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颜青


夏季是昆虫活跃的季节,也是人类大战“吸血怪”的高峰期。

上个月,一则“河南老人因蜱虫病病逝,曾接触去世感染者”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媒体后续报道,已有四位河南老人因蜱虫叮咬不幸病逝。

开灯能预防蚊子叮咬吗(每年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去世)(1)

人民日报提醒,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不要硬拽,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然后用镊子取出。如果没有完全取出,应立即就医。蜱虫咬伤后,可能会有1~2周潜伏期,仍需进一步观察治疗。

除了蜱虫外,蚊子作为另一种更常见的“吸血怪”更令人厌恶。每当耳边传出“嗡嗡嗡”的声音时,免不了一场“人蚊大战”。而这场战争,从古至今,从未停息。

开灯能预防蚊子叮咬吗(每年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去世)(2)

(图片来源:千库网)

每年因它去世约72.5万人,头号传播疾病在我国已消除

蚊子令人讨厌,不仅仅因为被咬后瘙痒难忍,更重要的是,很多重大的疾病灾难都是蚊子在背后兴风作浪。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所有害虫中,蚊子是第一大致命杀手,每年约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而死亡,主要原因是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乙脑、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等。

其中,蚊子传播的头号疾病是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肝脾肿大、贫血。重症疟疾的症状凶险,常导致死亡。仅2020年,全球疟疾死亡总数约62.7万人。

开灯能预防蚊子叮咬吗(每年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去世)(3)

(图片来源:千库网)

尽管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群岛国家。但在我国,疟疾也曾是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据“中国寄生虫病与热带病防控”公众号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其中30多万因疟疾死亡。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暴发流行,最高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如今,青蒿素类化合物已发展为起效最快、效果最好、抗药性表现最轻的抗疟药物,是全球范围内对抗恶性疟疾的标准方法。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

值得骄傲的是,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WHO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即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这对于在40年代仍然每年报告3000万例疟疾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五花八门的古今斗蚊大法,哪种最有效?

在古代,人类与蚊子“斗法”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挡”,二是“熏”。

“挡”就是想办法让蚊子咬不到,以纱窗、纱帘、蚊帐为代表。

“熏”则是佩戴或燃烧植物驱赶甚至毒死蚊子。佩戴的主要是香囊,放上藿香、薄荷、茴香、紫苏等中草药。燃烧烟熏的植物以艾草、蒿草、浮萍等为主,相当于早期的“蚊香”。

开灯能预防蚊子叮咬吗(每年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去世)(4)

(图片来源:千库网)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驱蚊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蚊香、花露水、驱蚊液、超声波驱蚊器和紫外线灯等。

那么,到底哪种方法驱蚊最有效呢?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曾表示,真正有效的驱蚊方法,还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赵彤言也认为,获得农业部批准文号的合格杀虫剂如蚊香或电热蚊香液是非常直接有效的。这些产品中含有拟除虫菊酯,这是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蚊子接触后会死掉,但对人接触了不会造成伤害。

开灯能预防蚊子叮咬吗(每年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去世)(5)

(图片来源:千库网)

除了市面上已有的驱蚊方法外,已有大量研究从蚊子咬人的原因出发,寄希望于从蚊子嗅觉系统突破,将蚊子隔绝在千里之外。

不少研究证明, 蚊子复杂传感系统可以检测到人体独特的气味,比如人类皮肤微生物分解汗液后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碳、 氨等)。最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不仅仅是汗液,人类皮脂中的两种化学物质(癸醛和十一醛)也可以激活蚊子触角中的特殊嗅小球,从而帮蚊子精准定位。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许这些研究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驱蚊思路,制造出对蚊虫具有引诱效果的气味诱蚊剂,为人类和蚊子的旷日持久战提供有力武器。

此外,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旗下的基金会曾在2018年宣布,投资410万美元,用于改造蚊子基因,通过蚊子之间的交配杀死蚊子。

或许有朝一日,人类真的可以控制蚊子这种病媒生物,挽救全世界更多生命。

参考资料

[1] 梁红梅, 程景侠. 一场由蚊子引发的"旷日持久战"[J]. 健康向导, 2019(2):6-7.

[2] 王荫长. 漫谈人类与蚊子的斗争以及相关的邮票[J]. 昆虫知识, 2006, 43(2):268-274.

[3] 郭红霞, 赵腾, 吴家红,等. 人皮肤微生物对蚊虫嗅觉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2, 40(1):5.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