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1)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就是“草船借箭”。周瑜胁迫诸葛亮造十万之箭,诸葛亮用站满草人的船只趁大雾到曹营前取箭。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不过在《三国志》当中有原型,就是孙权。不过这个所谓的原型既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中,也没有“借箭”的动机,他和后世小说中“草船借箭”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那么这个演变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2)

《三国志》中的原型:孙权“濡须之战”探曹营

上面小编也提到了,“草船借箭”的原型根本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曹操与孙权的第一次“濡须之战”。第一次“濡须之战”也是继“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之后的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发生于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2年到公元213年)。这个时候的曹操早已训练了一批新的水师,并将其送到淮南前线;又已经实际控制了关中地区,免除了西北方的后顾之忧。第一次“濡须之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打响的。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3)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治水军。秋七月……军合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六年)遂、超等走凉州……关中平。”

与“赤壁之战”相比,第一次“濡须之战”无论是过程上,还是意义上,都有些伐善课程。不过在战役过程出出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很多人眼中,孙权是不会打仗的,不过孙权的性格却是很激进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虎”,喜欢以身犯险找刺激。这种性格在第一次“合肥之战”、第二次“合肥之战”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作为主公为大军断后,差点让张辽活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孙权也犯了这个毛病,只不过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还成全了一段佳话。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於是遂止不行。”(第一次“合肥之战”)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4)

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孙权曾经乘坐一艘战船跑到曹操军前耀武扬威,曹操命令弓弩手射箭,大量的箭头附着在孙权战船的一侧,导致船身失去平衡,有倾覆的危险,于是孙权调转方向,让战船的另一侧也插满箭头,最后保持平衡安全返回。这就是后来“草船借箭”的最初原型。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5)

《三国志平话》的创作:战役、人物全部改动

《三国志平话》是一本讲史话本,成书的时间有争议,不过应该是早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而且《三国志平话》也不是一蹴而就。说话人用《三国志平话》给听众讲故事,就要符合当时民间的风向和听众的喜好,也必定会吸收很多民间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传说。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就将孙权的这个“草船借箭”的原型挪到了精彩的“赤壁之战”之中,人物也从孙权换成了周瑜。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6)

在《三国志平话》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周瑜在江中对峙。周瑜回营,曹操一方的蒯越和蔡瑁穷追不舍。于是周瑜令一艘大船、十艘小船截击蒯越和蔡瑁。蒯越和蔡瑁下令用大量箭矢射击周瑜,周瑜先用船的左侧中箭,又用右侧中箭,等到插满之后,周瑜安全撤退,还对曹操嘲讽了一下:“丞相,谢箭!”

曹操希望把这些箭重新夺回来,打算用周瑜的办法,继续找周瑜约架。结果周瑜不用弓箭,改用炮石,又一次将曹操击败。这次“借箭”体现了周瑜的智慧,也引发了后续曹操请“江下八俊”蒋干去对付周瑜的情节和故事走向。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志平话》中,孙权这个角色换成了更具有人格魅力的周瑜,战役也从第一次“濡须之战”变成了人们更熟悉的“赤壁之战”。这就可以看到关于三国时期的民间文学的一种发展趋势:把一些史料进行调动和夸大,让个别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一些重大事件,或者说讲史的高潮部分变得更加精彩。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7)

《三国演义》的敲定:周瑜与诸葛亮相争

在《三国志》中,孙权两面受箭仅仅是为了自保;在《三国志平话》中,已经有了“借箭”的味道,似乎是忽略了船身倾覆的危机(因为《三国志平话》个别地方比较粗糙,有些像讲话人的大纲,可能还有讲话人个人的发挥空间),不过也是一次水战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周瑜的急智。而到了《三国演义》的时候,“草船借箭”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主动的谋略。而且“草船借箭”还源于孙刘联军内部的矛盾,也就是诸葛亮和周瑜相争。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8)

《三国演义》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三国志平话》,或者说当时的民间文学的影响。在《三国志平话》中也有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的描写。《三国演义》更加突出了这一点,把“草船借箭”描写成诸葛亮受周瑜迫害,略施小计而化解,原先“借箭”的主角周瑜反而成为一个反面角色。这样一来,一是突出了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二是更加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并且将诸葛亮、周瑜矛盾爆发的时间提前,让后续的情节更加自然。

另外“草船借箭”可能也参考了唐朝张巡守雍丘的故事。张巡受到叛军的进攻,城中缺少箭矢,于是张巡命令扎起一千多草人,穿上黑色衣服,趁夜用绳索垂到下面。城外的叛军以为城内守军发动突袭,于是用箭矢狂射,就这样张巡获得了几十万箭矢。小编不知道除了张巡,历史上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战例,但张巡趁夜用草人借箭,与诸葛亮趁大雾用草船借箭,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唐书·张巡传》:“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

草船借箭的典故和故事(试谈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演变过程)(9)

小结

孙权在濡须水两面受箭,是“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但是如果仅看二者的话,会发现除了箭射在船上以外,其他的地方缺少联系。《三国志平话》中对孙权受箭的修改就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三国志平话》本身可以说是严肃的《三国志》与成熟的《三国演义》之间的过渡,而“草船借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