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江苏省泰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江苏省泰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主要以运作机制影响网络文艺创作,驱动个体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有人据此提出"算法文艺"。

无论历史上的现代印刷技术、机械复制技术,还是当下的互联网技术,都对人类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机械复制技术颠覆了艺术的精英属性和等级秩序,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大众参与文艺生产提供工具和平台,并对用户赋权赋能。

当下部分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平台,算法机制突出流量“去中心化”特征,即平台会为每一个视频分配几十至上千不等的基础流量,粉丝不多的用户,也有机会和大号竞争,这样的算法为普通用户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激励机制。

在以场景、细分、垂直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的传播阶段,平台会选择推送有创意的文艺精品,满足用户文化期待。因此,理解算法运作的“秘籍”,是借平台和流量之力的传播策略,更是创作者艺术构思和文化表达的创作策略。

与传统文艺面对的艺术创作问题已然不同,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尽管流量背后是变现的经济因素或资本的作用,而其运行模式却是以算法为技术基础的。驱动用户从被动的受众、艺术消费者成为创作者,实现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多元化,算法正在发挥作用。

推荐算法也可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等,甚至掺杂了资本等因素,这样的推荐就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了,而可能是算法控制者所需要的。

这意味着,算法作用机制下网络文艺作品的推荐,在被读、被看、被听之前,已经被算法判断和筛选了。

算法改变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模式,也在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通过数据计算认定用户“真实需求”,算法保障推送内容落点精准。

但是,弱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算法,还不能“聪明”地洞察出个体深层、复杂的文化需求,长此以往推送重复内容,用户难以体验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利于艺术对人类精神、情感的陶冶,也不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质量。

无论人工智能的科学实验,还是算法的技术操作,当人类拥抱新科技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引导“技术向善”。

机器是“人的延伸”。智能自动化确是对人类智力的解放,人工智能不仅参与文艺创作,而且创造新的文艺生产方式。尽管以人类的艺术鉴赏标准来看,人工智能在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创造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越来越宏大、实时、虚实融合等复杂的场景,正在不断对文艺创新提出要求。

通过研究人类艺术的创造过程,机器正在程度不同地自主完成创造性工作。同时,通过人机交互,算法正在帮助人类逐渐从海量的基础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为集中地承担主体性艺术创造工作。通过人机协作,人工编辑帮助人工智能,成为更准确了解人类需求、个体文艺趣味的“鉴定者”。同时,伴随技术迭代,用户将被赋予更多权限,网络文艺作品受众可以通过算法校准自己的需求数据,主动规避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人类情感价值和人文主义关怀,在技术主义时代尤为关键。避免对算法的盲目推崇,通过人机协作,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以健康丰富的信息流动,激发网络文艺的先进性、人民性,传递真善美、激发文艺能量,才是算法技术操作的正确方式。

(摘编自赵丽瑾《网络文艺的创作与传播别陷入算法出不来》)

材料二∶

在诗歌创作上,人工智能主要基于算法拼贴,能够实现格律、诗行等较为初级、简单的形式,不过,基于数据库的意象多为人类高频率使用的意象,新奇度不高,深度学习后的审美表达仍然存在情感含混、表意不明、风格混沌等问题,诗歌的内核诗意有所欠缺。出版了诗集的微软“小冰”让很多不写作的人迷惑,但认真的写作者大概会把小冰写的诗就当成一个正常的文本来审视,像读任何一本或好或坏的诗集一样。我们先假设小冰以后可以写得很好,但人类社会是否曾经因为某一位强力诗人的出现就放弃诗歌呢?从来没有。相反,每一位强力诗人都极大地更新和推动了现有的诗歌。

诗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智。这种复杂心智不可能通过自动训练产生,它需要经受其他心智的教育。而就目前的微软小冰而言,其训练写诗的方法据称是对五百多位现代诗人的诗作正读、倒读各一万遍,用层次递归神经元网络,通过阅读来获得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粗陋的训练方式可以说离复杂心智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同时,其对于诗的生成机制的认知也流于表面。因此,正如在打字机上碰巧打出莎士比亚诗句的猴子也还是猴子一样,就算某一次小冰写出了一首非常好的诗,那它也依无法摆脱弱AI的属性。

