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金水河国家级口岸,位于藤条江畔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伉偭小镇社区,是“国门小区”,也是金平县最大的移民搬迁社区。来自铜厂乡、沙依坡乡、大寨乡、金河镇、金水河镇、老勐镇、营盘乡、金平农场三队的400余户2000余名群众居住在这里,构成了一个苗、瑶、傣、汉等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大家庭。

国门社区(国门小区的新生活)(1)

近年来,伉偭小镇社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将搬迁群众新居建设、产业发展、强边固防等工作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打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家园,成为金平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样板,先后被命名为省、州、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政策 组织”挪穷窝

作为移民搬迁社区,新家好不好,住得舒不舒心,是各族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小镇按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关于兴边富民建设边境小康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口岸集镇建设等相关要求,于2019年5月开始,将县域内地质灾害户、CD级危房户、散居户进行集中安置,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同时,为帮助群众打消思想顾虑、踊跃支持搬迁,金平县通过组建动员工作组,发放《政策告知书》,召开群众大会、入户恳谈和“一对一”结对引导相结合方式,设定3个月的新环境适应期,安排“网格员”每周开展一次电话访谈、半月一次入户座谈,充分掌握群众思想动态,跟踪扶持,确保群众吃下搬迁定心丸。

在搬迁过渡期,金平县还及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搬迁拆旧、宣传发动、参与管理。后期,成立伉偭村党总支、伉偭社区村民委员会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打破地域限制,接纳党员搬迁户组织关系,纳入支部统一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党群之家”,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搬迁群众就地办理落户、边民证、转移就业、子女就学、群众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

国门社区(国门小区的新生活)(2)

“兴业 扶志”奔小康

搬迁到伉偭小镇后,群众的安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要稳得住,还要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

金平县把“安居”和“乐业”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通过举办刺绣、制衣、割胶等定向培训,建立就业服务站精准推送务工岗位,每年实现县外转移就业600人以上。依托金水河口岸资源优势,有组织的引导搬迁群众参与边民互市,实现靠边务工增收。

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搬迁群众,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建立制衣厂、电子厂等扶贫车间,就近吸纳就业,“上楼进家、下楼进厂”成为搬迁安置点新典范。持续做好产业扶持,对在原居住地继续发展产业的,保持原有产业扶持政策不变的同时,积极引导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搬迁群众土地,坚持扶贫扶志“两手抓”,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现在生活太好了,交通便利,而且有稳定的工作,孩子上学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社区居民钱文正说,他是从铜厂乡搬迁过来的,原来的家破旧不堪,还处在地质灾害点。过去,去赶一次街,单程要花10块钱的车费。去一次金平县城,至少要5个小时。现在他和妻子都有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一家人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国门社区(国门小区的新生活)(3)

“固防 稳边”聚合力

毗邻金水河国家级口岸,与越南隔河相望,伉偭小镇社区还担任着守护国门的任务。

“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伉偭小镇社区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格推行“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设立45个网格、设立社区警务室,安排社区保安,制定举报奖励等升级管控措施,共同构建抵边社区综合治理体系。

通过经常性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和群众会议,让每一位社区居民对“镇守边关”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各族居民心中,促使社区居民从“要我守边”向“我要守边”转变,全力构筑边防的铜墙铁壁。

如今,走进伉偭小镇社区,远远就能看到一栋楼房侧面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楼下,几名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正在带着孩子嬉戏。另一边,社区居民正围坐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伉偭小镇社区以看得见的变化,绘就了一个生态、宜居、宜业、繁荣的边境小镇新图景。(红河州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