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陆丰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及其周围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

早在大革命时期,广东省海丰、陆丰地区就在彭湃等人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县、区、乡组织,以及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并于1927年5月举行武装起义,不久失败。同年9月,中共海陆丰地委(后改称中共海陆丰县委)领导农民赤卫军和农民群众3000余人,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海丰、陆丰两县城,成立了两县临时人民政府。随后,在国民党军反扑下,起义武装转入农村坚持斗争。10月上旬,南昌起义军第24师10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11日,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师,董朗任师长,颜昌颐任党代表。30日,中共海陆丰县委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利用粤、桂军阀即将公开冲突之机开展暴动的指示,领导工农革命军第2师和农民赤卫军共5000余人,又一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海丰、陆丰两县大部地区。11月13日和18日,陆丰、海丰两县分别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两县苏维埃政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

同时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撤销中共海陆丰县委,分别成立中共海丰县委和中共陆丰县委。此后,两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群众镇压豪绅地主,分配土地,烧毁田契,扩充武装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11月底,中共东江特委在海丰县城成立,彭湃任书记。1928年1月5日,由广州起义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4师1000余人,在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袁国平)率领下进入海陆丰苏区。中旬,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制定的东江暴动计划,率领工农革命军第2、第4师挺进惠来、普宁和紫金等地区,将海陆丰苏区扩展到五华、普宁、惠来、紫金、惠阳等县境,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人口约150万。2月19日,国民党军7000余人,对海陆丰苏区进行“清剿”,工农革命军在保卫海丰、陆丰两县城和白木洋等地的作战中遭受严重损失。6月,第4师师长叶镛被俘牺牲,副师长徐向前继任师长。7月上旬,工农革命军余部转移到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交界的山区,海陆丰苏区随即丧失。剩下的少数工农革命军骨干与当地农民赤卫队合编为苏维埃赤卫军,由中共海陆惠紫特委领导,继续坚持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