“人工智能诗人”狂欢背后的审美衰微、技术理性下的智能生成中人类的诗魂失落等问题亟需解决,只有构建人文、科技命运共同体,厘清并正视人机关系,倡导人机解放,重塑诗魂,坚守人类的文学疆土,才能共创人文与科技命运相连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张定浩《文学与算法》)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大众参与文艺生产提供工具和平台,“算法文艺”由此应运而生。

B.有的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平台,算法机制突出流量“去中心化”特征,对普通用户而言有激励作用。

C.由于流量背后是变现的经济因素或资本的作用,这导致算法控制者可能推荐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D.彰显人类情感价值和人文主义关怀,避免对算法的盲目推崇,这也是算法技术操作的正确方式。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也有可能推送重复内容,这对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不利的影响。

B尽管平台会选择推送有创意的文艺精品,但弱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算法,还不能洞察个体深层的文化需求。

C.算法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通过数据计算认定用户的“真实需求”,算法就能保障对用户精准推送。

D只有坚守人类的文学疆土,共创人文与科技命运相连的美好未来,智能写作才能摆脱弱AI的属性。

3. 下列有关算法应用的说法不能用来佐证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薪火科技公司通过“算法”来实现在存在一定的输入的条件下,由计算机来完成特定功能的输出,替代或增强人类的某些决策任务与能力。

B.阅文集团旗下旗舰产品QQ7.0版本大幅升级推荐算法,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内容挑选,实现“书找人” “人找书”左右逢源两不误。

C.清华大学研发的机器人“九歌”仅用一秒就做出了极富禅意、获得好评的藏头诗∶“机心造化本无私,智慧由来巧自欺。过眼一身都是幻,人生万事只成痴。”

D.抖音的Al技术有很好的内容识别、场景识别能力,其算法逻辑是通过分析人、视频、流行度的特征,并将三者进行匹配,实现精准化的推荐。

4.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话题,有人认为两者观点完全相不一致,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时代变迁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从剧院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不少马车从我们身边经过,或者停在马路边,小声招呼我们,或者干脆根本不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每辆出租汽车上似乎都有乘客。走到皮卡迪利厂场,我们终于失去了耐心,招手叫了一钢四轮马车,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一阵西南风透过敞开的窗户吹进来,风中有种变化的气息,浸入人们的心灵,浸入大街小巷,使得那些注视着这个城市万千变化的人们禁不住地想到有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永远在召唤人们∶继续,继续。但渐渐地,马蹄稳定的嗒嗒声,风吹窗户发出的乒乓声,车轮缓慢沉闷的轧轧声,使我们昏昏欲睡;当我们终于到家时,儿乎都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我们站在灯光下看清一枚硬币是半克朗,把它递给马车夫。马车夫约六十岁,瘦长脸,脸颊上两道深陷的皱纹,犁沟似的,看上去脸上全是骨头,没有肉。眼睛也深深地凹陷下去,没有光泽。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盯着马尾巴。几乎是下意识地,我们中间有个人把剩下的硬币也给了他。他拿着钱,没有说话。当我们要走进花园大门时,听到他说∶“谢谢你们,你们救了我的命呀。”

听到车夫这样突兀的话,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又关上大门,回到马车旁边。“情况真的这么糟糕吗?”

“是啊,”车夫说道,“完了——马车夫完了。现在,人们不需要我们了。”他拿起马鞭,,准备赶车离开。

“这么糟糕有多久了?”

马车夫又放下了扬起的马鞭,好像很高兴让手休息一下,答非所问地说∶

“三十五年了,我当了三十五年马车夫呀。”

然后,又盯着马尾巴沉思起来。别人问他很多问题,似乎才能激起他的表达愿望。

“我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我们受到冲击了,就是这样。”

“你们真的连饭也吃不饱了?”

车夫苦笑了一下。在他有着两道深陷皱纹的脸上挤出的笑容,无疑是人间最奇怪的笑容了。

“可以这么说。”他答道,“哎,总共能挣多少钱呢?我拉到你们这趟活之前,今天挣了十八便士的车费。昨天挣了五先令。每天的租车费要七先令,这还算低的。许多车主已经破产了,没了——情况跟我们一样糟糕。他们轻易地抛弃了我们,因为石头里榨不出血,对吧?”他再次苦笑了。

我们中有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马车夫转过脸,盯着黑暗深处。

“公众?”他说,声音里有些许惊讶。“哎,大家都想坐出租汽车。这很自然。出租汽车跑得快,时间就是金钱嘛。今天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这趟活。而当时你们也在等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他们通常都气哼哼的。”

