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念则狂克念则圣(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1)

《尚书》里有句话:“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里的“狂”不是狂妄,而是普通人的意思,圣贤之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思想,就会变得和普通之人差不多,相反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时刻克制自己的思想,慢慢也就会变成圣贤之人,这就是人生的修养,是大学问。

思想如果不加呵护就是为祸之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刚消逝,又一个思想起,虽断断续续,却永不停歇,就像海里的浪花一样,一浪接着一浪,但是现在的这个思想和刚消逝的这个思想又不是同一个思想,如此,在人的心中时刻就像有万千小鬼在打架,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忙的不亦乐乎,让人不堪疲惫,烦恼不断。

罔念则狂克念则圣(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2)

所以各种宗教学说和哲学思想,条条大路通罗马,都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的思想和心境能够静下来,但这种静不是静止不动,对于思想的特殊属性,这是完全做不到的,这里的“静”是在思想的流动中保持一种相对的静止,心理学上有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关照自己思想的方法,叫做心流体会,就会把自己每天所经历的事情,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记下来,真实的认识自己的内心,然后对于不良的思想和念头能够引导至好的方面。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贤孔子就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孔子对“仁”下的一个定义,就是克己复礼,时刻克制自己的思想,情欲,罔念,保持一种内心的诚敬,简单的说就是内心的净化。

罔念则狂克念则圣(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3)

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禅宗思想,里面的核心思想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的学说一致,《心经》中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用一种高度的智慧,关照自己的内心,注视心中时刻产生的各种思想和念头,一念起,万物由生,佛家对于人内心的“念”得重视程度,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宗教。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