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自汉代历经唐、宋、元以至明清,传承不衰,成为一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体育运动娱乐项目。唐代是蹴鞠运动的兴盛时期,不仅在蹴鞠制度、运动种类等方面已建立完备的体系,且流行范围广泛。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就形象的记载了蹴鞠活动的种种细节,他们通过生花妙笔勾勒出唐、宋、元、明多采多姿的蹴鞠活动。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2)

唐代诗人笔下的蹴鞠活动

受尚武风气和健美观念影响,唐人禀赋勇武刚强略带野性的精神气质,武举讲求“身材之选”,文官则以“体貌丰伟”为佳。新料进士及第,除为其举行曲江会、杏园宴、慈恩寺题名等庆祝活动外,亦“集月灯阁, 为蹴鞠会, 四面看棚办比 ”在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社会氛围中,唐代文人洋溢着亘古未有的强烈自信心与自豪感,一改南北朝时期骨脆肤柔的文弱形象,普遍钟情于体育运动,由此调通身心,陶冶情操,渲泄情感。

娱乐、亲和功能见长的蹴鞠活动,自然为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日寄自寄流露于笔端,蹴鞠诗篇异彩纷呈。唐代寒食、清明时节,尤以荡秋千、蹴鞠最为风行,故诗人多将二者相提并论,以其妙笔生花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蹴鞠画面。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3)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此诗文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首联和颔联俱是写景,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描绘了长安郊区春意盎然的怡人景致。颈联并未就蹴鞠、报糙的活动细节展开描写,而是通过“过飞”、“竞出”两询点染蹴鞠活动人物的优美姿态与高超技巧,实现了他人与诗人自我的情感互融,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4)

杜甫的《清明二首》其一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诗歌向有“诗史”之称,《清明二首》其一包含历史沧桑、社会变换的厚重与沉淀,体现了“沈郁顿挫”的诗风。寒食禁火习俗约定俗成,期间“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杜甫在家破人散、“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的悲苦中,目睹游人的恣情欢乐,悲凉冷寂的成情基调在心中郁积扩散,叹己之飘零,伤己之淹泊。诗文后半部分抚今追昔,思绪沉浸于历史沧桑的万千慷慨中。曾几何时,往日的浪漫乐观、自由开放、创新包容精神,因安史之乱而让位于国破家亡、饥寒交迫、天涯飘泊、悲剧化的时代精神中,昔日继承发展而来的社会风俗并未随战乱而消失,浓厚的凄凉氛围给予诗人悲伤暗示,充满着归情乐心、安居乐业的强烈渴望。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5)

诗人陷入对“十年蹴鞠”的追念中,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白居易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中晚唐诗人侧重抒情言志,白居易这首《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鞠诗篇中渗透着对盛唐刚强、豪迈气质的缅怀与神往。寒食期间,杨柳依依,莺歌燕舞,诗人客居他乡,旅食、羁游中,诗人店感慨世事沉浮,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而蹴鞠活动作为感情的这泄对象,更是催人深省,抚今悼昔,雨后蹴鞠的欢快场景令其感伤,思乡忧国之情油然而生。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6)

蹴鞠活动在文人领域渗透之时,诗人以自身独有的文人视角,运用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驰骋笔力,对蹴鞠活动加以客观形象的描述,因而蹴鞠诗篇具备较强的纪实性,成为蹴鞠活动的真实写照。呈现语言简练、高度概括的浓缩特征,内容上,虽有叙事作品,但毕竟长于抒发情感,写意色彩浓厚,往往只能表现足球活动的一种意境,运动细节尚不得而知。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7)

宋代词人笔下的蹴鞠活动

宋代词人,其生活习俗、性格好尚、思维方式均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且往往不受礼教约束,随心所欲,耽于诗酒、歌舞享乐。受两宋文弱风气影响,蹴鞠活动在词人范园内有所流行,但多以观赏者自居,身体力行者尚在少数。

莺啼序(有感)

【作者】赵文

秋风又吹华发,怪流光暗度,最可恨、木落山空,故国芳草何处。看前古、兴亡堕泪,谁知历历今如古。听吴儿唱彻,庭花又翻新谱。

……

膏残夜久,月落山寒,相对耿无语。恨前此、燕丹计早,荆庆才疏,易水衣冠,总成尘土。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王孙招不归来,自采黄花,醉扶山路。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文人。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生存年代跨越宋、元两代,可说经历了朝代更迭及亡国之苦。本谓应是宋亡之后所做,宋亡之后,作为故国遗氏,他们无法直接倾诉亡国之痛,而只能睹中饮泣、悲伤,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亡国痛楚,特别是通过咏节序和咏物来寄托亡国的悲恨。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8)