“大家都为你们感到难过;人们应该早就想到——”

他平静地打断说:“难过不能当饭吃……以前从来没人问过我这些问题。”他慢慢地摇了摇头,补充道,“此外,人们能做什么?你不能指望别人养活你。如果他们开始问你生计的问题,他们会感到尴尬。我猜,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当然,我们人数太多了;两轮马车的情况跟我们差不多。不过,干我们这行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这倒是真的。”

马车夫再次扬起马鞭。

“我想,”他不带感情地说,“现在没人能帮我找到别的工作了。干这一行太久了。不是等死,就是进济贫院。”

听到我们小声说这也太残酷了,他第三次苦笑了。

“是啊,”他缓慢地说,“这对我们是有点残酷,因为我们啥也没做,不应该遭这样的报应。但在我看来,事情就是这样:一件新事物出现了,老的就要被淘汰,循环往复。——要不了多久。没想到,这一行完了我会这样难过,几乎心灰意冷。”

他第三次扬起了马鞭。

“告诉我,如果别人付了你的车费,并且只多给了你六便士,你会做什么?”

马车夫盯着地面,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

“做什么?为什么问这个,什么也做不了。我能做什么呢?”

“可是你刚才说,我们给你的那点钱救了你的命。”

“是的,我说过这话。”他慢慢答道,“我刚才情绪有点低落。有时人禁不住有这种感觉。有什么东西向你袭来,找不到出路——这让你崩溃。我们通常竭力不去想它。”

这次,说了句“真诚地谢谢你们”,车夫用马鞭拍了拍马儿的侧腹。马车走得很慢,路灯照在树上,在马路上投下影影绰绰的影子。抬头望去,白帆似的云朵,在黑色河流般的天空上乘着风儿疾驰而过,从风中我们嗅出一种时代变迁的味道。马车渐渐看不见了,风儿仍然把缓慢的车轮声传到我们耳际,这声音渐行渐远,直到完全消失。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脸上全是骨头,没有肉。眼睛也深深地凹陷下去,没有光泽”一句,小说通过肖像描写形象地折射出马车夫生活的窘迫。

B.文中写马车夫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是马车夫急于相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多做一点生意来维持自己生计的自然流露。

C.文中写马车夫三次“苦笑”,传达出马车夫对出租汽车出现后导致自己生活困窘的无奈及对上层社会没有同情心的强烈控诉。

D.小说结尾“从风中我们嗅出一种时代变迁的味道”一句,蕴含作者对新生事物的矛盾态度,透视出社会转型时期的纠结与困惑。

7.下列对小说开头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剧院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上似乎都有乘客”,自然地引出下文我们坐马车的情节。

B.马车“或者停在马路边,小声招呼我们,或者干脆根本不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意在与出租车生意形成对比,为下文蓄势。

C.“风中有种变化的气息”“有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永远在召唤人们”,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着时代的变迁。

D.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8.请简要概括文中马车夫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认为:高尔斯华绥作品的翻译引介为新文学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结构方面的借鉴和参考,尤以人物对话更为突出。请结合文本谈谈人物对话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史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子。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

汪伯彦子召嗣除江西监司,敦复论:“伯彦奸庸误国,其子素无才望,难任澄清。”改知袁州。又奏:“召嗣既不可为监司,亦不可为守臣。”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议者惮之.

金遣使来要以难行之礼,诏侍从台谏条奏所宜。敦复言:“金两遣使,直许讲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诱我也。傥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礼,还可从乎?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时秦桧方力赞屈己之说,外议群起,计虽定而未敢行。

敢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有删改)

注∶四选,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蚓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B.句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C.年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D.知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通判,宋始设官,掌管州府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权,唐以后称暂时代理官职,表示这类意思的常用词还有“假”“摄”“补”等。

C.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庆之一。这一天,民间有祭祀祖先、神明的风俗。

D.台谏,唐宋时以掌管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掌管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12.下列对原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敦复在吏部时严守法度,得罪权臣,蒙冤外放任知县,这时恰巧有人为他洗刷了冤情。

B.有人主张在外事礼仪上对金国使者卑躬忍让,晏敦复有政治远见,依据情势予以反驳。

C.晏敦复为选官建章立制,行事公正严明,他力阻任用奸相之子为官,这使言官们很忌惮。

D.晏敦复在朝论事无所顾忌,他认为皇帝在冬至日大发度牒赏僧尼不合时宜,意见被采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延,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皇帝赞晏敦复无愧于晏家先祖。请结合文本内容分项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宋)辛弃疾①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②、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③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注∶①写作此词时,作者64岁,在闲置多年后,刚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②团扇∶圆形扇,夏用秋弃。

