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客家人的建筑,最多人知道的也许就是福建永定的土楼,一个个像散落在山谷中圆形的飞碟,曾经被美国人惊呼是中国对付台湾的导弹发射基地!但殊不知,有一处地方,几乎涵盖了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一种客家民居建筑,2万余座客家围屋遍布于各乡镇——那就是梅州。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1)

众所周知,客家四州为赣州、梅州、惠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梅州则因其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世界客都”。所以,可以说梅州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中心,其客家围屋也是有2万座之多。名气虽不比福建土楼大,但梅州的客家风情来的更真、更切。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2)

就像有人说的:当你第一眼撞上那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垣,当你缓缓推开那红漆斑驳的厚重木门,当你踏进那迷宫般的高墙深院,忽然间,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凝神屏息,便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壮美朝你袭来。长久以来浮躁的心暂时沉下去了,因为,你已经走进历经风雨的客家围屋……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3)

梅州被称为中国的客都,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历史。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梅州的客家围屋分布得很广泛,以梅县和大浦最为集中,除了以下列举的比较有名的围屋外,乡间、路上、田野里都可以看见客家围屋,同时这两个地方也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旅游发展也比较成熟。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4)

一、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典型:泰安楼、花萼楼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5)

泰安楼

泰安楼名字寓意为“国泰民安”的泰安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只有240多年的历史,但同样是一座相当值得一提的围楼,因为它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石方围楼。客家围屋一般为土楼,也有一些用砖,但用石头的非常少见,另外泰安楼的整体成四方形,也因此显得与众不同。相对于其他常见的传统围屋,方形的泰安楼给人四平八稳、固若金汤的感觉。

地点:大埔县城龙岗村.可在大浦县打的前往。

门票:20元

花萼楼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门票:20元

地点: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

交通:大埔客运站乘坐到大东的班车,6:50、8:50、13:40、15:20各一趟。然后乘摩的前往。回程最晚一班16:40。

在梅州,常见的客家美食可分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两大类。客家菜与潮菜、广州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6)

东江盐焗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作,很多人吃过后都赞不绝口,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的经典菜式。梅州客家菜除了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较具特色的要数遍布各县(市、区)的客家小吃。例如大浦可是“中国小吃名县”,是集梅州客家美食大成者。下面推荐几样梅州市区以及各区县的客家美味: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7)

一、美食类

盐焗鸡:一提到梅州,就自然想到了盐焗鸡,它可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

推荐

梅州嘉埔盐焗专卖店

在梅州,没有人不知道嘉埔的,是梅州老字号的小吃店。地点在梅江区江南法政路12号(梅州市公安局对面)。

酿豆腐:酿豆腐是因为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至梅州,苦于找不到面粉包饺子过年,于是把豆腐掏空,塞入肉料做馅,故成。每逢时节喜庆,或者闲忙之余,它是农村客家人的最爱。

推荐鸿都美食街的长乐餐厅以及梅龙西路的生辉餐馆。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8)

客家炖品:炖品哪里都有,梅州市区的炖品胜就胜在当地的水质好,而且原料足又新鲜,像榄肺、猪肘炖墨鱼、红枣党参炖猪心等。梅城里吃炖品的地方很多,其中一家比较有名的老店叫“汉兴炖品”。除此之外,推荐去中山街、油罗街和马石下一带,属于老城区,有许多旧时的店铺和作坊,各种客家小吃齐全又不贵,不仅有炖品,还有腌粉面、肉丸、肠粉、汤圆等。

肉丸:客家人爱吃肉丸,已经成为客家美食特色的一种传承,满街飘着的肉丸香味,真是让人躲也躲不掉。

推荐江北马石下(近中国银行)的“臭名远洋”肉丸店,在当地很有名气。

粄:客家人说的粄就是糯米、黏米、红薯粉等做成的带有黏性和韧性的米制品,在大埔的菜市场,各种五颜六色的粄多达几十种,让人眼花缭乱。如笋粄、酵(笑)粄和珍珠粄。珍珠粄,当地人习惯叫它老鼠粄,一些店铺会现做现卖,一碗2-5元。

腌面(粉):腌粉面是梅县的特色小吃,当地人早餐和夜宵都爱吃它。或许是面熟后加的那汤匙猪油,又或者是炒香的白芝麻、炸香的蒜茸和葱花才让这面如此好吃,总之腌面绝对只是梅县出品,离开了这里就再吃不到如此美味的腌面了。2-5元一碗。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9)

牛杂:梅县和大埔一带的牛杂味道最佳。牛肝、牛血、牛脚筋、牛板筋、牛心、牛舌等所有牛杂料和萝卜一起煮,放大量的胡椒粉,汤底的味道非常正点。

推荐金山小学官井头5号的牛杂

二、饮品类

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据说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江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却有着绝然不同的独特底蕴。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浓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味美香浓,直透心头。喝娘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到了喜庆节日,客家人则更喜欢拿娘酒来款宴宾朋。

客家擂茶

所谓的擂,就是客语中研磨的意思。好的擂茶,颜色青绿漂亮,喝起来除了具有日本抹茶的清香味外,更有一股浓浓的乾果香。擂茶的重点,在於材料擂得是否够细腻,而要磨的细腻。目前有不少商家开始贩售粉状的擂茶,只要冲泡就立即可以食用,不过,却少了许多擂的乐趣。

客家人的形成

宋元时期是客家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南宋初年,为了逃避战乱,北方汉族大量南迁,大批涌入赣南、闽西地区,江西赣州、福建汀州的人口急剧增加。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人口只有12.1万户,但到了淳熙年间(1174-1189年),人口达到29.3万户,增长了142%。汀州元丰年间(1078-1085年)人口81517户,到隆兴二年(1164年)时达到174517户,增长了114%。此后,赣州、汀州又成为南宋政府安置自金朝南迁的归附汉族的重要地区之一。元灭宋后,这些地区成为文天祥部众抗击元军的根据地,义军失败后,不少人就地定居。所有这些从西晋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迁入赣、汀二州的北方汉族移民,在群山耸立、环境闭塞的赣南、闽西这个摇篮里,积淀了宋元时期汉族的语言,形成为客家话。

明代是客家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在元末明初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的动乱年代,迁入赣州、汀州的北方汉族移民不断增加,人口压力不断加剧,造成人多地少,生活艰难。于是,赣、汀二州操客家话的居民转向地广人稀的粤北、粤东迁移。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梅州已是"流移错杂,盖客户日盛",迁入者以赣南、闽西为主。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也是来自江西、福建。和平县建立时,就有操客家音的福建人。至于粤北的南雄府,新归籍的人口达数万人,其中始兴县一个县,江西人竟占了当地人口的一半,而福建人则占了20%。韶州在正统年间也是"主户少而客户多"。由此可见,赣、汀二州操客家话的人在明代大量迁入粤北、粤东,并在梅州形成一个聚居区。于是,明代在客籍区新增设长宁、永安、连平、和平、大埔、平远、镇平等县,加上梅州、兴宁、龙川、河源、始兴、英德、仁化、长乐(今五华)等县,构成了近代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分布格局。

梅州客家风情传说(那些环绕在围屋里的客家文化)(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