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最近说道,“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没有退身之所,只能往前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怎么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不进大城市)

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怎么办

俞敏洪最近说道,“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没有退身之所,只能往前进。”

原因是如果这些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呢,可能有的人父母已经不在了,在家乡也没啥资源,而且回到农村也没啥好做的了。

俞敏洪的言论引起了网友们广泛的讨论。

所以,就形成大家考公的风气,而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全民共识时,再想要转变是很难的。

大家都是惊恐不安的情绪去看未知的未来,再看下朋友圈里的那几个同学都在县城的体制内工作,整体闲得一批,就忙着结交人脉了,自然而然就趋之若鹜,大家都想着去县乡占坑了,不求高收入,只求稳定,拜托那个惊恐不安的情绪。

新东方和阿里巴巴的员工薪资已经是高收入了,俞敏洪公司被散伙后至少给员工提供了足额离职补偿,其他公司呢?

绝大多数人活着都是为给别人挣钱。不租房很好啊,回老家住自己的房子。

大家都待在老家,中心城市的房价就不会涨这么多,我还可以再买一套。

你这么想,中心城区别的人也会这么想。你们可以继续把一线城市的房价卷上去,自己内斗。

反正年轻人都回老家了,看这些一线城市怎么继续吸血,看谁来当你们的接盘侠。

我觉得应该恢复公房。全国无房的城市公民,低费提供。和商品房一比一土地配套建设。容积率和户型压缩。

其实,使用面积在45平的房子,就足以满足一家4口的生活了。

我小时候,同学家父母两人,他,他姐,他哥。共3人。单位的两居室,厨房5平米,客厅8平米,卫生间2平米,两间卧室分别是12和9。他姐单住,他和他哥架子床在客厅。父母住卧室。阳台是储蓄间。

我妻子,她们姐妹俩,家里也是这样的两居室,一样生活得很温馨。

或者,不是说必须平均一样,而是要按贡献值匹配,即按劳分配。说白了,住大房子,要用让人服气的理由。

例如1450曾爆料说某老住大房子有豪车,企图带节奏,但没想到除了水军外,网民一致认为某老贡献配得上大房子豪车,他们表示服气。

所以,做到按劳分配按对社会贡献分配就可以让社会服气了,绝对平均主义本来就是错的。

现在主要是一些贡献都没有的人在住大房子开豪车,自然不能让人服气。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问题是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十分付出,三分收获;另外一些人,一分付出,十二分收获。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忍受得了。

按贡献来安排房子,从理论上讲没错。但从社会人伦来讲,危害不小。贡献怎么量化?毕竟像袁老那样的国匠级的人是少数,好衡量,也服得了众人。

但是,更多的人的贡献是不好量化的。

如此一来,就会演化出另一种景象:脑子快的人,油嘴滑舌,各种弄虚作假层出不穷;更可怕的是,会催生出另一种人,逢迎拍马,各种谄媚。最后还是老实人吃亏。这可是为什么杞人忧天呢。

刚改革开放那些年,一改过去加工资普加的模式,搞出百分之几十,结果,那些干活一般般,甚至偷奸耍滑的人,在工资评定的时候,常常被领导安排上去,而那些技术很好,干活也扎实的人反而评不上。

所以说,贡献这个东西,在领导嘴里那是人嘴两张皮,怎么说怎么有理。直到今天,大家看看,在单位里往往吃香喝辣的人并非工作上的佼佼者。

不是说绝对不能有哪怕一点误差。做到差不多就行了。例如先做到严格执行劳动法,严打违反劳动法克扣工人的行为,严打金融和商业领域中的垄断或腐败违法行为。有没有违法,这个至少还是能判定的吧。别说有没有违法都不能判断出来。

我同意你的部分想法。但按贡献真的不靠谱。我是过来人,目诸过。我工作后两年时逢改革开放,工人加工资,按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评定。

我们有两百多号职工,结果可想而知,会跑会说跟领导亲近的,评上了,剩下百分之六十那些干活扎实却不会跑不会要不会说的,往往评不上。逢迎之风溜须拍马之行由此盛行。不仅如此,职工队伍原来很和谐也相对团结的景象没了,心中不平不气渐渐上升,以至戾气弥漫。

其实,十几年前单位分房,现在领导也没了分房,只有公租房-----我是事业单位,我家人在公务员单位,更严格更没戏,领导经常要填表调查房产。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不进大城市,回不了乡村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