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阅读文学经典厚实内心本我)(1)

上班几年后,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静下心去读一本书,去阅读经典。和同事聊天、同学聊天的时候,会常常说,还是要多读读书,长长知识;自己一个人想事情的时候,也会提醒自己要读书,充实提高自己;可是总是说得多想得多,很难一个人静下心去读书。

心烦意乱、情绪烦躁的时候,会想起学校那会儿,读中文系的时候,阅读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会让内心平静下来的感觉。上班后,却很难这样,泛泛而谈读书、泛泛制作读书计划的时候多,甚至买书、买畅销书的时候多,但沉下心看书阅读经典的时候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上班了不比学校那会,上班各种忙,忙的时候烦的时候多了,有心看书的时候少了;另一方面内在的自身方面觉得读书见效慢,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就不怎么看书了。有时候也会跟风去看一些畅销书,倒是看完就忘,没多大印象。

但是,还是想着看看书的好,不能老是这么不知所措,情感没有依托,得过且过;还是想通过看书,丰富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有所提升。中文系毕业,看多了文学书的我,还是想着,重拾阅读的习惯,从阅读经典作品开始,慢慢养成读书习惯,在阅读中丰富提升本我。

我想,首先,要学会抽出时间阅读。在当下电子传媒时代,图片视频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机不离手,不自觉地就会被带入被习惯视听,看视频看网络已经成为日常。这样,看书的时间必然就少了,甚至没有了,网上什么都有,有点不想看书了。但是,文字阅读特别是看纸质书,毕竟和看图片看视频不一样,还是想去用一些时间阅读经典。我想,上班的时间不方便看书,每天下班或者每两三天,回到家中或者宿舍,抽出一两个小时,去阅读经典,周六日、节假日,可以更多的阅读时间,慢慢养成习惯。不一定要读多少本书、读多少页书才好,而是用心去读,去感知书中的世界。

其次,我想要多阅读经典,读有营养的作品。记得学校课堂上,老师和我们讨论过什么是经典,普遍认为,经得起时间沉淀和检验,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去读同一部作品,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有不同的思考和认同,常读常新,总是给人以启迪,也许这就是经典。或许是文学专业的缘故,对文学经典作品有着偏爱,文学经典莫过于名著。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经典,特别是《红楼梦》,越来越多的学者评价这是最优秀的经典作品。在现代当代,也有许多作家的作品值得一读,比如现代作家鲁迅、郭沫若、矛盾、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等等,当代作家莫言、贾平凹、刘震云、余华、刘庆邦、周大新等等,言情武侠作家张恨水、金庸、古龙等等,女性作家萧红、张爱玲、迟子建、王安忆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值得一读。视野范围放大一些,世界范围内,经典作家作品更多,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肖洛霍夫等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等等,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等等。

再者,我想应该用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一部经典作品往往包含着一个丰富的世界,阅读经典的时候,用心去读,慢慢融合进书中的世界。当我们静下心走进书中的世界的时候,或许真的能够让身心放松下来,和书中的人物在一起,去思考去分析,去分辨善恶美丑,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内心的充实,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再者,我想阅读的时候可以多摘抄,多做笔记。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有许多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的段落和经典名句。阅读的时候,不妨多一些摘抄,用心抄写,过后可以重温自己的摘抄,会有新的感悟。阅读之后,有所想有所思的时候,也不妨书写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

再者,我想阅读是一种和自己的对话,也是与灵魂的相遇。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是我们的灵魂世界,阅读经典作品,我们走进作品中的时间,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对作品中人物的评判、对事对人的分析思考,某种意义上也是灵魂深处与自己的对话。

最后,我想阅读使自己有所提升。上班以后,觉得自己被动地疲惫地卷入一地鸡毛的烦恼人生中,时常会觉得灵魂和情感没有依托,越来越觉得被动生活,自己的自由精神空间越来越暗淡,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疲惫的内心告诉自己,不应该一直这样,要努力寻找意义,我想起了阅读,我想通过阅读经典来慢慢磨练自己的脾气和性子,通过阅读让躁动不安的内心平静下来,通过阅读来慢慢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考深度,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让自己有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