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看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也是外公指定我必看书之一。这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其实每个中国字都有来历,都是一个故事。这几天偶然在日本福冈市大街上看到一个字,就是下面这张图片里面的字:

最短文字故事(文字背后有趣的故事)(1)

其实这个不是单体字,是文化演变过来的合体字,这汉字读作biang,阳平声,不但发音独一无二,而且笔画交叠复杂,字典一般不收录。其出现于何年何月,无从知晓,传说是秦川无名秀才所创造,后世亦独用于称谓陕西风味美食——“biáng biáng面”。

以“biáng biáng”为名,旨在模拟声音。厨师制作面条时,要压、擀、拉、摔:先用手掌压开面剂子,再以擀棒擀开,然后两手拉开仅仅一面条,再往案板上摔开。摔击案板时发出biáng biáng的声响,表示面条已达到所需要的光滑厚阔程度,可以下锅汆烫了。

最短文字故事(文字背后有趣的故事)(2)

面条烫熟后入碗,覆压在垫底的青菜之上,加入肉末炸酱与番茄炒蛋,上桌前来个“油泼辣子”画龙点睛:置一汤匙葱蒜辣椒粉,再把一勺热油泼上去,“滋”的一声响,油润红亮之际,香辣味迸然尽出。

笔者多次到过陕西,尝过biáng biáng面。头一回是年轻时在西安临潼出差的某家连锁店里,一大碗子盛那么一条面条,在油泼辣子和炸酱下连绵到底,夹起来是我前所未见的厚阔,吃起来香辣顺滑,带咬劲,不黏牙。当时朋友告诉我,这面条由于厚阔绵长,状如一条裤带,所以又叫“裤带面”;倘若上桌时是一截截短而扁的,则叫作“扯片面”。

最短文字故事(文字背后有趣的故事)(3)

其后我在香港“有缘小叙”餐馆吃到的biáng biáng面,也是一碗一完整的裤带面,厚阔劲道和西安的相若,绝对是手工制作。然而,餐馆老板田先生的烹调方式却有别于陕西传统,他不加入肉末炸酱与番茄炒蛋,而是配搭以不同食材,让顾客可以选择金沙骨、韭菜饺、芹菜饺、苗香饺、羊肉饺、牛肉饺、鸡翼或五香驴肉,或净吃面也行。这其实更接近本地“车仔面”自由搭配佐料的做法,使我臆测田老板并非陕西人。

最短文字故事(文字背后有趣的故事)(4)

后来和田老板熟悉了,他自我介绍说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由于早年从事电子业,经常上大陆做生意。后来娶了陕西人,学会做陕西菜,见电子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于是改道,2010年在佐敦开了香港的首家陕西菜餐馆‘有缘小叙’。

2013年笔者遇到田老板时候他不过四十七八岁。后来听说,在2016年,田老板业务扩大,在港地中环兰桂坊还开设了分店。

前几天再次微信联系田老板,他诉说由于受到香港第五波疫情冲击,和以往用膳时分店内座无虚席,店外排长龙等入座,“有缘小叙”餐馆如今遭受着疫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即便如此,田老板没有变得悲观,他说:“其实餐馆生意最差的一次是店初开张时,一天只卖出一碗面。不过,我觉得做人要坚持,不坚持则事不成,况且疫情再严峻也会过去,人只要挺住了,春天终究会到来。”

看来田老板得到了郑板桥诗句的真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哈哈......莞尔一笑......

下面笔者介绍biáng biáng面的做法:

材料:手擀面二斤(因人而异)(面粉最好是关中冬小麦所磨之面)、辣椒面(最好是陕西乾县线线辣子)、biangbiang面。

花生油、胡萝卜、青蒜、葱、姜、蒜、花椒(若干)。

做法:

1.胡萝卜切丝,开水焯熟,备用。

2.青蒜、姜、蒜、葱白切碎,备用。

3.面条煮熟、箜干、可过水。

4.花生油加热,倒入花椒,中火,油滚热。

5.面捞出置碗,在面条上撒匀葱姜蒜、青蒜、辣椒面。

6.热油趁热迅速泼在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