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介意批评如果它们失实,忽略它们;如果它们有失公允,不要生气;如果它们粗鲁又肤浅,一笑置之;如果它们是事实,那就不是批评,从中学习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样批评不会触犯众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样批评不会触犯众怒(批评和霸凌的区别是)

怎样批评不会触犯众怒

如何应对他人批评 又如何给别人建设性的批评

不要介意批评。如果它们失实,忽略它们;如果它们有失公允,不要生气;如果它们粗鲁又肤浅,一笑置之;如果它们是事实,那就不是批评,从中学习吧!

——马克·吐温(Mark Twain)

假如你是一名办公室白领。有一天早上,收到一条信息:巴尔内斯先生请你下午两点去他办公室一趟。——夏普

如果巴尔内斯先生是你的上级,你会如何反应?

你是否立刻会想,“我想知道我哪里做错了”或者“他是不是要给我升职?”或者“这很有趣,我很期待去听一下他想跟我说什么。”

我在授课的班级里做了这个实验,几乎无一例外,所有人的即刻反应都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一位女士告诉我,她只是听见那句话就感到十分不适了。

假设距离面见巴内尔斯先生还有三个小时,试想你将如何度过这三个小时?无法专注于工作,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最近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失误?提前为自己的失误准备理由(最近亲人的逝世,身体不适,搬家或者分手)?向同事倾诉,请同事帮你出谋划策?度过一个糟糕的午餐时间,焦虑地无法下咽或者故意吃太多甜食聊以慰藉?

如果上述任意一条或者几条描述与你相符,那么说明你只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接受批评的能力是自信力的一个方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难度极大。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例中,引起焦虑的原因只是对批评的恐惧,你甚至还不知道上司到底要跟你说什么。

为何我们会做出如此反应

回首自己的一生,你可能会回忆起无数次被批评的场景。对于孩童时代的你,被批评只是家常便饭。在家里,无论是欺负弟弟妹妹,不按时完成任务,打碎物件,不讲究卫生,不好好吃饭,吃相太差还是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你日常的任何表现和行为都会为你招致批评。你

可能还记得学校里的老师对你功课的评价是:表现得还不够好,或者更糟糕一点:你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你努力学习的话)。许多人都回忆起自己在学校被训斥或者被批评的场景,尤其是当这些训斥和批评有失公允的时候。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嘲讽性的语言是维护班级秩序的一种手段。

很多学龄儿童向我吐露心声,他们认为在成年人面前坚守自我十分不易,因为他们任何礼貌的自我辩护都会换回一句“你竟然还敢还嘴”。你是否惧怕学期报告上的评语,却还期待从那些简短、含混的短语中找到任何赞赏之词?你是否害怕父母每晚询问老师对你在班级里功课和表现的评价?你的父母是否会在听到老师对你做出负面评价之后,抓住躲在房间一角的你,开始一段长时间的“谈话”?

你可能会想起很多童年时代遭受的类似情境,并且很容易发现面对批评时大人们的表现是如此糟糕。有些孩子开始对批评感到麻木,他们认为坏表现是获取关注的一种故障安全(fail-safe)途径。但是大多数孩子想要迎合大人,不遗余力地想要获得长辈的尊重和认可

你的童年经历过霸凌吗

将近80%的霸凌以起外号、戏弄、挑刺、语言欺辱(身体霸凌的情况相对少见,即使是在校园里)的形式存在。在校园里,语言霸凌在初中低年级达到高峰,常常发生在同性别的同龄学生中间。

电子霸凌,包括具有攻击性的手机短信、邮件以及其他实时讯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霸凌已经侵入千家万户。如果你在童年时代有被欺凌的经历,你很可能不愿再提起这些遭遇,即使是当你长大成人之后。欺凌使受害儿童感到耻辱,他们感到愧疚,认为被欺凌应该归咎于他们自己。

他们犹疑是否要将自己的遭遇告诉其他人,因为他们感到无助,认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如果告诉别人,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残酷、具有侵略性的行为对于那些来自有教养的成长环境的儿童和成人来说十分陌生。如果那些一贯通过理性和平和心态处理问题的家庭的孩子突然遇到只会通过恶言恶语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烦恼的人,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困惑。