赵文这词也以曲折委婉的笔法表达亡国的辛酸,看前古、兴亡堕泪,谁知历历今如古。委婉的表达身为亡国遗民的感慨。词中最后一段即可说是无可奈何情势下的转圈,最后只能将余生寄托于故人的交情中,而“斗鸡走狗,呼卢蹴鞠”也成为世局动荡中唯一真实的依靠与慰藉,此时“蹴鞠”的意义似乎成为对故国的凭吊以及现实局势中无力的深沉缅怀!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9)

元明戏曲家笔下的蹴鞠活动

元明时期,政权易位,氏族融合,社会重组,阶级变化,封建正统观念在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分崩离析,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相对活跃的局面。受此沾染,下层文人放达不羁,山林市井之中,教曲创作通俗自由,题材广阔,其中涌现出大量以蹴鞠活动题材的散曲作品,突显了文人阶层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元代社会,文人科举受阻,怀才不遇,虽有离为之志,恨无上天之梯,壮志难酬。浩渺无垠的忧患孤愤、无可奈何的落寞苦闷油然而生,其仰天长啸而又俯首默然,贫而风流,穷且风月,成为下层志士才人生活境况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0)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表达了作者避世泄恨,放浪纵逸,裁剪风月,游戏人生,以滑稽风趣之笔对自身思想、性格、爱好、生活予以率直刻画,突显磊落不平之气。自述中,宣扬其“铜豌豆”精神,自信、自许、自傲,呈现任情任性、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

崇尚世俗享乐的自由生活,偏好玩月、饮酒、赏花、攀柳,更兼围棋、蹴鞠、打园等戏乐,宁可“烟花儿路上”终其一生。其独立不羁的精神折光,隐含着对个人才能的自词典自况,出言吐语中蕴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激情。借狂放叛逆的大胆宣言,将现实羞辱变为洒脱清高,将人生失意变为精神胜利,将无奈的社会抛弃变为心安理得的自我意志;以极端的狂傲与放浪,在最灰暗、最下层的人生低谷中独辟生命的辉煌。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1)

关汉卿回想“百岁光阴转首,休闲生受,叹功名似水上浮沤”隐逸情结溢于言表。尘世纷扰中,“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踘最风流。”以踢球之趣聊以解忧。继而在(女校尉〉与(女校尉又〉中刻画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女校尉形象。

换步那踪,趋前退后,侧脚傍行,垂肩亸袖。若说过论茶头,膁答板搂,入来的掩,出去的兜。子要论道儿着人,不要无拽样顺纽。

【紫花儿】打的个桶子膁特顺,暗足窝妆腰,不揪拐回头。不要那看的每侧面,子弟每凝眸。非是我胡诌,上下泛前后左右瞅,过从的圆就。三鲍敲失落,五花气从头。

【天净沙】平生肥马轻裘,何须锦带吴钩?百岁光阴转首,休闲生受,叹功名似水上浮沤。

【寨儿令】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踘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逞得解数滑熟。引脚蹑龙斩眼,担枪拐凤摇头。一左一右,折叠鹘胜游。

【尾】锦缠腕、叶底桃、鸳鸯叩,入脚面带黄河逆流。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皆有。

关汉卿曲作中介绍了众多的蹴鞠花样名称,如拐回头、上下泛、龙斩目良、凤摇头、折迭拐、听膝游、锦缠腕、叶底桃、鸳鸯扣、合扇拐、插盾、板搂、转花枝等,关汉卿对比如数家珍,更显其对蹴鞠活动的喜爱程度。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2)

《气球》

张可久

元气初包混饨,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险恶残酷的现实波涛减少了文人的热情与活力,慨叹功名富贵亦如梦幻,杯弓蛇影。对社会事功的蔑视,引发了对个体存在的觉悟与关注,以至逃避尘世,徜徉山水,诗意栖居便成为多数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诸多散曲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结。张可久《气球》即为一例。作者以气球抒发个人避世之志与归隐之趣。叹世中反省个体价值,彻悟功名利禄的虚幻,歌咏闲适隐逸,以回归田园的意志,竭力保持自我清白,实为对现实、传统的叛逆。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3)

