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张爱玲

人从孩童到成年,随身体渐渐成熟的是对外界日加敏锐的“感知力”,从无法分辨善恶到有了主观意识,从无忧无虑到开始理解苦难,历经成人世界的残酷后的人们喜爱回忆童年时代,曾经纯真与美好成为人们内心最珍贵的宝藏。

也许,童年是一面镜子,每个奔波在生命旅途中的行人偶尔驻足,停下,盯着它,渴望镜子里面所映射的是不曾消逝的、充满灵气的面孔,可谁都知道,那不过是一种奢望。

而在时间的冲刷下,童年也渐渐离我们远去,十年、二十年、一甲子,最后只剩下少许零星的记忆,我们似乎欠童年一个深情的告别,以祭奠童年的远去。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

影片《城南旧事》便主要聚焦于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以一个天真小女孩的视角,镜像映射了人性的复杂、底层的生态以及命运的无常。年幼的英子像瓷娃娃一样可爱、惹人喜欢,可不过七八岁的她不明白这个世界的复杂,分不清对错,她所有的只是纯真和善良。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2)

《城南旧事》像是一首送予童年的诀别诗,诗中不乏伤感、欢喜与哀愁,导演仿佛通过英子那双黝黑的大眼睛向观众传达对童年的缅怀,本文便通过探寻人物心灵、故事主题等方面透视《城南旧事》背后的深意。

不断“逝去”的背后,是英子不断成长的内心历程

《送别》,是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导演将这首充满离别的伤感味道的乐曲放在影片情节转折点处,每一次歌曲的响起的前后,都伴随着小主人公英子的内心情感的剧烈起伏,再联系到英子所遭遇的一切,观众也仿佛明白了背后的目的:无法阻挡的离别、不断逝去的过往中,英子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成长洗礼。

逝去的友情

妞儿是英子最要好的朋友,同是同龄孩童的妞儿成为英子述说心事、一起玩乐的伙伴,妞儿受到委屈,英子帮她出气,妞儿无聊时也会找英子玩耍。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3)

妞儿和英子的故事情节尽管并不算多,但每一次妞儿和英子的共同出场都会令观众感慨两个小孩的纯真无暇,作为故事里英子唯一的同龄玩伴,妞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即是英子情感线的起点,也是英子美好童年的终点,妞儿走后,英子的童年开始与伤感相伴。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4)

当英子帮助妞儿找到失散已久的母亲秀贞后,英子并没有想到妞儿与秀贞为了寻找妞儿的父亲会离开自己,她一遍又地呼喊妞儿和秀贞,试图挽回曾经的美好,这个有着纯真灵魂的女孩第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

逝去的亲情

父亲的离世给给了英子很大的打击,对于一个年幼的英子来说,父亲是她内心的依靠,对于英子一家而言,父亲更是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这是一位让英子感到父爱和依赖的男人形象。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5)

而再深入剧情便会发现,英子的父亲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可见他的身上肩负的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在父亲离世之后,英子也终于明白了曾经压在父亲身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这时的英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心“成长”。

逝去的纯真

影片同时也着重刻画了一个由张丰毅饰演的小偷形象,阴差阳错之下,英子和小偷结识,但英子并不认为小偷是个坏人,她认为小偷为了弟弟而努力赚钱很辛苦,觉得他是个善良的好哥哥,但她并不知道做小偷是个可恶的勾当,直到小偷最后被抓而游街示众被扣上坏人的帽子,这时的英子又陷入了迷茫,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6)

曾经英子的世界充满了纯真和美好,然而秀贞、妞儿的离去以及小偷的被抓使得英子触碰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无奈,她不得不去分辨善恶,不得不分清好人和坏人,年幼的英子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朋友、亲人,在离别的悲苦中体会成长背后的辛酸。

以英子为视角,勾勒三个女人的情与劫,镜像映射时代进程下的现实写照的故事主题

《城南旧事》的拍摄布景充满了一种梦幻般的质感,构图色彩浓重,摄影机聚焦下的妞儿、秀贞、英子是被亮丽的颜色包围,古旧的城墙、房屋等建筑上也被鲜明的光线围绕,投射出一种和谐、安静的气息。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7)

然而在观众沉浸在这种特意造就的乌托邦一般的环境下时,影片却又以英子的视角着重刻画了妞儿、秀贞、宋妈三个悲剧女性角色,这与影片前期塑造的“理想小城”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剧美”,旨在揭示时代浪潮下底层人们的现实生态。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8)

妞儿(左)

妞儿的父母对她并不好,经常打骂她,仅仅是因为妞儿不是他们亲生的,这侧面揭示了在那个时代里人们对于膝下儿女“非亲即疏”的陈旧思想,因此在妞儿的家庭结构里,妞儿是地位极低的存在,在无法抵抗原生家庭的残酷虐待后,妞儿离家出走是必然的结局。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9)

秀贞的悲剧同样与时代的悲剧有着紧密联系,秀贞的丈夫因为政治局势动荡被抓,女儿也被父母丢弃在城根底下被人捡去,自己也因为常常念叨女儿而人们眼中的疯癫女人,三纲五常的社会观念下的她成为了小城中的异类。可见,秀贞所处的时代本身便充满了悲剧,而秀贞和妞儿团圆之后,本以为她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命运仿佛注定要将悲剧循环下去,秀贞带着妞儿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发生车祸,悲剧的轮回又一次上演。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0)

宋妈

而宋妈的悲剧则更加地现实,身处底层的宋妈一家时刻面临生存的压力,宋妈日复一日地在英子家做帮工、打理家务,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她后来才知道,儿子溺水而亡,女儿也被丈夫卖掉,宋妈无力阻挡这一切,身份、地位的弱势使得她只能在角落里落泪。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1)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那正是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妞儿、秀贞、宋妈,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之人、劳苦大众的典型,三个女人对应了三个不同年龄下的生存状态——孩童、少妇、中年,现实的抉择、时代的悲剧,身处社会边缘的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情与劫,苦与痛,唯有自己承担。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2)

与张艺谋的《活着》相比,尽管都是反映时代悲剧的题材,《城南旧事》多了一份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色彩,无论是对古城、人物服装的色彩布置,还是对人物情感线的处理,都隐隐透着对“光明”的祈愿。而另一方面,《城南旧事》始终以英子为核心,透过她纯真的视角,反映人物的波折人生,这使得影片不似《活着》那样将人性描述的过于黑暗,而是始终保留着对人性的美好想象,这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人文关怀。

城南花已落,旧事勿重来:回不去的童年岁月,无法割舍的记忆过往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3)

本片《城南旧事》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在情节处理上,并没有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很大的改变,小说的作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谈到创作初衷时,她说:我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时间不停地流逝着,我们无法抵抗岁月给予我们的改变,也无法跨越时间触碰过往,那些无法割舍的情感真的慢慢消逝了吗?林海音给了我们答案: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送别城南旧事的句子(城南不在旧事已逝)(14)

与其不断缅怀童年的伤痛和迷茫,不如与童年和解,与其纠结童年的遗憾,不如告别曾经,让纯真永远留在心里。

结语:

影片《城南旧事》以英子为第一视角,诚实地映射了时代进程下的底层悲欢,表达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影片整体被哀愁的情感基调环绕,乌托邦式的小城、坎坷的角色经历、无法预知的情节走向,探讨着那个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永恒命题并引起人们对人性、命运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