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心的另一面人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感知和漏知,但漏知,并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所以,我们看看感知的两面性,我们已经知道,感知是物性的,并且是由感官和意识共同组成的因为意识的抽象和分析能力,于是意识同时也拥有了分别心,也就是,意识让物性的世界产生了一个个独立体,而这种独立体,正是自私心的起源所以,抛开意识不谈,我们把自私心叫做感知的一个属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超越感知人类分别心的两个方面)

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分别心的另一面

人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感知和漏知,但漏知,并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所以,我们看看感知的两面性,我们已经知道,感知是物性的,并且是由感官和意识共同组成的。因为意识的抽象和分析能力,于是意识同时也拥有了分别心,也就是,意识让物性的世界产生了一个个独立体,而这种独立体,正是自私心的起源。所以,抛开意识不谈,我们把自私心叫做感知的一个属性。

自私心这种属性,在中国的儒家里,荀子称为恶。与之完全对立的,就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儒所说的恻隐之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善,就是无私的意识,与自私心相对立,叫做无私心。为什么同样的儒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到底哪个是对的呢?其实都是对的,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阴阳对立,一分为二;也是唯物辩证法三大定律之一,对立统一。

既然自私心起源于意识的分别心,那无私心起源于哪里呢?自私心是利已的心,是分别的心,无私心与之对立,当然就是利它的心,是无分别的心。实际上,人类没有利它的心,这一点,也非常容易理解,比如,母爱,对儿子的爱,这是有利于儿子的,在过去很多的自然灾害中都可以看到,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显然,这时的母亲和孩子在意识里是没有分别的,这种无分别,实际上是把孩子和母亲看成一个整体之后的,与其他人的母子关系的分别心,实际上,还是分别心。这时母亲救儿的行为,还是利己的自私心,只是这种自私心,包含了两个人的整体。因为她能救自己的儿子,未必,此时能舍命救下别人的孩子,因为,此时,别人的孩子无法包括在她意识的这个整体中,她救孩子的行为是选择了损失的最小。

那罗盛教在朝鲜救落水孩子的行为呢?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一种善,是一种无私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我们大致都可以承认他是无私的了,是善的了。这种行为,也一定是由意识作出的决定,意识既然有分析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有分别心的能力,在唯物辩证法里属于三大定律的哪一条呢?在国难当头时,有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抱起炸药冲向敌群的扬根思,有敞开胸膛挡住枪眼的黄继光,有不愿暴露宁肯火烧的邱少云,这些都是英勇的战斗英雄,他们是为国捐躯的无私者,他们的无私心来自哪里呢?

无私者的无私行为,同样是出自意识,而意识毫无疑问的具有分别心。我们可以从母爱的小范围无私,到战斗英雄的大范围无私,这种以牺牲性命发展出来的无私,实际是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国家利益而发展出来的,是为国家利益而作出的牺牲,只是这种利益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利益的范畴,所以,关注自身利益的自私者,是自私心,关注整体利益的自私者,是无私心。实际上是分别心的两种类别,一个关注自身,一个关注集体。

关注个人利益的个体自私者,叫自私心;关注整体利益的集体自私者,叫做无私心,是来自分别心从个体到集体的升华。他们这种分别心,在选择上正好走向了个人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损人利己,一个是损己利人。这样,我们也能明白,其实无私心也来自分别心,只是,这种分别心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了集体中。就个人而言,正好是“否定之否定”,虽然都是自私心,但是他否定了个人的利益,走到了个人利益的反面,集体利益中了。所以,感知产生的意识之后的分别心,其实出现了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私心,另一种是无私心。也就是感知的分别心包含了自私和无私。