欺凌的一方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奚落自己的人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他们的理由,只要自己做出改变,恶语就会消失

许多厌食症患者的病因来自于他人对自己体型的评价;许多选择整容手术的成年人承认之所以选择整容是迫于外界对其鼻子或者胸部的指指点点;也有许多人承认自己染发或者戴隐形眼镜的原因是在校园里曾被叫成“四眼儿”或者“姜饼”。

童年时期遭遇的霸凌将对你的自尊心造成持久的影响。或许你已经步入新的生活,总算将过往的记忆封存。但是一旦出现出言不逊,故意惹你生气的人,你很容易便会变回那个在操场上哭泣的孩童。

职场霸凌

每四人之中就有一人遭遇过职场霸凌,也就是说每年有18900 000个工作日被损失掉了。

——www.andreaadamstrust.org

职场霸凌(以及家庭霸凌)与校园霸凌十分相似,但是成年人在霸凌事件时受到的羞辱创伤可能更深,霸凌使受害者变得沉默、空虚、无助,甚至可能表现出自杀倾向

在职场中,霸凌的形式之一是恫吓——通过设定不切实际的截止日期,使你感觉自己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在公司中立足。时刻监控以及在众人面前不留情面地冷嘲热讽也是暗中施压的手段。

库珀(Cary Cooper),兰卡斯特大学组织心理学与健康专业教授,以职场中遭遇过霸凌的5500人作为样本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独立报》(TheIndependent)(2010年2月23日)中,库柏教授指出,“无论何种形式的霸凌,都将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健康以及工作效率。我们的社会无论如何不能放任这种行为。”

职场或者校园存在霸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存在一个认可侵略性行为的环境。这种环境以竞争环境的形式存在,容忍着教育培训以及行为准则的缺席。受害者常常无法认识到霸凌行为的本质,反而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认为唯有自己努力工作、做出改变,才能使他人满意。就像学龄儿童认为被欺负是他们自己的错一样,许多成年人愿意默默承受欺辱。

家庭中的霸凌

同样,具有霸凌倾向的人常常出现在关系畸形的家庭之中。针对成人关系,咨询组织——“关系协会”(Relate)将霸凌归类于家庭暴力,并指出四分之一的女性正在遭受家庭暴力。

如果权力(包括财力和地位)严重失衡,一些具有霸凌倾向的家庭成员就会乘势而起。常见的霸凌形式之一是在第三方面前发表贬低性言论,例如,“别费劲问她了,她怎么可能理解”。还有一些霸凌仅仅体现为——无爱。与整天发脾气的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无异于是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与职场霸凌一样,家庭霸凌行为得以发生必然以一个容忍的环境为条件。而容忍霸凌意味着传达一种信息:你接受被如此对待,你不值得被更好地尊重。同时,保持缄默、不与别人诉说遭遇更加助长施害方的气焰,增加受害人的孤立感,这便为霸凌的存在提供了“沃土”。在一段充满尊重和互助的关系中,霸凌没有生存的空间。

霸凌产生的原因

尽管有一些人可以从童年被欺辱的阴影中走出,顺利地长大成人;但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从霸凌事件中学习到的却是:侵略性行为是满足欲望的一种途径。当然,恃强凌弱者并非时刻表现出侵略性,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表现出聪慧和幽默。老师常常难以辨认出班级里在眼皮子底下“为非作歹”的“小霸王”,原因之一就是“小霸王”们很可能是聪明并且具有魅力的人。

人们似乎相信霸凌者有看穿别人内心,锁定别人致命弱点的能力,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只是通过利用自身的优越感为自己带来好处。如果你的反应是从容地点头微笑,他们就会改变策略,但他们敏锐地感知他人反应的能力绝非等闲。

只要你面露难色,眼泛泪光,或者做出一个随意耸肩之外的其他动作,他们就知道你“上钩”了。他们真的不是魔术师,只是擅长玩弄情感伎俩而已。霸凌的存在是性格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霸凌者只是缺乏同理心,他们永远长不大,缺乏社交技能,因此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还有一些霸凌者只是把欺负别人作为获取权利的一种途径。

