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手奢侈品大家都会想到日本,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市场会向日本那样趋向于规模化吗?
小鉴认为非常有可能!
先从经济背景说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战后重建,经济爆发,促使了大批敢于创业的年轻人淘到了金,中产阶级大量扎堆,手上有较多可支配的现金。因为前期赚钱十分辛苦,他们希望过上体面生活的同时也想炫耀他们的财富,所以,带着logo的包包、皮带、鞋子、珠宝在那是就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也与此同时大量的奢侈品品牌在日本疯狂开店,当你去了日本,就知道一个弹丸之地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奢侈品店。日本一个国家的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却有30多家Bvlgari专卖店,30多家Chanel专卖店,近50家Gucci专卖店,50余家Tiffany专卖店,60余家菲拉格慕专卖店,100余家Coach专卖店,200余家LVMH集团的专卖店……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共同的爆发促使了日本奢侈品行业欣欣向荣的场景,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人处于奢侈品消费初期阶段的必然现象。
前期的大量累积可能还不足以催生二手奢侈品产业在日本爆发,在90年代,出现了日本著名的“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80年代末政府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日本央行出台了十分宽松的金融政策,促使了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及地产行业,房地产价格现象级暴涨。
与此同时,日本与其他四个国家签订一度“臭名远扬”的《广场协议》,联合让美元贬值,结果大量国际财团、资方进入了日本地产行业,使房价进一步暴涨。1991年,泡沫开始;1993年,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大量的人手头没了现金,就琢磨着把手头买来的包包、手表、首饰给变卖了,再加上日本政府出台相应的举措,与二手教育管理体制后,催生了二手奢侈品产业。
小鉴在此猜测,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市场将在2018年末或2019年初将大爆发,从四个方面及问题去剖析,经济背景、信任背书、消费理念、资本运作。
经济背景了解了日本,再反观国内的经济历史进程,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在东部沿海一带来了一次狂热的“淘金潮”,大量制造型企业从内销转出口,大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商品大量涌进世界各个角落。以温州为例,温州人以胆大心细能吃苦在国内外颇具声誉,我就以温州当地近年来的的情况大致分析下。
温州本地支柱型企业就是民营轻工业型企业,以皮鞋、眼镜、拉链、服装等为主。在生意最风生水起之时,有不少国际品牌闻讯而来在温州进行代工,进一步让温州当地企业赚的盆满钵满,大部分的中小型传统轻工业型企业还是以代加工为主。
2008年9月,美国发生金融危机,随之日本、欧洲各国受到牵连,国内出口贸易也受牵连,国内小部分制造型企业应声倒下。
2008年11月,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出台“四万亿计划”,时间持续至2010年底,大多数企业主纷纷拍手叫好,顿时企业主们手头有了钱,民间资本纷纷涌入了市场,开始投资楼市、放贷,温州及全国各地房价一片红,老百姓手里有了更多闲钱,便开始周游各国,四处买买买,买了大量的奢侈品、车与房。
2009年5月,温州新建住宅涨幅全国第一,房价更是与北京、上海所“抗衡”。
2010年初,房价继续高调上涨,同年4月,政府出台47号文件:二套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一个家庭在本市只能限购新开楼盘一套,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楼市顿时被打入“冷宫”。
2010年,温州楼市不温不火,但是到了年底,市场出现大反弹,地块最高溢价率已达250%以上。
2011年开始,泡沫破灭,房价应声下跌。
同年9月,以温州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为首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后,大量企业主纷纷跑路,实业低迷,企业资金链因民间高利贷不堪重负。不止温州,以福建泉州、广东潮汕为首的数个城市都出现大规模的企业主跑路。
即便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产生三亿个待流通的二手奢侈品。
同时,随着信息不断透明化、跨境电商兴起、人工成本的提升、技术无创新、设备陈旧、民间资金链的断裂等问题,让绝大部分的中小传统轻工业型企业纷纷出现经营问题甚至倒闭,导致本地各类消费急速下降。
也就在这个时候,在福州、温州、泉州、潮汕等城市因当地经济不景气便开始了二手奢侈品的买卖,因市场兴起,传统的典当行也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再加上二手市场并未规范化,一些商家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以后的经济形势再也不是曾经的倒买倒卖、粗制滥造、打价格战能赚钱了,逐渐地大家会发现只有知识与格局才能赚到钱。 标准,从业者专业素养匮乏等因素,从而使消费者去质疑商家,部分商家倒闭也是必然。
