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后细细回想一下:

章宇演的悍匪,在电影里叫“胡广生”,意思是,他出生在广州,暗示他父母当年在广州打工,他是留守儿童一代。

无名之辈电影说的哪里话(无名之辈你真的看懂了吗)(1)

整部电影里,所有重要角色随剧情伸展,被交代身世背景。唯独章宇演的悍匪,明明戏份很重,导演/编剧偏偏对他的身世只字不提。现在想起来,关于这孩子的一生,都被编剧放进“胡广生”三个字了。这一切一定是导演/编剧故意为之。

如果说,《无名之辈》是直白交代影片主要内容;那么,“胡广生”就是“主要内容”的文艺咏叹。宣发团队甚至专门为“胡广生”写了一首歌,作为影片的宣传曲——你感受一下这三个字对主创团队的分量,说它是“题眼”也不为过。

《无名之辈》的主人公是谁?马先勇(陈建斌)?

没错。一个大叔为了当协警努力破案的故事,这是明线。符合主流价值观能过审的主线。

但预告片的剪辑成果,一不小心暴露了主创团队的内心:按预告片的节奏,从悍匪紧张打劫戏进入,中间穿插马先勇破案的剧情线索,最后到悍匪荒谬意淫搞笑收尾,基本上就设定了:这是一个用黑色幽默解构底层悍匪失败人生的电影

所以,真正的主角是“胡广生”。一个底层小悍(憨?)匪的人生传记。

可惜主创团队如果真敢这么讲,就是价值观不正确,我们就不可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群无名之辈的人生了。

胡广生是谁?

太多了。微博每隔一两个星期,必然会出现热点新闻,某个极端悍匪堵在幼儿园门口杀小孩、 某个极端悍匪开顺风车劫杀女乘客、某个悍匪开车撞死拆迁队……太多了,以至于你都难免纳闷:为什么反社会人格如此之多?

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不同版本的“胡广生”。

出生底层,教育程度不高,童年缺爱,急于证明自己,渴望获得社会尊重。

可惜,他们越努力,越可笑,绕不过的失败如同魔咒如影相随;电影处理的更极端,干脆让胡广生的暴力作案都沦为一场彻头彻底的鬼畜笑话,而最后胡广生想翻篇做人的时候偏偏过失杀人(有点像小时候的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在电影里,我们很容易谅解、同情胡广生;但是,在生活里,我们很难有兴趣去理解那些杀小孩、杀女乘客、撞城管的悍匪……更别提同情、拯救等圣母系的操作。我们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暴力事件,主流的看法是:“不想听故事,只想让他去死”。大家下意识的憎恶、逃避,“身世悲惨不是他们作恶作恶的理由”。媒体为了迁就公众情绪,果然从来不去挖掘悍匪背后的故事。

这,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

中国人普遍推崇“杀人偿命”的朴素价值观,每个人自己就生活挺不易了,你让他们去谅解悍匪,基本上会得到一个愤怒的问号:“凭什么啊”?

无名之辈电影说的哪里话(无名之辈你真的看懂了吗)(2)

可抛开憎恶情绪,冷静想想,悍匪的生活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悍匪的世界真的完全反社会、不可沟通吗?悍匪的暴戾真的天生注定不可改变吗?——有没有可能,一丁点可能,悍匪在某个特殊的时刻,遇到一点善意帮助、或严厉训诫,从而人生急刹车,改变了成为悍匪的生命轨迹?

无名之辈电影说的哪里话(无名之辈你真的看懂了吗)(3)

电影以胡广生的暴力犯罪之旅,带给我们思考。

我们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带入悍匪的视角,去挖掘悍匪背后的人生经历。

导演/编剧在做一件冒险的事,冒着被骂“给坏人洗地”的风险,带着大众反思,什么让胡广生走上这条路?为了避免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事发生,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如何阻止那些人生背景和胡广生类似、一只脚踩在走极端边缘的人?……导演不仅仅要讲一个好故事、让观众爽108分钟,更多的是,在笑与泪的背后,体现创作者的责任义务,引导大众关心每个惨烈事件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性,以及社会环境到底为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人。

姜文老师在《十三邀》访谈中,曾经对许知远讲:“……犯法的过程中,发现人性的存在;(这)是困境,你拿法律怎么界定这事?但所有有困境的东西,可能都是艺术品”

姜文:“人们能(从电影里)找到在别的地方找不着的一种安慰吧”。

如果胡广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他就是一个罪大恶极、无由分说该被处以重刑的罪犯;而在电影里,我们容忍他在我们面前展开富有层次的人性,我们允许自己谅解、同情甚至恨不得帮助这位重刑犯。对错交给法律审判,争议留给电影商榷。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电影是严酷生活现实之外,一个温柔的,容得下我们安全释放善意、大胆尝试在我们价值观模糊地带探索边界的梦幻空间。

以上关于“胡广生”的一切。

我并非借此推荐普方基金会“以德报怨”的做法,而是借此让大家看到,在我们主流价值观以外,还有另一群人,对“胡广生”有另一种态度/做法。

我也借此让大家感受,好电影是怎样带着我们跳出舒适圈、换个视角审视生活,以及导演的温厚用心。

最后,祝福每一位“胡广生”……终能修补自己内心的缺憾,温柔、纯良、平安的度过一生。

无名之辈电影说的哪里话(无名之辈你真的看懂了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