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渴望归属感,因此寄希望于霸凌——由于害怕自己成为受害者,于是抢先成为施害者。这些远离道德规范的孩子更容易在同类圈子的影响下,沾染香烟、酒精和毒品。

一个人可能通过耳濡目染学会欺负别人

如果一个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对母亲施暴,又不用承担任何后果,那么父亲便成了他心中的“丈夫形象”;

如果一名老师在学生时代受到过自己老师的嘲讽和戏弄,那么在他心中,“老师形象”就应该是那位嘲弄自己的老师;

如果你的母亲总是对你大声呵斥,给你泼冷水,你会发现你将来也会变成像你母亲一样的家长。

成年人常常将霸凌行为带入工作当中。如果没有人反抗,或者自己不主动体会受害方的痛苦,他们就会将自己的行为看成合理且可以给自身带来好处的正常行为。一些公司管理层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应对这类问题。

成年人当中的霸凌事件多产生于超负荷的工作量,无法应对繁重工作的人试图通过侵略性行为胁迫他人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霸凌与批评的区别

理清霸凌与批评的区别,你才能更好地做出反应。批评是对某人工作或者性格的优缺点的评价。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评价你的人通常是与你建立了个人关系,并且在该领域专业出众的人。有效批评可以发生在父母与子女、朋友与朋友、夫妻、师生和上下级之间。

“批评”一词暗含“不赞同”的意味。通常,批评的目的是指出一个人(行为或者外表中)的错误、短处或者弱点。有些人通过批评故意刁难他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批评他人;但是,只有当一个人批评成瘾时,才算是一个霸凌者。

建设性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别人了解自己、获得提升,而霸凌的目的在于伤害和羞辱。霸凌不是霸凌者想要帮助你指出错误,让你改正,而是想通过胁迫他人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显然,受害者任何想要讨好或者息事宁人的尝试都没有意义,施害者只会更加猖獗,而受害人只会更加痛苦。对于成年人而言,常见的霸凌形式之一是故意、持久的伤害性评论。如果有人偶然对你出言不逊,那这不叫霸凌。随意说出的话固然可能很冷血,很伤人,比如当有人问你“孩子的预产期是什么时候”时,显然他们误以为你怀孕了,而你并没有,这时,你是否会感到沮丧?实际上,这位说话者并没有什么恶意。不具持久性和故意性的行为不是霸凌行为!

有过被欺辱经历的人通常无法从容地应对批评,因为他们无法忘记曾经遭受过的伤害和羞辱。面对批评,他们要么气愤又暴躁,要么委屈到流泪。被霸凌——曾被被害者们视为象征羞耻的秘密,而现在霸凌开始暴露在阳光下。所有学校和大多数公司企业都建立了“反霸凌政策”,英国也设立了“国家霸凌求助热线”。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遭受到霸凌者的欺辱,他有权诉说自己的遭遇,并提出诉求(求助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国家总理)。令人感到乐观的是,霸凌开始暴露在阳光下。

回到巴尔内斯先生的问题上

“巴尔内斯先生请你下午两点去他办公室一趟。——夏普”

好了,收到了巴尔内斯先生的约见信息之后,你总算度过了三个小时,来到他的办公室。他请你坐下,而你努力使自己显得放松,微笑着看着他。你发现你写过的一份报告出现在他的电脑屏幕上。他站起身,在屋里踱来踱去。

“你来公司多久了?”

“呃,三年了。”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的工作态度和迟到问题了?”

“一两次吧。”

“我觉得一两次可不止。你就是做得不够好,经常迟到,工作又不认真。你有什么好说的吗?”

你准备如何应对?想说些什么?沉着自信地回答?还是怒火中烧?还是任自己的眼泪夺眶而出,为自己找些理由辩解,再跑出房间?让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反应方式:

A.侵略性反应

你凭什么这样说我?这份报告没有问题,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完成。要不是你总是临时塞给我一些活儿,我还有时间修改一遍呢。

B.非直接侵略性反应

好吧,抱歉,巴尔内斯先生。我不知道我之前怎么想的。(这绝对是我最后一次加班为他干活。以后他自己端茶,我再也不会在他擅自离岗时帮他找借口辩解。)

C.被动型反应

我很抱歉,巴尔内斯先生。我会重新写一份报告,保证不再犯错。我以后每天早到办公室,今晚加班把活儿干完再回家。

D.自信型反应

您能告诉我具体哪里出错了吗?您看这三处错误。我发现几个错别字,还有别的吗?您需要我改一下吗?

