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1)

1、山字营。

赵二虎从刚开始认识庞青云就已经被安排结局了,二虎、二虎,一山不容二虎。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2)

2、庞青云逼慈禧表态时,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生,为民请命流芳百世。

死,朝堂腐朽不堪。

庞大人作为忠臣良将留名青史。记得国史大纲里所描述的文人都有一股兼济天下的信念,我想庞青云是被这股信念所驱使,才做出后续看似“愚蠢”的行为。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3)

3、三个大人哑然失笑。(注意姜大人笑得最夸张,陈大人笑中带苦)

然后赵二虎跟着傻笑,并问了句“他们笑什么?”

然后庞青云低下头,一副极度难堪的样子!

——久未观片,仍对此景历历在目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4)

3、庞青云很像翻版宋江。

在庞青云眼中兄弟情义,在他拯救百万黎民于水火中的抱负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从任命他为两江总督,他提出减免征税三年起就注定了他的结局。

这样有抱负的“英雄”对他们来说是异类、是隐患、甚至是敌人。

庞青云们的归宿只有三种,一种是屠龙勇士变恶龙,同其他总督一样,被同化为统治阶级。第二种是革命者,如SZS之辈。第三种就如影片所演,灭亡在斗争中。

他始终不明白,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怎么玩都是输。

要想赢只有一条路,就是掀翻桌子。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5)

君宝打败了天宝,最后又变成了天宝。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6)

4、庞青云在后面已经不把自己的命当命,也不把身边的人当命,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可否则其精神追求很伟大,但是严重脱离实际。

他不是不懂G场,而是懂了也要按自己的想法做,求仁得仁。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7)

5、姜午阳是一个兄弟义气入脑的人。

但他和赵二虎的区别在于他的义气范围很窄,且仅限于他们三兄弟。

所以姜午阳在杀俘戏中的表现是最值得玩味的,他的主要注意力始终放在自己的两个大哥身上。彷佛大哥们的吵架比下面几万人的声音更大。

《投名状》的人物就是这么矛盾,没有非黑即白。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8)

6、《投名状》取材于于近代清末真实历史。现实中,往往比电影中更残酷。

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全军覆没的场景,曾国藩曾经三次差点投江,就是因为自己的家底全部打没有。那种绝望是难以用影视手法所表现。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9)

影片中,太平天国降军被屠戮,来源于真实事件淮军李鸿章杀降事件。

而影片结尾庞青云被刺,来源于清末四大疑案之一马新贻被刺。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10)

7、庞青云说自己一生如履薄冰,不知道走不走得到对岸。

他以为谨小慎微明哲保身就能长久,他大错特错了。

你上了朝廷的船?

连船边你都不靠一下,直挺挺的站着就要免除两江赋税,能不跌倒吗!

庞青云以为最困难的是从血与火中成功拼出来,殊不知对他来说最难的是在G场中生存发展。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牺牲亲友、甚至求助敌人,但在关键时刻,却不在立场上表态,甚至是化友为敌,实在是可悲又可怜!

朝堂戏和履冰戏属实是本剧最为深刻的亮点,值得品味。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11)

然而导演为了兼顾商业性和票房,大量篇幅还是放在了打斗及情场戏。

当时就觉得,要是能把朝堂戏稍微再描写多元化一点,戏份占比能够稍微再多些,其主题和立意都将更为鲜明突出。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12)

拍成现在这个样子,虽然简洁有力,爪鳞片羽间有那么点意思,然而能品出其中滋味的受众却太少,评分反而下降。以华语电影习性而言,着力刻画政争篇幅不但不会乏味,反而会增加谈资、提升热度。

可惜了一部好片,真的拍得不够看。

解密投名状(才发现投名状有这么多隐喻与细节)(13)

8、最后,当年拿《画皮》顶替《投名状》送奥斯卡就离谱,这片子的地位以后还要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