信任背书信任背书是二手市场的一个难题
主要难点有两个
一、国内假货泛滥
二、行业无规范(政策性引导)
信任背书是二手市场的一个难题,主要分为两点:一、国内假货泛滥;二、行业无规范(政策性引导)。
假货泛滥是国内消费者最担心的一点,国内又是假货制造第一大国,大量的假货冲击着市场,许多不法分子因利益驱使,便开始了假货真卖。代购行业也在不断兴起,但是由于不法分子假货真卖进行价格战,让代购几乎无法生存,近两年,部分电商平台频频爆出丑闻,奢侈品真假混卖事件令人乍舌。
行业无规范又分为两点:鉴定规范 与 制度体系规范
奢侈品鉴定在国内尚未普及,但奇怪的是鉴定培训机构却野蛮生长,许多都是挂名头然后讲浅显的知识,真正有鉴定资质及能力的少之又少。再者,奢侈品是品牌方生产,相应的制作规范也是由品牌方决定的,随着奢侈品消费的爆发,许多奢侈品都是有机器生产,所以产品本身也存在相应的容错率。国内的制假技术也越来越高,导致奢侈品鉴定难度更上一层。中国二手奢侈品行业如要真正规范起来,需要制度体系的规范,更是脱离不了政策性引导,促进回收再利用的二手行业发展。
目前国内奢侈品市场绝大多数人还处于“Logo市场”,这是典型的奢侈品消费前期现象,与40年前的日本奢侈品消费状况极其相似。
也正因如此,2013年的Givenchy “狗头”、“鲨鱼头”。
2014年的Chirsitian Louboutin铆钉鞋,Giuseppe Zanotti金扣鞋,Chrome Hearts银饰等各类以显著标志的奢侈品在中国能如此之火。
包括从2015年Alessandro Michele任职Gucci设计总监开始,两年时间为品牌狂赚400亿的背后,一个原因是营销到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所有的设计都在一个系列基础上的改造,如“大Gucci Logo”、“小蜜蜂”、“酒神”等。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抓住了部分用户爱炫耀的心理,让人一看就知道你今天这件衣服是Gucci某年某个季度的款,这也可以把消费者对一个品牌消费能力最大化的一种运作方式,就是奢侈品潮流化,简称“潮奢”。
如果你追逐潮流,那么你一定衣柜里有几年前买的Givenchy、Saint Laurent、Vetements的衣服,Giuseppe Zanotti、Christian Louboutin的鞋子,但是你现在可能不穿了,那么你现在穿什么呢?也许对于男生来说,是Yeezy?是Gucci小白鞋?是Balenciaga Triple?都不一定,但基本上是当季明星上身最多的。
现在许多品牌都已纷纷准备转型,做“潮奢”,比如Balenciaga、Dolce & Gabbana,还有今年价格高到直破天际的Louis Vuitton和Supreme的合作款等等,小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这一行当。
奢侈品潮牌化的目标用户就是奢侈品消费大环境下的前期用户,简单来说——大部分中国人。许多数据及报告表明,中国境内外奢侈品消费占全球的三分一,但是小鉴觉得远远不止,其实数据统计中没有算上代购,代购的体量其实相当惊人,所以我觉得,有三分之二的奢侈品的终端是中国人,这一点都不奇怪。
更让小鉴吃惊的是国内的90后“全民富二代化”,大街上总碰到几个穿着Off-White,脚踩Yeezy,并且夜夜笙歌再炫富,这是一个病态现象,更是一个变态现象。反观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穿的十分简单,能穿yeezy的除了时尚博主外寥寥无几,他们没钱吗?不是,只是价值观不一样,消费理念不一样。
消费理念的不同造成了什么呢?
消费品不一样。太多国人已被奢侈品捆绑住了,宁可透支自己的余额买奢侈品也不愿花一个包的钱与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像觉得自己穿上了奢侈品就是贵族,身边的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其实不然,有一部分人省吃俭用买奢侈品,挂上个“千金难买我乐意”的名头去说服自己的钱包,却极大的降低了本应该有的生活品质。
资本运作从国内的大环境去看,其实许多资方、平台一直在关注二手商品这一块领域。如二手车领域资方运作的的“优信”“瓜子”“人人车”,58与赶集网的闲置板块,二手闲置中最为出色的“闲鱼”等等。二手奢侈品的平台好像一直不为人知,但是其实许多资方已经开始进场了,如现在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寺库”,Pre-A融了1000万的“胖虎”,据说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的“心上”,也是千万级别融资的平台“真的”等等。包括前一段时间也有不少资方找到我去交流二手奢侈品这一块,大家都在准备尝试这条赛道,为什么呢?风口马上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节点快出现了,大家都在赌这一波。
可能有人会觉得二手奢侈品平台不好做,但是如果在美国待过的朋友估计会知道“The Realreal”,一家在2011年成立至今累积融资1.79亿美金(近12亿人民币),出售奢侈品超过400万件的巨无霸型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车之师”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
任何一件事、一个产业都会经历是 前期的爆发,中期的回落,后期的平衡 的过程,小鉴相信二手奢侈品市场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