应对批评

受到他人批评时,人通常会产生自卫意识。前文介绍了人们敏感于批评的一些原因,然而事实是大部分人不懂得如何面对批评。我们感受到的焦虑和自卫意识常常导致我们过度反应。像幼年的你一样,成年后的我们仍旧对批评抱有抵触心理。你能回想起童年时你被贴过哪些标签吗?笨拙?自私?懒惰?这些标签的存在,于孩子而言,不仅是对“我是谁”的定义,同时象征着爱与疼惜的缺席。

成年后,类似的词语和词组仍然能够激发出一个人内心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对批评的恐惧可以阻碍一个人说出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按照理想的生活方式生活,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为了将关于自己的负面评论降到最少,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一味地迎合他人。

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太苛刻,通常会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工人加班加点工作,唯恐听见关于其工作态度的微词;青少年模仿同伴的一举一动,只为使自己看起来更合群。

A.侵略性反应

面对批评的侵略性反应是拒绝倾听。你要么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绝不可能犯错;要么心怀恐惧,自动、习惯性地做出侵略性行为。

侵略性人群总是做好立马反驳批评,猛烈攻击对方(要不是你总是临时塞给我一些活儿)的准备。

后果会是怎样?很可能引发一场争吵—— 一场引发各种不悦的吼叫比赛。或许,再也没有人差使你干活,但同时你的职场前景也将惨淡无光。这一类人常常歇斯底里。毋庸置疑,同事、朋友和家人都将笼罩在其火爆脾气的阴影之下。

B.非直接侵略性反应

非直接侵略性反应具有隐蔽性。表面上微笑面对,实际内心正在压住怒火,伺机报复。(“这绝对是我最后一次为他加班干活。”)

后果如何呢?这一类反应看似可以满足双方的需求,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可能导致自我认同感的降低。表里不一是虚伪的表现。伺机报复虽能逞一时之快,但却可能为你带来持久的冲击,信任危机接踵而至。我真故我在。诚实做人,坚持自己的信念,成为自己的骄傲。

C.被动型反应

被动的人总是无条件接受批评。他们相信别人的指指点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常常自怜,“这不是我的错,没人了解我的处境”或者自怨自艾,“是我懒,没有努力工作”,或者不自信地对自己加以定义,“我很无助。缺乏聪明才智,就不该干这份工作”。

结果会是怎样呢?被动的人很少坚守自我,因为他们害怕招致冲突和别人的不满。而事实上,恰恰是他们的被动让人感到嫌恶。为了避免被批评,他们时常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我会重新写一份报告,保证不再犯错”。被动的人可以激发出人身上所有的恶,因为他们放任霸凌者展现出最坏的一面。

想要与被动的人建立人际关系十分困难,因为你时刻需要揣度他们的真实意愿。经常听到有人对你说,“不,你决定吧,我随便”,实在是让人恼怒。被动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在逃避。或许被动的员工对于老板们来说是不错的“左膀右臂”,但是长远看来,被动的人不是实现良好工作实践和有效关系的最佳人选。

D.自信型反应

自信的人懂得倾听批评,擅于通过询问获得更多信息,“你能告诉我哪里做错了吗”,继而对批评做出自主判定,比如“我发现了几个错别字”。

做出自信的反应需要勇气,说明你接纳他人具体的批评,做好了承认错误的准备。但你不会盲目恐惧,毕竟批评者不会要了你的命,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建立起成人自我意识(adult ego),也就是说,你不会通过幼稚或者不合时宜的方式反馈他人的批评。你完全清楚自己拥有被尊重的权利,有权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是我的错”,也不会担心自己变成他人眼中“糟糕”的人。

