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的电视剧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对于古代一县长官的称呼,有的剧中叫县令,而有的剧中又叫知县,难道县令和知县不是一个官职么?我可以先告诉你答案还真的不是!至于为什么,那么就由我接下来为你具体分解!
古代县衙二堂
县令的由来说起县令,我们就不得不先说说“县”这一行政区划的由来。县最初被用来称呼周王的王畿(王都周围千里之地,天子直辖)。周朝时,楚国不尊周天子,比如不称爵位(子爵)而称王。楚国灭掉陈国之后干脆直接在陈地设县,你周王畿叫县,我就在你边上也设置一个县恶心你。县这一行政区划由此而生,逐渐推广到其他诸侯国。
楚甲
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把很多乡合并设置“县”,并在“县”设置“令”,作为一县长官。所以其实一县的长官叫做“令”,比如长安县的长官叫做“长安令”,只是后来因为令是县的长官,才有了俗称县令。而且在秦汉时期,不是所有县的县官都叫“令” ,而是有人口要求的,人口万户以上的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也是我们现代“县长”的由来。
商鞅
而后一直到隋唐,县的正印官一律为“令”,只是县的等级(唐代县分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不同,官员的级别也就不一样,从正五品到从七品都有。就如现在市也分副省级,地级,其实有些制度古今都是如此。
长安城以朱雀大街分长安万年两县,为京县正五品上
知县的由来那一县主官什么时候由“令”变为“知县”的呢。其实“知县”的全称为“知县事”,比如会稽知县全称为“知会稽县事” ,“知”同“执”,就是执掌某一县的事务。最早出自唐朝,当县令空缺时,由县其他官员代理县令(代理县长)处理事务,叫知县事。
清代知县审案
而到了宋太祖时,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对皇权造成了重大威胁。所以他就对唐代以来的官制进行了大改革,主旨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搞出了一套“官”“职”分离的制度,也就是说以前的县的主官是县令,州是刺史,部是尚书,他依然保留这些官位,但是有官却无权,你可以拿对应官位的俸禄,但是不能管事情。所以“县令”,“刺史”“尚书”这些变成了“寄禄官”,就是只拿钱,不做事,只是确定你的待遇用的。
宋太祖
然后实际掌权的的头衔叫做“差遣”,“差遣”才是实际实际职务。一般名称中带有“知”、“判”、“权”“,直”等。其中带知的比如“参知政事”(副宰相)、“知州”,“知县”,“知州”,“知县”就取代了“刺史”和“县令”。这一制度虽然加强了中央权力,但是这一制度造成了一个机构往往有多个官员,比如一个县有很多个带“县令”头衔的,但是只有知县才是掌实权的,所以这也形成了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之一。这也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吃白饭的太多了,而宋朝官员的俸禄却是历代最高的。
开封
当今“知事”这一官职,日本韩国仍在使用,比如日本爱知县知事,东京都知事,韩国的京畿道知事(顺便说一句所谓京畿道和“道”这一区划也是源自唐朝,唐朝都城附近设置的一个道级机构,类似于后来的直隶)。
结语县令到知县称谓的演变,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更的结果。县令相比知县品级更高(知县一般为七品县令,最高五品),人选往往是当地豪强大族,导致地方权力被世家大族控制。而知县则是由中央直接派遣,由于在地方没有根基所以更容易被中央控制。
“县令”到“知县”其实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的过程。而判断现代电视剧的的称呼是否错误,看朝代就可以了,宋以前都是“县令”,宋及之后叫“知县”(除了元朝),而我们现代粗制滥造的所谓“古装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常识错误,编剧水平还需大大加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