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点,历史上周培公与二月河笔下的小说人物形象不是一回事:二月河的著作有各种传统民间演义那种传承,喜欢夸饰一个运筹帷幄的书生当帝王师,周培公被选上了充当这个角色。

康熙王朝周培公为啥被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还被贬)(1)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王辅臣。因朝中满洲亲贵重臣忌惮周培公开始排挤他,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南方人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难以承受恶劣的天气,最终病倒。康熙来到盛京之后,见到了重病已久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献上他花费十年之久绘制的大清疆域图。康熙悔不当初,在周培公死后,辍朝一日,为其守灵。

康熙王朝周培公为啥被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还被贬)(2)

真实的周培公其功勋劳绩差相仿佛,但总体不是这么一回事。

《清圣祖实录》记载:

差去招抚王辅臣之周昌乃七品录用职官,随振武将军吴丹、来在潼关。臣知其人才能、带至平凉军前。臣与参赞军务诸臣会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抚,而周昌欣然应命、并无难色,遂给以参议道衔。临行之时、周昌诉伊父亡时,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为国捐躯、表扬母氏。语毕。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将皇上浩荡之恩、与招抚之意、尽行宣布。往来数次。实获成功。伏乞皇上俯念周昌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敕谕该部、旌表周昌之母。优加恩恤、以酬周昌之功。则人知鼓励、远近咸服矣。得上谕曰:周昌之母孙氏、著遣官致祭,给银建坊旌表。  

简单的说,周昌(也就是周培公)本来是所谓“诸生”,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因为“好奇计”,最初是参谋型人才,也只是一个非实职的县处级干部(以七品官录用),后来能够升官,最主要是招降王辅臣成功。

康熙王朝周培公为啥被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还被贬)(3)

这个功劳固然和智谋筹划有关,但最主要是有胆量豁得出去——周培公正是用“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指图海)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这个姿态,得到了图海的赏识,事平论功,为了招降王辅臣给予周培公的道台职务落实,从官场职位升迁角度,最早康熙十三年(1674)42岁的周培公才以七品官录用,康熙十五年(1676)就当到道台——最多3年时间就从老百姓变成地市级干部(四品道台),冒死所立功劳固然大,康熙帝对他也不错。

康熙王朝周培公为啥被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还被贬)(4)

后来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到山东任登莱道,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乡——这固然是官场矛盾,但并不说明其根源是满汉矛盾,康熙帝也谈不上打压他。

其次,到盛京当提督某种意义上是他自己设法求来的。

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关注时事,希望复起,康熙二十九年(1690),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反清,周培公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采纳之后,周培公被任命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康熙王朝周培公为啥被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还被贬)(5)

康熙四十年(1701),周培公卒于任上。一个湖北人年近古稀在北国病故,也许不无气候寒冷工作劳累等因素的影响,但这绝谈不上是康熙帝打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