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海味品类带子的本义,是部分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即双壳纲)贝类的闭壳肌和外套膜整体制品的统称,通常为干品,也有鲜品(部分制品会带生殖腺)。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1)

制作带子的贝类有这几种:日月贝类,江珧类,海菊蛤类,扇贝类。其共同特点都是具有发达的大型肥厚的闭壳肌和长的外套膜。这些贝类将内脏去除后,把闭壳肌和外套膜一起取下,就是鲜带子,注意两者之间必须不能断开。闭壳肌和外套膜,经过整形拉直,晒制之后就成了干品。很多书上说用外套膜编成辫子,但我未见过实物和照片。虽然大部分原材料贝类和干贝瑶柱的重合,但贝柱和套膜一起才叫带子,这就是它和干贝、瑶柱的区别。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2)

由于其形状似一条带子拉着一个圆形钱币,故得名“带子”,寓意“带子带孙”。在外形上有高要求,要求贝柱接近硬币形状,圆形平整,外套膜和贝柱不能断开,外套膜系带要直。所以实际生产时,有时贝柱肉要用木模具压扁成硬币形,有时会用两个带子压制成一个。带子有“带子带孙”的寓意,同时也是珍贵的海味。因此,在旧时候的两广和港澳,在办喜事或节庆筵席的时候,是经常采用的高档食材。那条带子(外套膜)吃起来没什么味道,带子可理解为寓意吉祥化的干贝瑶柱。新时代男女平等,优生优育,作为高档海味的带子,买少见少,应该也和社会风气的变迁进步有关。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3)

干品带子,多数用野生日月贝制作,现在已经比较少见,其食材地位被干贝/瑶柱替代。日月贝带子也有被命名为日月鱼,属于另一套概念和应用范畴。鲜品带子商品名,从八九十年代起,已经转指向江珧的贝柱,这并不符合食材名字的原意,其实应叫带子肉,江珧贝整体要叫带子螺,这样才对得上。几十年间,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可以从以下贝类的分述中,略窥几分。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4)

野生日月贝是带子干品的主要制作来源,常见有台湾日月贝、长肋日月贝。其双壳一红一白,故名日月,所以其带子干制品,另外有个名字叫做“日月鱼(明目鱼)”,非鱼实贝,部分制品会带生殖腺。日月贝的闭壳肌圆而大,厚度薄,味道鲜美,多用来制作干品带子。日月贝栖息在潮下带沙质海底,潜水或底拖网捕捞。以前在北部湾产量很大,50 年代,单北海市一小渔村白虎头,日月贝年产量就达 4-5 万斤(带壳),全市最高年产量是五万六千担(带壳)。后来酷渔滥捕,九十年代之后资源渐渐趋于衰竭。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5)

而随着日月贝资源衰竭,“带子”这个名词渐渐完全转移到了江珧类的头上,一般指江珧。江珧的闭壳肌初始叫江珧柱/瑶柱,其形状偏长圆形似长蚕豆,鲜品味道略淡,口感易老,但也有其优势,尺寸大而厚,沿海产量比较大而稳定,价格便宜。这帮助它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牢牢掌握“带子”这个商品名。虽然瑶柱这个名字满天飞,实际江珧的贝柱干制品不多,网上也有干品在售的商品图片,其形状更接近长蚕豆,但我没见过实物。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6)

实际市面所售卖的瑶柱和干贝,主要都是扇贝的贝柱干制品。原因有二,一是扇贝的贝柱干品味道,相比较起来更浓郁鲜美,二是扇贝比较早就实现了批量人工养殖,而日月贝和江珧的养殖远远落后。干贝或瑶柱的选材和味道,是个大话题,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扇贝也是带子干品的原料之一,有海味生产商展示生产现场照片,用华贵栉孔扇贝制作带子(日月鱼),其中关键环节,要用模具把贝柱压制成薄硬币形状。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7)

据记载,海菊蛤和海镜也有制作成带子的。海菊蛤最近北海涠洲岛的朋友,在网上售卖中,据说刺身一流。可以看到巨大的贝柱,制作成带子或干贝瑶柱,都不成问题。只是其产量小,知道就好。这里说的海镜应该指的是日月贝的另一个俗名,而不是透明壳的镜贝。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8)

带子属中档海味,其食用方式,通常是煲汤炖汤和煲粥。当成干贝瑶柱来提鲜提味,也是对路的。至于每一种干品带子(含日月鱼)品类,一一对应其学名这一方面,因为没有进行足够的知识和实物储备,暂时不能呈现。

海味珍贝(海味珍品带子)(9)

俗名或商品名叫“带子”的海味,其名称、原料、销售,在短短几十年以来,有了巨大的变迁。在搜集写作资料之前,我都没想到影响因素涉及如此之广,包括了民俗、生态、渔业捕捞、海产养殖、海味知识、商业等等等。真的是见识所限,无法尽述,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