几步教你直面批评

1.保证头脑清晰,避免过分焦虑。如果有条件,出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2.回忆最近受到表扬的场景。(最好保存带有表扬或者感谢内容的电子邮件或者信件。它们可能对你大有用处,帮助提升自我认同感。写下收到的赞扬,在电脑中,为其建立单独的文件夹。)

3.主动发起: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自信地走进房间、直视巴尔内斯先生的眼睛,与其握手(如果需要的话)。感谢他花时间接待你,或者给你机会与他交谈。

4.如果受到的批评过于宽泛,主动询问更多信息。如果你确实不清楚对方所指,请求对方举例说明。这被称为“负面问询”:即积极、详尽地探究批评的内容,以使其为己所用(若批评合理)或者以达到消灭它(若批评无理)的目的。

5.诚实回应,比如“我对您刚刚说的话感到有些震惊,信息较多,我会认真考虑”。

6.需要时,请求对方给予自己时间考虑,比如“您介意我稍后回复您吗”(但是请确定你真的需要时间考虑。得到对方的允许后,迅速将问题抛向脑后或者一味地逃避,期待对方忘记此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判断批评有效与否

回想面对批评时的通常反应,大多数人发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防卫。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是时候停一下了!带着戒备应对批评,只会让你发现自己不断感到沮丧的同时你在与特定的人群建立关系的时候也遭遇着困难。放松,去倾听他人真正想说什么。复述对方的话,确保消除误解。深呼吸,保持沉着。

一旦你将上述步骤付诸实践,就要开始考虑批评的合理性了。如果仍然无法做出判断,想一下此类批评此前是否发生过,或者考虑一下批评者的“资格”,他们真得了解实际状况吗

如果批评有效

1.坚定、自信地接受批评,比如“是的,我最近经常迟到”。这叫作“消极认同法”:即通过强烈认同关于自身负面品质的评价,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对解除批评者的敌意和戒心十分奏效。但是,请确保你不是在故意自我贬低:怯懦地回应“我知道我话太多”与自信、真诚地承认“我确实话很多,特别当我焦虑的时候”的效果完全不同。记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对解除批评者的敌意和戒心十分奏效。

2.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守时”。如果你不准备做出任何改变,请将你的决定告诉对方,并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如果你并不认为被指责的方面代表自己的劣势,不要道歉,比如“确实,我不太讲究卫生,但我认为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

3.如果你认同批评者的观点,但是不知道如何做出改变,获得提升,那么,你可以向批评者寻求帮助,比如“确实是这样,您可以给我一些改进的建议吗?”

4.对别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感谢,比如“感谢您花时间与我讨论”。

5.如果对方情绪稳定并且已经收到你的反馈,是时候简要地进行“防守”:“有时候,我感觉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报告”。避免怨天尤人和扮演受害者形象:“可怜的我”,只需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勿将“防守”演变成一场持久的、自我批评式的寻找借口和合理化过程。可以在开始沟通时告诉对方,“想到要跟你说这些,我有些紧张,但是……”,但是确保对方是你了解并且信任的人,而不是那个排队时加塞到你面前的人或者那个令人讨厌的邻居。

如果批评无效

1.坚定、自信地拒绝批评,比如“不,这不是事实”。(只要是概括性批评,这一反应总是适用。比如,你懒、苛刻、没有希望等,因为这些仅仅是故意贬低之词。)

2.使用陈述句时,用“我”作为主语,而不是“你”,“我认为我们之间存在误会”而不是“你冤枉了我”。

3.如果你遇到言辞激烈的批评,一时被冲懵了头,可以问对方,“你可以再说一遍吗”或者“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从头来过时,你通常会比之前更加冷静、沉稳。

4.如果批评半对半错,认同批评的同时对其进行量化:我确实经常开会迟到,但是上班从不迟到。你还可以尝试说,“我认为这不公平”。

5.即使批评者语速极快、说话大声,你也要保持声音低沉、平稳。你的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十分重要,即使遇到想要极力反驳的不合理批评,也要做到有礼有节。

