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太太姐
凌晨两点半,范玲突然醒了过来。上完卫生间,她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想到成绩一般的儿子,她的睡意全无。
在京都,同一时刻,李泉也还没睡,他一直在玩游戏。现在许多人,睡的都不是一般得晚。实际上,他是因为无法入眠,才选择晚睡。最近,公司的业务一直不好,资金紧张让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范玲与李泉的境况,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往往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烦意乱,或慌乱无措。
- 面对逆境,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不被击垮?
-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该如何帮助自己应对“世事无常”?
- 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才能变得强大,如何才能获得平静?
这些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能力:抗逆力。下面,我们一起来从《心理韧性》一书中寻找答案吧。
一、提高韧性的第一步:看到自己的反应,承认自己的懦弱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相当有韧性,但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足够大的挫折。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不太能够应对困难和失败,面对挫折和坎坷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助、沮丧,甚至放弃努力,而不是勇敢自信地面对所遭遇的困境。”
确实如此,成绩不好、孩子“不听话”、自己事业遇挫……生活中的种种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事情,都让我们有挫败感。
但书中提到:“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选择自己反应的力量。我们的反应,决定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因此,承认自己此刻的压力与无力,看到到自己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智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我们才可能进一步去解决它。
二、提高韧性的第二步:学习ABC模型,让反应去做“选择”
我们小的时候,受委屈苦了,会说,“桌子把我撞疼了”、“别人抢我玩具”等等。
其背后,用比较书面的用语来说,就是“我的反应是外界或别人带来的。我只是被动地对外部的刺激做出反应,因此,我不用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其实,成年人未必就比小孩子做得好。当我们问家暴者时:“你为什么打老婆(老公)?”他(她)会回答:“是因为她(他)没有做好,该打。”或“她(他)专捡让我生气的话说,欠打。”
再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打骂孩子,也有非常相似的理由:“孩子太不像话了,太不听话了,气死我了!”
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没什么啊,事实确实如此啊。
书中作者提到:“这种反应模式是一种相对低级的、近乎动物式的反应模式,它让我们放弃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孩子摔倒在地或磕碰到桌角时,家长责备地面或拍打桌子,是一种多么不明智的教育行为。显而易见,缺乏自主性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人,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是缺乏韧性的。”
这种时候,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习并践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ABC模型”。具体来说就是,在事件(A)与反应(C)之间,还有一个对事件进行解读并形成看法和信念的过程。
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进步的机会,运用好这个过程——让反应去做“选择”,以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
三、提高韧性的第三步:用对方法,刻意训练,做到韧性心理很容易
书中给出了心理学常用的三种应对问题的方式。
1. 问题导向型应对
这个应对方式,旨在解决与压力源直接相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去主动解决问题,这种方法通常是减少压力的最有效途径。
举例来说,我们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会因为害怕同学嘲笑自己而不愿意发言,甚至变得沉默寡言。
怎么解决呢?
办法就是,我们首先要面对自己成绩不好的事实。然后,我们要通过多花时间,以及向老师、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以及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各门功课的成绩的逐步提高,最终解决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的状况。
2. 情绪导向型应对
这个应对方式,旨在减轻来自压力源的负面情绪。当我们无法改变问题的时候,情绪调节可以很好帮助到我们,这是是一种看似被动但潜在有效的应对问题方式。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去感恩拥有、练习幽默化解一切、看喜剧、写日记、练习深呼吸、冥想、与宠物玩耍、去大自然中等方式去应对。
书中认为,以上这些都是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降低我们的压力皮质醇水平,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3. 回避型应对
这个应对方式,旨在试图避免压力源,而不是直接面对它。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包括,通过玩游戏、抽烟、酗酒甚至吸食违禁品来减轻压力。
作者指出,“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减少压力,但问题往往还在,甚至回避行为本身成了新的压力源,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作者认为,许多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用错了应对方法有关。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往往出于本能,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不正确的应对策略。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解决问题的公式时,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尝试更有信心,书中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我们可以反复去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来锻炼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自己心理的韧性越来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