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同词不同多情种(同曲同工情相异)(1)

《采蘋》和《采蘩》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为祭祀做准备的采摘过程,可为同曲同工。“同曲”因为内容相似,都是为祭祀做准备而采摘野菜,野草。“同工”因为都采用叙事方式,一问一答的形式,叙述了采摘过程。只不过一个只叙述采摘的地点,一个叙述了从采摘地点,到盛放竹器,到蒸煮灶具,到堆放位置。两首诗如果仅仅单纯地叙述这些劳动过程,是看不出诗歌的情感主旨的。关键最后的叙述,才能品味出诗歌的情感情绪。

《采蘩》的最后是“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戴着满头的首饰,从早到晚的在公家,心里一直盼着回家,回家也懒得摘掉满头的首饰。一句“夙夜在公”一句“薄言还归”充分表达了劳动者的劳累和抱怨。而《采蘋》呢?

整首诗都是一问一答,整首诗都是叙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曲同词不同多情种(同曲同工情相异)(2)

到哪里采摘大萍呢?到南山峡谷的水边。到哪里采摘水藻呢?到流水的沟里。用什么来盛放浮萍和水藻呢?用方筐子圆篮子。用什么蒸煮浮萍和水藻呢?用三足锅和无足锅。煮好的浮萍和水藻放在哪里呢?放在祠堂的天窗下。是谁来主持祭祀呀?是那斋戒的美丽少女。“

读着读着,感觉这一问一答的节奏是不是象刘三姐对山歌?这节奏是不是很明快?没有重复的实词和动作,只是一连串的改变词语,改变劳动,这劳动是不是很紧凑?采摘,盛放,蒸煮,放置。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么紧张,这么忙碌,又这么期待。一切都准备好了,到底谁主持祭祀呀?原来是美丽的少女。

一个”美丽少女“是不是一下子点亮了期待的心情,是不是一下子驱除了劳动的紧张和辛苦,这场祭祀的准备原来是为待嫁的少女做准备呀?喜悦的心情,喜庆的氛围一下子笼罩了全诗,一下子笼罩了整个劳动过程,欢快,期待,真诚,单纯。就像待嫁的少女,纯洁,明朗。所以这首《采蘋》和《采蘩》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虽然都是叙述为祭祀做准备的劳动场面。《采蘩》是劳动的重复和枯燥,是抱怨”夙夜在公“的劳累和辛苦。而《采蘋》则是劳动的紧凑和明快,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在紧张中有期待,在忙碌中有喜悦,所以这两首诗是”同曲同工不同情“。

曲同词不同多情种(同曲同工情相异)(3)

采蘋

于以采蘋①?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②?于彼行潦③。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④。

于以湘之⑤?维锜及釜⑥。

于以奠之⑦?宗室牖下⑧。

谁其尸之⑨?有齐季女⑩。

【注释】

①蘋:多年生水草,又名大萍,可食用。

②藻:水藻。

③行潦(hánɡ lǎo):沟中积水。行通“衍”,水沟;潦,流水、积水。

④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⑤湘:烹、煮。

⑥锜(qí):三足锅。

釜(fǔ):无足锅

。⑦奠:放置。

⑧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天窗。

⑨尸:主持祭祀。

⑩齐(zhāi):美好、恭敬,通“斋”。季:少、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