6.如果你无法认同批评者对你的评价,可以尝试重述批评者的话,想一想这位批评者的说话风格是否一向如此。例如,有人说“你真是见钱眼开”,(如果你不认同)想一想你是不是一直觉得这位批评者说话尖酸刻薄。你完全可以指责他的虚伪,但是这很可能导致一场争吵,倒不如直接说“你说的不对”或者“其实我是一个慷慨的人”。

在别人身上我们抱怨最多的东西也是我们最不喜欢的自己身上的东西。

——威廉·沃顿(William Wharton)

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或者亲人,你完全可以稍后重拾话题,也就是等到你情绪平静的时候,再与他们进行一次诚恳的交谈,问问批评背后的隐情,“你是不是对某人或者其他人有偏见?”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批评,不在批评前落泪

很多情况下,你对即将到来的批评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或者已经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你知道你的老板(或者同事)、朋友(或者伴侣)一贯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吹毛求疵。

如果你创造了一件东西,又将其展示给众人,那么你就应该做好接受批评的准备,因为你愿意张开双臂拥抱批评。自信的人总是拥抱批评。学校和大学里表现优异的学生大多对赞扬不屑一顾,但却渴望从他人的批评中获得自我的提升。

同样,处在一段岌岌可危的关系中的人必定迫切地想要与对方展开严肃、诚挚的交谈,期盼找到改善这段关系的契机。但是这样做需要勇气,大多关系的崩塌都是源于人们习惯将寻找修复关系的契机的责任推卸给对方。大多数的分歧始于人们拒绝交流后自以为是的假想

如果他人无法鼓足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选择主动:我知道我最近总是不沾家。你是不是很生气?即使猜错原因,主动发起也是打开话匣、为双方创造表达机会的有效方式。

一旦掌握了如何应对批评并且加以练习,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批评,你也可以自在从容,就像你早已做好准备迎接它一样。

以下为大家列举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应对中伤性评论的方法

1.当有人评论你的外表时

“你理发了”,只回答“是的”,然后转移话题。切忌说“是的,你觉得怎么样?”

当有人说“你不觉得这发型对你来说太年轻了吗”时,只回答“不”,然后转移话题(你的语调可以说明你回应的是一个焦躁的“不”还是一个自信的“不”)。你甚至可以自信地,微笑着说“是的”,如果你确实赞同对方说法的话。

当有人说“你不觉得有点短/显胖/显脖子短吗?”坚定、但是礼貌地回答“不,我不觉得。”不要主动挑起争端,必要时,重申自己的态度(简单的“是”或者“不”即可,不需表现出歉意或者附加任何解释)。

2.如果有人贬低你的工作成果,比如,装修成果

“你这好像少刷了一块儿。”或者“哎哟,这是怎么了?”要么像没听见一样忽视他们,要么告诉他们你的感受。“真没想到你会说出这样不友善的话”(你完全可以补充说,“这样说你就开心了吧?”,但我认为到此为止即可,没有必要继续与对方纠缠)。这一招对于应对他人对你的外貌做出的评论同样适用。不要掉入自我贬低的陷阱里。

3.如果有人批评你的行为尝试使用带有夸张、自嘲意味的小幽默

这对于磨人的熊孩子尤其适用。面对“你太吝啬了……都不给我”或者“为什么我不能有……”你只要大笑着回答“因为我就是这样糟糕/可怕/吝啬的父母啊。”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老师苛责一名女同事没有准备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实际他想借用),而这位女老师笑着回答,“因为我是一名糟糕透顶的老师啊!”

当然,这位男老师只得说“你怎么会呢”,尽力为自己挽回颜面。但是,冷不防地受到别人的批评时,难免做出不自信的回应。就算你被气哭,也无可厚非,因为你只是一个人,做出防御只是自然反应,特别是当你已经相当疲惫、难过、不适的时候。

如何回应霸凌者?

