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过”完这本书,之所以不敢称“读”,是因为佛法精深,实在看不懂,勉强记述如下文字:
这是一本关于修证佛法的工具书,南怀瑾先生以修证、见地、行愿为纲,详细阐释了打坐、呼吸、止观、般若、唯识等不二法门,期间穿插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同教派分支的宗旨原则、高僧大德的言行语录,以及儒释道三家在个人修持精进上的共通之处,还有南怀瑾先生本人修证道路上对现代社会思想的一些看法,内涵十分丰富。
虽然读了个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但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值得深思,试举一例,抛砖引玉:
比如何谓修证?宋代以降,禅宗成为佛教代理,修佛也逐渐演化成“参话头、打机锋”,人们往往追求顿悟、猛醒、立地成佛,但南先生告诉我们,那有这等容易事。在他看来,佛教同世界一切道理一样需要下功夫论证,见过听过不代表信受(修),信受了不代表奉行(证),奉行了离得果位又差了八万四千个十万八千里。这期间坎坷曲折,哪是一放下屠刀就能立马得到的;甚至对于咱们大多数来说,连摸一摸屠刀的本事都没有,何谈放下?
再比如,我们常觉得躺平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一想专心干点事情,什么杂七杂八的烦恼就来了,这些烦恼都是“都是四十六种魔境界”,需要通过各种修行(类似兵法三十六计)予以克服,然后证到“烦恼即菩提”的境界。
还有,努力干一件事越到最后越有退步之感,这其实并不是退步,只是形势变了,用《易经》的话讲叫“爻变”,不同的形势要有不同的方式,不能守着旧有愿想,那是“愚痴”,一个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会先知道下一步怎么变。
这样的道理书中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