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观察过山东北大门和东大门,本期,我们来说一说齐鲁的南大门——郯城。
“尽日苔阶闲不扫,满园银杏落秋风”,这是明代诗人刘熠在《赠古泉上人》中的诗句。
这样的意境在身为郯子故里的郯城并不鲜见。
郯城,为临沂市下辖县,地处鲁苏交界,是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银杏之乡”。
在旅游界,关于“秋之黄”,有这么一句话: “西游内蒙胡杨林,东看中华银杏园”,而后者就在郯城。
作为中国著名的银杏集中产区,郯城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这里,自古以来,土质疏松肥沃,气候条件适宜,银杏栽培历史悠久。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百年生以上古银杏树3万余株,保存着9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银杏树群落。其中,其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沿沂河形成10公里长的银杏古树长廊,更是闻名遐迩。
“经济为中心,文旅相融合”的当前,古老的银杏树成为郯城的第一金字招牌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郯城银杏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定植银杏1400万株,年产优质银杏果400万公斤,银杏叶1000万公斤,从事银杏果、叶、苗及银杏加工产品经营的人员近10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及系列产品集散地,年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
当上述数字遇到诗词的美好意境,每年秋冬之交时,满地金黄、游人如织的场面便在这个县城上演。尤其是这7年来,随着中国(郯城)银杏节这一盛会的举办,“郯城银杏”更是声名远扬,以至于当地政府将上述会议视为“推进全国银杏产业水平提升和郯城经济发展、展示‘郯城银杏’品牌的重要窗口”。
如此厚望下,其主政者更是亲自上阵参与“郯城银杏”的推介。
以今年为例,来自当地的消息是,对于银杏节,县委班子依然高度重视。在筹备工作会议上,刘连栋(注:郯城县委书记)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投入到筹办工作中,确保把这次节会办成热烈隆重、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高规格盛会。”如此力度下,这场以“银杏之约,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各界的目光。
不过,我们观察到,与过去的6届盛会一样,如织的游客中,相对于那些操着周边以及南边江淮地区口音的客人,来自鲁北、鲁中、鲁东的游客似乎少了一些。
“高铁是硬伤”,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在郯城多次听到。
确实!当习惯了高铁这样出行方式的你一旦被迫与绿皮火车“共速”,有时候,即便是怀着“一树金黄一树诗”的美好想象,但这样的美好也会被“哐当哐当”的绿皮车消磨掉许多。
这是过去数年,郯城,乃至整个临沂所面临的尴尬,虽然后者为山东人数最多的城市。
基础设施的“尴尬”在去年年初被山东主政者点出。当时,身为山东省委书记的刘家义在《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表示:“前些年有个说法叫‘广东的桥、山东的路’,但现在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落到了全国第8位,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的不足20%,高铁出省通道只有1条,省内高铁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有痛点,就要改变;要改变,就要奋起直追,比如完善那曾经令我们十分自豪的山东交通网络,包括高速、高铁、民航等等。
一切在这个11月终于有了定论。随着鲁南高铁的开通,郯城—临沂高铁站也正式通车。
这意味着,不仅盼望已久的郯城人能坐着高铁环游齐鲁,也预示着那些曾经因交通问题一度缺席郯城银杏节等文旅盛会的游客去当地、去临沂将更为便捷。
这是机遇,且大幕刚启。
我们查阅获悉, 除刚刚通车的鲁南高铁和正在推进的济莱临高外,临淮高铁也提上了日程。
以临淮高铁为例,即作为京沪高铁“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起自临沂、途经郯城、江苏新沂、沭阳,终至淮安。
如此一来,地处南北交接之地的郯城随着上述高铁网的建设、并轨,将成为鲁南地区一个重要的高铁途径之城,届时,郯城人无论北上、西进,还是南下,均不是问题。
同理,随着上述交通网络的完善,去郯城赏银杏的队伍,也或将更为庞大。
这对于经济急需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郯城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冯冬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