只要掌握了本书中的决断力养成技巧,你就可以摆脱被霸凌的命运。霸凌者善于发掘你身上的脆弱区域,企图通过利用这些区域提升他们自己的自尊心。

做到自信、果断、勇敢不是让别人停止对你的恶语或者苛责,而是你自己要拥有应对它们的能力,不让它们把你变成一个颤抖、愤怒的可怜鬼。不要指望通过表现得友好来平息霸凌者的气焰或者试图与他们套近乎,这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已经占了上风

如果他们是陌生人,忽略他们(自信地忽略,而不是低头以避免眼神接触)。

■使用幽默。笑对批评(最好鼓动其他人与你一起)是最自信的反应。这当然不会让霸凌者更喜欢你,但你也不是要讨好他们。

■使用“消极认同法”。认同对方的说法,“是的,确实是这样”或者“我会牢记在心”(不用叙述具体认同的对象)。

■遭遇职场霸凌时,找到公司的反霸凌政策,贯彻执行。你有权这样做。

■如果霸凌发生在你与家人或者朋友之间,选择好的时机与他们进行十分钟的交谈。沉稳、真诚、不浮夸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使用“我感觉……我想让你……”这样的句型。

给予建设性批评

大多数人认为接受批评难于给予批评,但是只需回答几个问题,他们就会承认自己只是更想逃避批评他人。也就是说,缺乏自信的人同样缺乏勇气批评他人,他们习惯保持缄默,对恼人的事物忍气吞声。

请记住:受到他人的伤害、骚扰和冒犯时,你有权要求对方改变行为。回想最近一件你与他人结怨的事例。你是如何处理的?

侵略性反应:一怒之下与其针锋相对。

非直接侵略性反应:背后贬低、诋毁对方。

被动型反应:避免与其正面交锋,而是选择在其他场合向其他人抱怨。

自信型反应:直接地表达对对方行为的看法。

看起来容易。但是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自信勇敢地应对别人批评的人,那么你一定同样缺乏批评他人的能力。你不愿意批评他人因为你害怕面对别人的反应

沉默的代价是什么?

为了维持和平的关系而保持缄默或者放弃自己的立场,不会帮你抚平负面的情绪。压抑自己只会促使这些负面的情绪进一步发酵。忽视那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伤害、小情绪越久,你内心的愤怒和苦楚就越容易沸腾,直至爆炸。

尝试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宣泄内心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是面对压力、医治健康问题的良药。

试想你的伴侣对你说,“你的厨艺真不怎么样呢,对吧?”

你一定会感到很伤心,因为你的伴侣理解不到你即便每天很晚才下班回家,还是会独立买菜、做饭、盛饭的辛苦。

但这时,你却选择不回应。周末,你们出门逛街,偶遇他的朋友,他竟然没有向朋友介绍你或者说话时把你孤立在外。

但这时,你还是选择不回应。你提醒他帮忙做一些琐碎的家务活(比如倒垃圾),他忘记了,什么都没做便走出门去。你穿着睡衣默默地把垃圾倒了,什么也没说。

你们计划要省钱,而他却自作主张买了一盒DVD,你瞬间爆发了。他会感到疑惑,“你没事吧?买它们没花多少钱!”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如此趋势——对小事情将就,但每一次都会积攒下负面情绪的话,不如以后尝试自信直言吧!

保持反应的一致性

压抑情绪不但伤害个人关系,而且伤害工作关系。很多人发现自己可以自信地批评家人和朋友,但当面对同事的坏行为和不当言论时,反复纵容,习惯忍让(有些人则反之)。

为何人在不同情况下做出的反应不同?如果仅仅因为你觉得你可以对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为所欲为”,但是同事不可以随意冒犯的话,你需要考虑一下这种观念的合理性了。

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他们不会与你计较,你就不在乎对他们的言论,这使你看起来像一个野蛮人。

同样,因为你的批评会使对方感到沮丧或者减少对方对你的喜爱,你就选择三缄其口,这使你看起来像一个懦夫。

如果你相信你有权要求别人纠正任何充满恶意的行为,就不应该建立“家中”和“家外”的双重标准。给予别人批评在任何场合同等适用。不要让畏惧成为阻碍你表达自我的绊脚石。

帮助他人获得自信,达到双赢

给予他人建设性批评是珍视对方的表现。对他人的行为做出直接、开放、具体的反应有助于建立和谐、进步的关系。当然,对方可能因为缺乏自信无法和颜悦色地接受你的批评。但你不应因此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你要做的,是仔细考虑自己真正想说什么以及怎样说

