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礼记》,昨天内容的结尾我们提到了“自媒”是“非礼”的核心判断标准,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看一看“非礼”的问题。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1)

诸葛亮的矜持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诸葛亮的做法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在维持“礼”的底线-矜持,讲“礼”的人是不能够自己推荐自己,更不可以自媒的。

与三顾茅庐相反的故事叫做毛遂自荐,这个词语今天怎么看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是典型的“非礼”,所以毛遂自荐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毛遂的身影了,一直要到近几年国家为了旅游项目的开发,各地才开始大肆宣扬毛遂故乡。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2)

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就是有人主动找我,我就出来做事情,没有人找我,我就深藏自己,不抱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这样的观念下,不但人才不能够主动推销自己,少男少女都不可以自由恋爱,必须要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是缺乏应有的矜持,这个类比是孟子讲的,他的下文是:“古人不是不愿意做官,但必须通过合乎礼仪的途径,否则岂不是和自由恋爱一样了!”

自由恋爱与毛遂自荐都是自我推销,没有以礼自防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轻易的向欲望屈服,在古人看来就是不够矜持,算是严重的“非礼”的行为。今天我们电视里的选秀节目、相亲姐妹、应聘节目都是如此,所以只能逼得正人君子们“非礼勿视”了。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3)

礼与野

“礼”的反面是“野”,在古代自由恋爱也叫作野合,今天的我们已经从“礼仪之邦”的规则与束缚中脱离出来,所以“野合”这个词我们今天怎么看都充满了低级的恶趣味。

在《史记》中就记载:孔子是野合的产物。很多学者从现代人的角度去解读孔子的出生,这实在是无聊的很,“野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孔子的父母只是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实在是没有草堆里那点事情。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4)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更能体会自我推销在古人眼里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情了,在礼制下所有人的积极上进都只能表现在对“道”的追求上,《庄子》把这个内容讲解的最为透彻说:圣王之治一定是君王自己寻死觅活不想干,但是大家都死缠烂打架着他干。

汉朝承接了秦与东周,在出仕为官的层面上非常照顾君子的矜持,当时选拔人才用察举制:地方官有责任区发掘人才,推荐给中央。但隋朝以后所有局面都变了,隋朝的人才制度叫做科举,科举之下君子的矜持被打击的体无完肤,也从此刻开始人们必须学会自我推销。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5)

科举与皇权

隋唐以后社会上皇权意识加强,人们不再考虑君子与文人的矜持,而转变思路重点关注皇帝的面子,在科举刚出现的时候很多真正有气节的人是羞于应考的,没皮没脸的家伙却蜂拥而至。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机制,久而久之,政府里还能剩下几个正人君子呢?

那些保持气节的君子,不参加科举不是简单地不做官的问题,而关乎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里面就有很大一批人本身就穷,却很有政治抱负,可惜放不下脸去参加科举,一辈子都在纠结与贫困中渡过,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一辈子都生活在在考和不考之间。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6)

然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事情,更要紧的是科举制度与科举内容的错位,制度上鼓励大家“非礼”削尖脑袋的自我推销,但是内容上却偏偏是儒家经典,尤其是“礼学”,这让很多古代知识分子认知失调。

好了,关于“非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三点:第一、毛遂自荐的故事在古代其实是“非礼”行为的典型,并不被人们推崇;第二、“礼”的反面是“野”,在古代自由恋爱也叫作野合;第三、科举制度与科举内容出现了错位,让很多人认知失调。

非礼是什么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7)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