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开头很容易劝退的书但值得读下去的书。在这个网络文学盛行的年代,用崇祯开头、卢象升进朝做铺垫,慢慢悠悠的进入潼关南原大战这种叙述的方式,很难让人进入阅读状态。而进入潼关南原大战之后,对李自成过于伟光正的无产阶级形象的描写,很有那个时代的年代感,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到底是写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还是政委李自成同志?但请相信我,这是一本值得读下去的书。

纵观整本书,你能看到明末中国大地上无处不在的烽火、天灾和人祸,大到皇帝大臣、小到士兵平民,在时代的大势中呐喊、翻滚直至沉沦的画面,波澜壮阔,经久不息。无数的人为了名、利和最卑微的活着,或奋力厮杀、或挣扎求生。然而随着时代轰轰烈烈的前进,所有人都逃不过倾覆在历史车轮下的命运,成为一坯黄土,随风而逝。

读完这本书,更能了解明末那个时代。李自成从开局伟光正到膨胀以致决策失误导致败亡,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将不再是初中历史课本上能背下来却不得要领的一段话。崇祯也不仅仅是那个歪脖子树上舌头伸得老长的吊死鬼。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抵过千句“诸臣误我”。

大人物如卢象升、杨嗣昌、左良玉、张献忠、洪承畴、皇太极、吴三桂、多尔衮纷纷上场,书写历史。小人物如王吉元、慧梅、开封张秀才一家也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应该是只有悲剧)。

史书记载饥荒一般只有八个字:赤地千里,饿殍满地,本书却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细细的描写了开封被围,张秀才一家以及身边人死绝,这人世间最最最惨绝人寰之事。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述说“饿死人的三年”时的饥馑,因为年纪太小,没什么感觉。后来看了电影《1942》,再也不想看第二遍。很少有书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唯独这一卷,看完一遍,再不忍也不想看第二遍。

据说后几卷,姚老先生只是口述,已经无力进行校对和修改。但最后一章中,当红梅和红娘子去慈庆宫掩埋尸骨之时,有这么一句话:“那时已有少数百姓在山下种地”。有书友评论道:书读至此,终于看到乱世终结平民有幸过上了安生日子。想来,这句话也是姚老先生想表达的,战争已结束,

是的,当战争结束,便是平民百姓安居乐业,本书终结之时。

望战争永不再来,愿世界和平。

李自成读后感1500(姚雪垠李自成读后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