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一 北京报道 6月28日,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捷氢科技)披露招股书,拟申请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据其募资计划,捷氢科技拟募集资金总额10.6亿元,主要投向燃料电池生产建设、燃料电池新产品产线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捷氢科技上市对上汽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捷氢科技上市对上汽有什么影响(上汽集团分拆捷氢科技闯关科创板)

捷氢科技上市对上汽有什么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一 北京报道 6月28日,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捷氢科技)披露招股书,拟申请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据其募资计划,捷氢科技拟募集资金总额10.6亿元,主要投向燃料电池生产建设、燃料电池新产品产线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投融资市场上锂电池风头正劲、方兴未艾,被誉为“终极能源”的氢能源仍在试探市场,脱胎于国有汽车集团上汽集团(600104 .SH)捷氢科技透露了氢能源市场哪些走向,是否能引领氢能源发展趋势?

燃料电池市场之痛

招股书显示,捷氢科技前身捷氢有限于2018年6月设立,2021年11月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成立三年时间,捷氢科技即直奔A股市场。

这家起家于上汽集团的拟上市企业从成立就自带光环。

上汽集团向记者介绍称,捷氢科技是上汽首家启动分拆上市的20家“科创小巨人”之一,也是国有汽车集团中首家启动分拆上市的下属企业。

上汽集团向媒体透露称,“捷氢科技分拆上市,可以加快捷氢科技的市场化发展步伐,能够与资本市场直接对接,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也可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强化上汽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

据捷氢科技披露,公司目前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在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设计、控制、集成、工艺开发、生产制造、整车适配等环节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在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膜电极的自主研发与制造中取得突破并实现了国产化、产业化,将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出身名门的捷氢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报告期内亦面临的氢燃料电池行业痛点。

“发行人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或面临退市风险。” 捷氢科技在申报材料中坦诚,虽然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三年营收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和5.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8.64%。公司各期归母净利润仍分别亏损3487.81 万元、9426.48万元和5875.03万元,尚未实现盈利,公司整体变更时仍存在未弥补亏损。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成本依然高于纯电动车以及传统燃油车。”北京某产业投资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比处于火热期的锂电池等纯电动车,燃料电池产业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发展初期,整个行业面临盈利压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国内燃料电池行业与捷氢科技可比的公司中,多数处于业绩不稳定的状态。

处于头部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SH)在2021年营业收入6.29亿元,净利润为亏损2亿元。曾冲刺科创板失败的重塑股份2020 年营业收入6.13亿元,当年净利润亏损2.71亿元。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全球最大的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雄韬股份(002733.SZ)2021 年营业收入31.10亿元,净利润亏损4.44亿元。

新成立的捷氢科技经营数据来看,公司有着上汽集团背后撑腰,报告期内依赖关联交易实现了营业收入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始终难有较大起色。报告期内,捷氢科技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100%、98.33%和77.51%,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上汽集团长期位居第一大客户。

报告期内,捷氢科技与上汽集团等关联方发生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合计金额分别达1.12亿元、7814.01万元和2.58亿元,占公司当期营收比重分别达99.70%、31.65%和 44.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拆分独立经营以来,捷氢科技主要营收来源于销售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系统分总成和提供工程技术服务,但截至2021年公司燃料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仅为11.52%、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利用率仅为22.53%。这或意味着燃料电池市场仍然面临着商业化、市场化的难题。

商业化推广为何受阻

行业研究资料显示,燃料电池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污染低、无机械振动、噪音低、可靠性高等特性,是世界能源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从1839 年,英国 William Grove 发明燃料电池,世界范围内均一直看好燃料电池的前景。

“以上汽红岩H6型49吨重卡为例,动力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同款车型进行对比发现,燃料电池具备氢能所带来的更高能量密度、更广适温性、更优环保性等天然能源优势,但目前也面临商业化初期的高成本、高技术投入等问题。” 捷氢科技列举案例直接透视燃料电池难以商业化的问题。

据捷氢科技透露,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来源于多个方面,是系统性的问题。

相比于锂电技术在车用领域的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因其加氢时间短、一次加氢续驶里程长等优势而可望成为商用车主导性技术,目前在中国及全世界范围内为车辆提供动力的燃料电池技术可行性验证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挑战是成本、寿命等问题。

但是受限于制氢、运氢体系不完善,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阶段行业主要技术难题是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短期内竞争优势不明显,亟须攻克更廉价高效的催化剂材料和更优化的系统管理技术,降低电解水过程中的能耗,推动电解水制氢成为主要的氢气获取方式。

从国内燃料电池行业发展来看,目前行业的基础材料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关键零件的可靠性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在燃料电池电堆集成、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核心零部件上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

同时,燃料电池产业链也存在关键原材料催化剂、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等仍依靠进口的问题。国产化基础材料的开发多停留于样品或者小批量阶段,基础材料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体系。

同时,目前国内燃料电池行业尚未建立权威、统一的燃料电池检测平台,对国内外各项产品进行对比测试。从长期来看,合作建立统一的燃料电池产品检测和技术标准,有利于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

此外,一系列零部件的行业标准、实验方法和检测体系也有待规范发展。

“从行业来看,目前燃料电池成本问题是制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控成本、增规模将助力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加速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上述产业投资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招股书中,捷氢科技表示,目前行业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化,总体产量规模正在加速发展,燃料电池成本具备较大的下降空间,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不断下降,其经济性也将逐步体现。

产业政策助力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和燃料电池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燃料电池将极有可能复制锂电池当初爆发式发展路线,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捷氢科技及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介绍,行业公司均对燃料电池充满政策憧憬。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项鼓励新能源、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燃料电池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该政策标志着“以奖代补”替代产业补贴,旨在推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2021 年 8 月起,国家批准了北京、上海、佛山、郑州和张家口为首的五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2022 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国家氢能发展规划。

根据发展规划,我国将在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适度超前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10万至20万吨/年。

到2030年,国内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2035年将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2025年现行补贴政策过后,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有望进一步扩张,产业降本驱动力由‘国产化 ’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国产化 规模化 ’双重驱动。” 捷氢科技,预计在政策的支持,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以及氢气成本将明显下降。

预计至2025年前后,以国内氢气资源优势地区为例,燃料电池整车有望全生命周期成本持平或低于燃油车,届时成本下降将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推动燃料电池产业趋于市场化。

捷氢科技表示,近年来,我国氢能在各地密集布局,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氢能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出台。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就被列入重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则进一步描绘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到 2025 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将达到 5 万辆,行业总产值达到 10000 亿元;2026 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100万辆。

国家基于氢能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是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动力,政策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有力的保障了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动力,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

政策持续累积效应下,燃料电池行业代表性企业正在借力资本市场布局产业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新源动力、爱德曼、重塑股份、国鸿氢能等行业头部公司均有意开展资本市场布局,上汽集团出身的捷氢科技上市材料已被正式受理,燃料电池领域或将成为锂电池之后又一个热门赛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