自私是因为个体生存的需要,比如,世人美化的爱情,不过是性欲的遮羞布罢了。无私是因为群体发展的需要,比如,飞速奔驰的高铁,恰恰是人民的出行力需求。自私和无私是感知生发出来的一体两面,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两种本能。自私是显性的,通常表现为吃、穿、住、行生活的大多方面,并且在日常的聊天中,是大多数人聊天的范围。无私是隐性的,通常是一种同理心,慈悲心,能克己奉公,从大局出发,抛开自私的感情因素。自私体现在个体上,是本能,是当然,无私体现在个体上,是道德,是品行。自私体现在群体上,是资本,是垄断,无私体现在群体上,是礼教,是法治。所以,一个完整的人,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张扬本能但又修行品德,爱护集体还要奉公守法。

自私

我们说了,自私是来自感知。正因为感知的存在,自私才能以人的一种属性而存在。人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又因为人具有感知抽象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已经形成组织的人类,他们的内部,都会因为生存需要,而产生生存的强烈意识(因为感知知道,死了就没有意识),而这种愿望,就会引发分别心,导致自私的产生。当然,产生自私心的同时,也产生了无私心。说人话就是,你想活吗?想,用什么想?搞吃的、搞穿的、搞用的,拿什么搞?自私点。

一块石头,无论怎样雕琢,它无法感知自身的存在,无需自私性。因为没有产生自私性,同样也无法产生无私性,它们是同时产生的;正如存在感知,一定存在漏知一样。就好像感知是一,它具有整体性,包含了自私和无私,形成两个一,加起来又变成一。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感知而引发的自私性,是人的本性,是活物的本性。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规律,对立统一。

人,小到个体,通过感官去了解世界;大到群体,通过掠夺来获得生存,都是这种自私性在世间最好的表象。自私是生存的需要,当人类拥有智慧后,自私便成了欲望的需要。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群居起来的人,都有着自私性欲望的无限放大。房子是个体的居住利益;婚姻是双方的家庭利益;公司是群体的财富利益;国家是民族的集体利益,它代表了人类从个体到整体自私性扩张,无一例外。而这种自私性,在当今的世界运行体系中,因为没有公认而又标准的礼节和法治,变成了西方霸权下无序地竞争,甚至还变成威胁到地球环境的严重内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在亚非拉许多国家,因为没有工业化,成了人类幸福的洼地,被工业文明碾压在世界的角落里;而一个大国的工业化,总是在无限的接近过剩,这种内在矛盾,就是人类自私的产物,它与科技发展本身无关。

拿中国来举例,中国的工业品,不加限制的生产,可以完全的满足全世界人类的需要。但全人类,拿什么来和你交换呢?这正是世界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要不就像美国,通过金融霸权,占你便宜;要不就像西方世界,各自生产,大家交换;要不就像资源大国,通过能源,互相购买,都没有呢?难道被排斥在整个世界体系之外吗?没有这种自私性,或者否定这种自私性,就是睁眼说瞎话,正是因为这种自私性,它既保障了个人到组织的发展,同时,又因为自私引起地竞争,带来了科技与资本的成长;并且,它也给竞争对手或者被奴役者造成了伤害,为了改变这种伤害,西方倡导自由和民主。

人类的自私造成了严重的内卷。资本主义的自由和民主其实就是强者奴役弱者的假物,它的根基是来自人类部分组织保持优势竞争的自私性产物罢了。是自私性产生了它的反面,自由和民主。自由和民主对限制各自的权力有积极作用,不过,正因为这种自由,导致了强者恒胜的局面,使得自由和民主,在资本主义世界因为人的自私性,累积成虚假的价值观。如果人人都没有自私性,哪来的奴隶主和封建贵族与王室呢?所有人都为公,那就是谦让啊,人人谦让,还需要什么自由与民主呢?西方的资本主义高挂自由与民主就是照亮整个房间,而忘记了照亮房间,需要暗处的电的事实。

民主,直白地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正因为西方资本所有者不同利益体的自私性,变成了各自党派的自由竞争,而没有一个党,它的利益是代表整体人民的,那这个民主,它从根上就是假的。没有这种自私性(因为无私性,已经从意识里放弃了自由的概念),那人人都是自由的,更不需要什么民主来保障各自的利益。可见,自私这种属性的发展,因为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地竞争,必然会带来与它相反的价值观出现。

