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1)

《中国绘画原理》

[美]乔治·罗丽著;马梦莹译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为什么漫步在艺术博物馆里,我们只需轻松一瞥,便可知一幅绘画是中国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对西方人来说却没那么容易,直到20世纪中期,乔治·罗丽教授在本书中试图解答这个困扰西方人已久的问题。作者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内在脉络,熟练运用了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画学文献,分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原理。上篇“关键主题及阐释”主要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切入,讨论中国画主题内容的选择;下篇为“风格”,作者认为不应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套用西方传统和术语概念,强调回归研究对象的“原境”,以画学文献讨论中国画的风格问题。本书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艺术观念有所了解,是一本面世较早又优秀的通论性读物。

作者

[美]乔治·罗丽(George Rowley, 1893—1962),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教授,兼任该校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区策展人。作为“普林斯顿学派”的奠基者,罗丽教授也是美国远东艺术史学科建立发展的重要影响者之一。

译者

马梦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美术史、画学文献。

书影实拍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2)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3)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4)

目录预览

序/李凇

前言

上篇 关键主题及阐释

导言

精神与物质

天界与人间

神性与人性

道家与儒家

张扬个性与内敛克制

意境与情感

人与自然

传统与革新

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

下篇 风格

导言

“气”与其衍生概念

“开合”

“阴阳”

和谐的统一

“章法”

张力的平衡

次序和移动焦点

构图深度与“起伏”

比例

“龙脉”

“空”

构图与装饰性

简洁、虚无与暗示

绘画品评——“四品”

文献来源

译后记

图版

前言

本书试图阐释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并分析其在绘画原理中的术语表达。由于几乎不可能找到令人满意的与中文术语相对应的英文词汇,为了更加准确,文中增加了主要术语的音译拼写。另外,为某个特定的绘画概念选定一个单用的术语也是很难的,因为在中国的不同时期,这些术语本身都被重新诠释过,不同作者对术语的运用也前后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艺术术语在解释艺术本质方面十分丰富,但在阐述构图原理方面却相当有限。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常作为广为接受的法则而世代流传,无须提炼成概念性术语来表达。对我们西方人来说,前后一致、上下连贯与主次分明的画面在任何作品中都是基本要求,但中国人倾向于描述每一段创作过程,而不是用单一的术语进行定义。

对中国文化取向的把握也同样棘手。将之与西方的倾向进行对比的做法,往往并无益处甚至更具误导性。然而,除非我们将之与西方取向联系起来,否则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体验方法。在讨论每一种文化倾向时,本文所采用的策略是构建起西方式截然对立的两种概念,而中国式的概念居于其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陷于以西方的理想主义、自然主义、主观主义、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术语来诠释中国画的精神。例如,中国绘画与现代绘画都比中世纪以降的西方绘画更为直观、抽象又富于联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相似的表象源自相似的动机:中国画的直观与当代的主观主义相去甚远;中国式构图的抽象性来自对形式的简省与摒弃,而不是机械化生产与变形;中国绘画的丰富联想虽然被用以增强对未知的认识,但几乎不会偏离自然规律。而今我们的画家竭力追求画作的新奇与震撼,而中国的艺术家还在基于古旧又成熟的风格来绘画,如果我们还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画,就会无法理解其内涵。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来摆脱自我以及这个充满机械式思维和紧张心理的时代。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和谐,它在中国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DuBois S. Morris 博士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周年时,将其收藏的艺术品慷慨地赠予了母校,本书第一版中的插图均来自博士捐赠的作品。但显而易见,无论是公立还是私人,没有任何一家单独的收藏足以全面地为本书全文作图解。因此,本书第二版中的插图选自诸多来源。这些绘画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其质量优良、主题适宜,并且涵盖了从汉代到现代的中国绘画各个阶段。

内文预览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5)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6)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7)

特别的好书推荐(好书推荐)(8)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