③茂陵词∶汉武帝刘彻著《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去年秋风到吾庐,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B.秋风、斜阳、落木、冷江,萧索的意象为全词笼上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C.词中写大禹、汉武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对英雄的景仰,也有英雄不在的慨叹。

D.词中运用了几个典故,情切意合,巧妙自然,意蕴深婉沉厚,决无“掉书袋”的弊病。

16.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试作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理怨楚怀于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夜里,起了滴滴答答的雨,敲打着窗沿,一声两声三声,声声都是春意,夜梦也随之清新了。山中春夜寂静,枕上听见后山桃树叶片轻吸雨水声,如蛇行草上,如丹青手案边铺展宣纸,带着清古的文气。翌日清早,到后园一望,几枝胭脂色,斜斜___▲__出矮墙来,映着清早的日光,水___▲__华丽。抬头向山上望,一树树碧桃,约好了一般,齐齐_▲__在眼前,红色,粉色,深粉、浅粉,扯天连云,__▲__住一朵朵白云,倚云娇羞。早春,白玉兰开过,明黄色迎春开过,皆不如一树树碧桃惊心。

真正悟得桃花美,是来燕京后。春日,一早出城去,荒凉城外斜坡上,旧屋残破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如此夺人眼目的桃花野生于无人处,觉得可惜,后来也便释然,以为野桃含笑,正是自在天然。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字,恰当的一项是(Z分)( )

A.挤拥 现捧 B.伸 润 现 捧 C.伸润 绽拽 B.挤 拥 绽 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荒凉城外斜坡上,旧屋残破上墙边,或是荒无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

B.荒凉城外斜坡上,残破旧屋土墙边,或是荒无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呆住半晌。

C.城外荒凉斜坡上,残破旧屋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呆住半晌。

D.从城外荒凉斜坡上,旧屋残破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

20.运用“借代”手法往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请据此对下面这句话中借代手法的运用作简要分析。(5分)

翌日清早,到后园一望,几枝胭脂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走向深海大洋一直是海洋所科学家的梦想。①,如何进行深海探测与研究?值得高兴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已经交付使用。“科学号”配备了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等船载探测系统,搭载了多种先进的探测设备,②。“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缆控水下机器人,是国际上下潜作业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之一,()。深海中心像粘合剂,联合着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研究者,研究者不仅在国内寻求合作,还积极寻求国标合作,由此,________,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由近海走向深海的梦想。

21. 下列填入句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号”进行的深海科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为“科学号”的深海科考估计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C.深海科考时“科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在“科学号”的深海科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南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一座座城市在中国拔地而起。老街小巷少了,宽阔的大道多了;小卖部少了,超级市场多了;小书店少了,书城壮大了;老店小贩少了,城市综合体多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社会其他领域……

读了以上材料,对于社会上这种大与小变化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1.A(曲解原文,文中的“此”指代“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主要以运作机制影响网络文艺创作,驱动个体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

2.D(曲解原文,条件与结果关系不成立。)

3.C(材料一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基本态度是认为不尽如人意,而本诗不仅押韵且极富禅意。作为论据不典型,不完全切合。)

4.以“打出莎士比亚诗句的猴子”进行类比(2分),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不具备人类复杂的心智要求的观点。(2分)

5.不同意。(2分)两则材料对“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这一话题的阐述同中有异,而非完全相左;(1分)两则材料都认同人工智能可以参与文艺创作,尚都不尽如人意;(1分)但是材料一从算法角度强调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新的文艺生产方式,对文艺创新提出要求;(1分)材料二则从人机关系角度强调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摆脱弱AI的属性,具有审美衰微、诗魂失落的先天不足等问题。(1分)(答“同意”不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错在“对上层社会没有同情心的强烈控诉”。)

7.B(“意在与出租车生意形成对比”错误,主要是写出马车夫绝望的心态。)

8.①年老体弱,生活艰辛(1分);②懂得感恩:面对客人乘坐自己的马车并且把剩下的硬币给了他,他心怀感激(1分)。③理解时代:面对出租车取代四轮马车,自己近乎失业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④生活迷茫(1分);

9. 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通过人物对话串联故事情节,使内容更集中、更紧凑;通过对话来交代时代背景,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通过对话,设置相对集中固定的场景,使小说叙事更有节奏感,使故事更有张力。(每点2分, 没有结合文本阐述,扣1分,其他答案只要合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A

11.B(“补”不对。)

12.C(这个说法不全面,“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

13.