明清小说家笔下的蹴鞠活动

中国白话小说与城市的产生、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其本身就是都市文化的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标示。经过漫长的水浒故事流传过程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再现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繁荣经济与风俗习尚,具有透视宋代都市文化的较高价值。

《水浒传》对蹴鞠活动风尚予以观照,小说第二回讲述了高俅发迹的事例,首先对高家作有交代,且说东京开封府斥察宣武萃,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颂,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俅,高俅发迹的故事舱炙人口,广为流传。小说家驰骋笔力,记述高家因球艺精湛而飞黄腾达,正可谓“抬举高家球气力,全凭手脚会当权”,虽然小说传奇色彩浓厚,但结合第五十二回的蹴鞠活动,即可证实宋代举圈上下的“蹴鞠狂热”。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4)

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借宋事写明朝,展现了明代的社会风俗与市井生活,其中有多处蹴鞠活动的描写。作者首先即以直白方式,告诫天下父母,须重视家庭教育,防止青少年整日游手好闲,成群结伙“张弓挟矢,笼养飞鸟,墩鞠打毡,饮酒赌博,飘风宿娟。无所不为。将来必然招事惹非,败坏家门”。小说中又描述应伯爵、李衙内“一生风流博浪,懒习诗书,专好鹭夫走马,打球蹴鞠故“会-脚好气球”。

西门庆的跟班平安儿,自小便做了小孩儿,天性好玩,或自踢球儿耍之”。第十五回的相关描写尤为精彩,写道:

正唱在热闹处,见三个穿青衣黄板鞭者──谓之圆社,手里捧着一只烧鹅,提着两瓶老酒,大节间来孝顺大官人,向前打了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候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于是向桌子上拾了四盘嗄饭、一大壶酒、一

碟点心,打发众圆社吃了,整理起毛球伺候。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揸头,一个对障,勾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向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的行头,就数一数二的,强如二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当下桂姐踢了两跑下来,使的尘生眉畔,汗湿腮边,气喘吁吁,腰肢困乏。袖中取出春扇儿摇凉,与西门庆携手,看桂卿与谢希大、张小闲踢行头。白秃子、罗回子在旁虚撮脚儿等漏,往来拾毛。

作者以其犀利笔法,将各式蹴鞠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诸如西门庆的骄奢;圆社艺人的谄媚、妓女桂姐的恬不知耻等。综合上述蹴鞠人物形象,考察其阶层,无非是纨绔子弟、好事之徒、妓女帮闲之流。由此观之,至明代中后期,蹴鞠活动已难登大雅之堂,逐步沦为与放荡行为相结合的下层娱乐,进而映射了古代蹴鞠活动的衰亡之势。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5)

自唐代以来,蹴鞠活动在各个朝代体现不同的样式,在文人笔下,籍着诗、词、 曲、小说呈现出蹴鞠活动的多样风貌,在不同体裁的书写下,大致呈现下列的情形:

(一)、以蹴鞠活动作为抒写情景的题材: 这部分特别就诗人作品来论,在上述诗人的作品中,发现虽然也有叙事作品, 然而其特色是在抒发情感,同时写意色彩浓厚,往往表现蹴鞠活动的一种意境,而 并非表现出运动细节。同样的,宋人的词作也是如此,宋词中提到蹴鞠的部分非常少,作者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提示蹴鞠活动的存在,或者以蹴鞠作为词作中描写景 色、衬托意境时的陪衬。

(二)、将蹴鞠活动视为世俗化的题材: 将蹴鞠视为大众化的娱乐题材是由宋代诗人开始的,宋代盛行的风气是庶民风尚,因此宋代词人,其生活习俗、性格好尚、思维方式均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因而在描写蹴鞠活动上,则侧重于蹴鞠活动的流行风尚。然而这部分的风尚是显现在话本中,可以说是过渡到明清小说的桥梁之后在元曲及明清戏曲、小说中更可看出这种风气,从唐诗的雅致进入到戏 曲、小说的通俗,而在描写蹴鞠活动上也从诗歌的自我抒情写意进到小说、戏曲的 大众风潮中。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6)

不管怎么来说,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宋高承《事物纪原》),而得以继承与发展!

古代蹴鞠到现在足球的发展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1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宋代斗茶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谁说古代无广告,看看宋朝的创意广告语和特色

浅析宋词中的“伤春”与“离情”两种情感特质

宋朝女性和酒的不解之缘:沉淀在酒文化中的一抹温柔与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