是在表演利用女性披发在幕布上转身时将俊脸变为鬼魂脸,又在瞬间变为俊脸的数次互相变化技术娴熟轻快。四是表演武将打斗中,战马上斩人头落地时,打掉金冠、抛冠、用头接冠等技艺,手法极快。

陕西皮影的现状(陕南皮影王李兴儒)(4)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阴皮影戏演技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儒

后继无人传承忧

李兴儒现在是省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但对于传承,老人忧心忡忡。他说自己现在并没有徒弟,只有四五个跟他学艺过的人偶尔还在山里唱,但能演的剧目也就十来本。四个子女中,只有二儿子李云龙会打鼓,也能唱几出,但学的时间太短,懂的少,其他儿孙都不会。“我们小时候看的多,七八岁哪朝哪代的人物就认得到,懂了就喜欢上了。现在的孩子没有从小耳濡目染,接触的少,他不懂,就很难进入,就不爱。”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把戏看得比身体都重。前两年,原安康市汉调二黄剧团退休演员自己成立的流动汉调二黄剧团来汉阴演出,请当时83岁的李兴儒同演,他欣然答应,并全彩扮上唱起了大戏《打金枝》里的唐王。从头到尾,整本戏都演下来,没有出差错。当时两个儿子都在台下一直守着,怕他身体受不了。随后他又跟着剧团去了宁陕、石泉等地巡演十天,都是唱本戏。儿子说他最后回来累倒了,还打了吊瓶,可老人坚称自己是因为演出结束回来路上感冒了,不是唱戏累的。“只要穿上戏袍,唱词打扮我就要给你拿下来。喉咙都不涩。”

临别时,老人翻出了堆在墙角的箱子,打开以后,里面全是用纸层层包裹的皮影。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并一件件地讲起这是哪个人物,这又是哪部剧里面的什么道具。皮影雕刻精致,蟒袍、战靠、箭衣、褶子、帔、苦衫等,布景、道具、摆杂多套备用,一应俱全,单人物头像就有三四百之多。而汉阴皮影戏现在常演的多是《忠孝义》《打龙袍》《五子贵》等剧目。

老人说现在只要演皮影,观众还是特别多,老百姓依旧十分热情。只是现在好多戏都后继无人,失传了。原来的《救圣人》这些历史戏都不演了,想看也看不到了。他说县上准备给他录60本戏做记录,现在录了10本,因为资金问题,后面就没能继续录下去。他听说安康汉剧班现在成立了一个培训班,有十几个人在学。所以自己也想招几个人,像汉剧班一样,有个固定的培训班,把人集中来学,他去教。

“这个东西要传承,就要物色几个能接受,有天赋的小娃子来学。不传承就失传了,没人搞了。人老一年添一岁,树老一年添败枝,我一天比一天老了,心有余力不足,说不定哪天身体有问题了,就没有能力传了,想趁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唱得动,希望把会的东西教出去”。

陕西皮影的现状(陕南皮影王李兴儒)(5)

《文化艺术报》 总第4244期 A06版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 斌

责任编辑 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

刊号:CN61—32

邮发代号:51—20

投稿邮箱:whysbbjb@126.com

专注|深度|权威

这是一条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