(1)近来有岳飞手下属官以个人的事求朝廷,岳飞就奏请治罪,朝廷内外都叫好,认为他有古代贤将风范。(比,干,中外,各1分,语句顺畅1分)

(2)如果听从他们一点点,那么以后他们就能以此向我朝发号施令,稍有相违,就起争端,我朝的江山存亡都在他们手中了。

(苟、违异、衅端各1分,语句顺畅1分)

14.(1)不惧权贵,敢于抗争。他严守法度,不惜得罪吕颐浩;阻止奸相的儿子任职;反对秦桧对外屈让。

(2)他对皇帝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知无不言,皇帝不合时宜的庆赐他坚决给予谏阻。

(3)他很有才干,在制订铨选官员的规制上很有建树,甚至在对外关系方面都很有见地。(答对一项得1分,其他答案只要合理,酌情给分)

15.A(属于过度解读)

16.

①悲秋;②国土沦丧的悲愤;③功成被弃、壮志难酬的愤慨;④归隐而又不甘的彷徨。

参考译文:

晏敦复,字景初,是丞相晏殊之曾孙。年少时在程颐处求学,程颐认为他很不一般。晏敦考中进士,担任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年,大臣举荐,召他去应考馆阁之职。他没有前去。朝廷特地任命其担任祠部郎官,后调吏部任职,因为坚守法度触犯了吕颐浩,被调出京城任贵溪县知县。恰好有人替晏敦复申明冤屈,就改任临江军通判,又召回朝廷担任吏部郎官,左司谏,代理给事中,担任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奏请用淮南东路私田交换淮南西路的土地,皇帝批准了。晏敦复上书奏道:刘光世统领一路,还没听说替朝廷处理一点事务,就先替换自家的土地,近来岳飞手下以个人的事求朝廷,岳飞就奏请治罪,朝廷内外都叫好,认为他有古代贤将风范。刘光世以不在岳飞之下自居,请把我的话转告刘光世,先让他治理好淮南路,收容安抚百姓,以此作为定都建康之大计,国家中兴有了希望,怎会担心个人的事情不好办呢。

朝廷南迁之后,各种政事开始进行,所有选拔官员的法度大多由其裁定。敦复一向刚正严明,他身居吏部,个人请求与拜托一概不搞,选拔人才综合平衡,公平公正,升任给事中。冬至节日,皇帝下诏给礼部,取来四百份度牒作为赏赐。敦复上奏道:“战事未止,军费浩大,所有可以用作开支的物资更应珍惜,况且徽钦二帝远落敌国,陛下在这个时节,想敬一杯酒为二帝祝福也不能够,有关部门竟然要按和平时期的旧例举行庆祝和恩赏么?”这事就停止了。

汪伯彦的儿子汪召嗣被任命为江南西路的监司,敦复驳斥道:“汪伯彦奸佞无能贻误国事,他的儿子平素也没有才能与声望,难以胜任督察之职。”召嗣改任袁州知州。敦复又上奏道,汪召嗣既然不能做监司,也不可担任一方长官。”他在中书门下省两个月,共辩驳了二十四件事,议事的人都畏惧他。

金国派使臣前来,以难以实行的礼仪相要挟,皇帝下令侍从谏官们逐条上奏恰当的做法。敦复奏道:“金国两个使者,只是答应讲和,不是害怕我朝才这样的,怎知道他们不是引诱我朝呢。倘若他们要求陛下更换龙袍叩拜受礼,还要与我朝分廷抗礼,还能答应么?如果听从其一点点,那么以后就可以向我朝发号施令,稍有相违,就有了争端,我朝的江山存亡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了。”当时秦桧正竭力赞同卑躬屈己的说法,因此舆论蜂起,所以屈己忍让之计虽已预定却没有敢施行。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像不擅言辞,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皇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C

19.B

20.用花的颜色代替花(2分),也让人联想到几枝桃花开放的景象。(3分)

21.D

22.

①但如果没有先进的科考船

②使我国有能力走向深海大洋

③我国跨入深海探测与研究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