说人话就是,西方天天喊的自由和民主,只是多方资本利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又是以牺牲平民的大众利益为基础的,在西方的多党竞争中,在融入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假得不能再假。

正因为你的自私,你的自由和民主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就会有人不自由,才会有人又需要自由,自由的概念才会产生,在没有人类自私欲之前,谁知道什么叫自由呢?西方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我要自由,管你自不自由。这里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自私性会产生它的反面,自由和民主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物极必反,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规律,否定之否定。物极必反是辩证唯物法的观点,也是《易经》的观点,如果这个感知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叫它真理,为人类幸福而使用它。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少数人的自私性没有得到权力的约束,才会有多数人需要提出自由的价值观出来,自由的结果就是公平地竞争,公平竞争的结果就是强者胜,强者胜的结果就是垄断,从而形成新的垄断体。过去是封建贵族垄断土地,现在是资本家垄断资本,叫着不同的名字,干着相同的勾当。垄断的结果呢,就有专利保护、技术保密,贸易壁垒、制裁同行,军事侵略,行使恃强凌弱的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行为,都是披着自由和民主的外衣,行着自私的内核。

不管是个人的自由观抑或还是国家的自由观,都是假借民主的外衣,行着自私的本质,最终导致人类内部的争斗。如同受精卵发展出器官,再到婴儿,从小到大,由个人的自私性,发展到组织的自私性,再到国家的自私性,世界出现了披着自由和民主外衣的霸权,再由这种霸权出现的垄断。在这里,保持垄断性就等同于保持先进性。事实上,不受控制的自私性,在世界范围内,就是大欺小,强欺弱,先进欺负落后,它们披着自由和民主的愰子,实行垄断的手段,达到弱肉强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会一成不变的,最终都是物极必反,反噬到自己。正如封建贵族被资本家干掉,资本家如今阻碍历史,一定也会被无产者干掉是一个逻辑,它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也就是符合唯物辩证法,或者符合《易经》的卦象。

那么,自私性到底是一种好的属性还是一种坏的属性呢?你想想看,没有自私性,大家都大公无私了,都不争了,请问社会怎么发展呢?科学怎么发展呢?但如果一味的自私,不管别人死活,最终弱者全部被淘汰,似乎只留下最终的强者,由强者再分成更强者和次强者,是不是强者会越来越少呢?最终又反噬到自己呢?它仍然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也就是唯物辩证法说的否定之否定。可见没有约束的自私性,虽然符合进化论的优胜劣汰,但完全和人类的总体目标背道而驰,有它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面;同时,它也有自毁人类的一面。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于这种自私的本性,人类应该要有更为开放的格局去包容它,同时又有更好的手段去约束它,让它促进竞争,同时又避免毁灭,走在见龙在田和亢龙有悔的过程中,才是正道。

在自私性里,我们归纳出两个基本规律,一分为二和物极必反;就是辩证唯物法的两个定律,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它仅仅是由感知通过一定的抽象能力归纳出来的文字符号,这个符号是可以被人认知的,不见得是真理,但对于人类社会的矛盾解决却有正面意义。

无私

无私在自私产生的那一刻,像量子纠缠一样出现了。当物质是石头时,没有自私,更不存在无私;但物质演化为人时,因为感知对存在的需要,分别心发展出自私性,这时,无私就相应而生。可见,自私和无私是感知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是有此物,必有彼物的纠缠。无私多多少少存在于更大的自私中,比如邱少云是为国捐躯,为国,就是邱少云的无私相对于更大的自私——祖国的标的物。

所以,无私只能相对于同等级的自私来谈,就好像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奉献一切,这是相对于家庭来说的一样,自然而然,她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孩子奉献一切。无私可以获得更大的感知,无私的人对漏知具有敬畏,不会像自私的人那样绝对化,逻辑化。感知的世界是物性的,世界产生了人,人拥有了感知和漏知,而感知的分别心又产生了自私与无私。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只要人存在于世界,人的感知分别心产生的自私和无私就是与生俱来,不能被消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