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产业 带动新就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即时零售的未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即时零售的未来(万亿即时零售市场打开就业新空间)

即时零售的未来

培育新产业 带动新就业

万亿即时零售市场打开就业新空间

“即时零售”的兴起是近年来中国零售市场最大的变化之一。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及“即时零售”,并指出其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价值。《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即时零售模式仅开放平台的规模就将达到约1.2万亿元。

即时零售的主要特征是“线上下单,线下30分钟送达”,其供给高度依赖本地门店。基于这一基本属性,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其中既包括“分拣员”“网约配送员”等百万级规模的新型职业,也包括“水果质检师”等一大批通过新技能满足新需求的新型职业,吸纳了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城农民工、新生代劳动者等多类就业群体投身其中。

专家表示,随着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新就业形态逐渐演变为标准清晰、任务明确的新职业,在拓展职业版图,让劳动者有了更多就业新选择的同时,也有助于打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上升通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帮助社会劳动力实现转型。

分拣员市场需求激增

“叮——您有一笔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

在吉林省延吉市的一家文具店里,收单机频频发出提示音。孙岩穿梭在货架之间,伴随着扫码机的“滴滴”声,一件件商品被整齐添加到打包袋中。在短短两分钟之内,孙岩就回到包装台,将分拣好的商品递到配送员手中。

孙岩从事的岗位,在业内被称为“分拣员”,是即时零售业态所催生的新型职业之一。疫情以来,大量实体店纷纷接入即时零售平台,通过承接海量的线上购物需求,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孙岩所在的“华丽文具店”也接入了美团平台,门店的服务半径从过去的附近1公里拓展到周边3至5公里,在各类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其线上业务激增,目前的月订单量已经达到5700多笔。

“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外卖买一切’了。”孙岩表示,由于线上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文具店的备货品类也更加丰富,“300平方米的店铺里装了超过5000种商品,而分拣员就是门店里的‘活地图’,非常清楚每一个商品的摆放位置。”

“分拣员并不只是‘商品的摆渡员’,更是‘品质的把关人’。”孙岩称,工作过程中,分拣员不仅承担快速将商品分拣出库的工作,还要从外观、效期等多个方面,对相关商品进行复核,保证商品品质。

“每个月的基础收入是3000元,其他按单计算,加上爆单时候的阶梯奖励,我一个人的工资能够撑起家庭收入的半边天了。”孙岩介绍称。

即时零售扎根于本地供给,为各地区创造了本地就业岗位,也为从业者提供了就近工作的机会。随着即时零售业态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像孙岩这样的专业分拣员,有效带动了门店附近的家庭主妇、高校学生等群体的就业。

沃尔玛中国曾公开表示,其两年内累计创造了3.5万个分拣员的就业工作机会。根据业内估算,仅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盒马等生鲜食杂平台的分拣员,就创造了近十万就业岗位。再加上遍布全国的连锁商超、便利店、夫妻店等市场主体,预计分拣员整体就业规模在百万左右。随着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这个规模还会持续增长。

新型职业层出不穷

除分拣员外,2020年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的网约配送员——“外卖小哥”,也是即时零售业态培育的新型职业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网约配送员已为约130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到全国人口基数的近1%,成为社会就业“蓄水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即时零售业态仍在保持快速发展。招商证券认为,未来五年,即时零售市场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艾瑞咨询认为,2021年我国零售O2O渗透率约1.6%,预计2025年提升至7.8%,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约为1.2万亿元。

对此,有专家表示,新模式的兴起将催生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比如,出于对品质商品及服务的要求,即时零售在各个垂直领域催生了包括水果“质检”、新品研发、线上运营等在内的多种新型职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95后”小伙赵耀,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一位“葡萄测糖师”。他每天手持测糖仪,在葡萄藤下给2000串阳光玫瑰葡萄测糖。葡萄的糖度达到16至18后,才能够放到即时零售平台上售卖。

“人们愿意在网上买葡萄,主要是因为信任平台的品质。”赵耀表示,像他这样的“测糖师”就是葡萄的品质守门人。据赵耀介绍,每年的葡萄产销旺季,大型葡萄园都会有专人负责测糖,测糖师群体主要以“95后”年轻一代构成,带动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据了解,测糖师月收入近8000元,在产地属中上水平。

新职业开辟更多就业“风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新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而新就业形态因其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不仅有助于缓解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应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劳动者收入和改善民生。

一方面,数字技术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对接,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劳动力市场的边界。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其中包含超400万的大专生,再加上每年300-400万的中专生,仅专科教育每年就有超700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新需求和新供给的匹配过程中,通过美团等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拥有的各种资源就业,在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不断细化各个领域的划分,创造出分拣员、葡萄测糖师等具备一定专业性的新型职业,持续提高就业质量。这个过程中,平台经济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可达性,也唤醒了很多潜在的市场需求。

“以即时零售为例,人们对即时性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而这些新需求,在市场上又进一步转化为对劳动力的需求,衍生出高质量就业岗位,推动着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卓贤表示。(记者 班娟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