■批评别人之前,检验自己的动机。纯粹的抱怨(例如抱怨餐厅里的食物)固然可以,但如果你诚恳地希望他人做出改变,你必须表现出灵活性并给予对方尊重。你的目的是让对方做出改变,而不是羞辱他们。

选择好的时机和地点。或许你想立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可能显得不合时宜,尤其当众人在场的时候。大多数人之所以表现出防御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批评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老师的警告往往无法阻止那些爱捣乱的孩子。)

避免积压情绪,憧憬在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获得转机,现实往往让人失望,事情会越变越糟。当你察觉到某人的行为开始烦扰到自己时,最好当机立断。你需要为他人尽到的责任是不让你对他们的负面情绪与日俱增。换句话说,你需要尊重对方的权益,因为纵容对方行为的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如果你已经尽力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方仍未做出任何改变。这时,你需要停下来认真回顾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对方真的有改变的余地吗?还是他们的性格使然?有些人面对批评手足无措,需要你给予更多的帮助使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六步教你“给予批评”

1.批评时,不忘赞扬

这一招对不善于接受批评的人尤其奏效。“我欣赏你热爱加班的态度,但是……”(运用“PNP三明治法则”:正面批评在先,负面评价在中,最后回归正面评价。不过要当心,如果过于刻意地使用这一公式,对方很可能会察觉到你的用意,于是对方只能眼睁睁地等你说出“但是”之后的评论。)

2.批评的对象是行为,不是个人

还记得前文说过如何接受批评吗?避免给个人贴标签:“你很苛刻”或者“你是一个自私的人”。比起说“你完全靠不住”,不如说“你这星期已经迟到两次了”。(说具体事实/事例

3.说出你对对方行为的感受比起“你看起来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说“你在众人面前那样说我,我感到非常伤心”更加恰当。但是,只有当你信任对方或者渴望提升双方关系时,再使用这一招。

4.闭嘴,听对方说

这里再提醒大家一次,还记得前文说过的受到批评时,人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吗?大多数人想要解释、为自己的行为正名。给予批评的人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错觉,喋喋不休直到被批评的一方做出“反应”。鉴于此,当你批评他人时,给予对方说话的权利,这会使你获得更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可能改变你的观点。通过复述他们的话,检验“我的理解正确吗?你的意思是……

5.说出期待对方做出怎样的具体改变,寻求对方的认同

如果你只顾抱怨或者在批评时含糊其辞,对方很可能无法理解你期待他们具体做出哪些改变。如果对方认可你的批评,进一步询问对方准备如何做出改变。“你从不管家务”可以更加具体一些,例如,“你这周一顿饭都没做,下周的哪几天你来做饭呢?”

6.开诚布公聊后果

如果对方完全不理睬你的批评,你要怎样做。(就像对付霸凌者,“要不然……”十分奏效。)这并非威胁,而是掌控局面的手段。无须说出最消极的后果,你就可以决定自己要怎样应对:“如果你迟到不改,那我没办法只得追究到底了。”遇到与你约会经常迟到的朋友,你可以说:“我真是受够你迟到了(以后等你打电话给我,我再出门吧)。”

如果对方倾听并接受你的观点,你可以告诉对方正面的结果并做出乐观的评价“你做饭的时候,就由你决定这顿饭的食材吧。我很高兴我们能共同解决这件事情”。

总结一下:

● 如果你长久以来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批评给予者和接收者,那么做出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需要练习。

● 不要一次性期待太多进步。

● 学会接受不完美。

● 犯错时,不要感到挫败。

● 侵略与自信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他人。

● 尽量言简意赅。

● 对方与你争辩时,你只需要重申自己的观点。

● 如果害怕产生冲突,请一位朋友与你通过角色扮演来突破心理障碍。

● 诚恳待人。

● 避免积压情绪,学会直言。

● 当你感到疲惫、沮丧和不适时,你很难做到自信、果断。

● 如果无法给出即时反应,可以稍后再做反应,如果它仍旧困扰你的话。

● 别人不能和颜悦色接受你的批评时,你可能感到沮丧,但这并不能说明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