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想过自己选择什么,国家培养了我,党和国家的恩情不能忘。从上大学,到去农场,到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我的每一步都在时代的牵引下前行。虽一辈子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平凡的工作,我干得开心、踏实、快乐!只要国家需要,岗位需要,我还会一直干下去!”

——张建军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

儿科老人

自23岁参加工作,在农场医院工作整整20年,进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工作,一干又是16年;2001年退休,却从未走下工作岗位一天;7月22日刚过完79岁的生日,仍然每天都坚守在给患儿诊治的第一线,以一颗赤诚之心默默的干到了耄耋之年。

刚去时卫生队的条件很差,只有三个医生和几个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卫生员,也没有病床,给3000多农场员工及家属看些日常病。

后来农场不断扩大到1万余人,卫生队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等他离开时已经建成一座小医院,X光机、A超、常规生化检查都有,医护人员达到30多人,除了满足农场需求外,附近的老百姓也都来看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2)

在农场为患者诊治

在农场什么病都要看,产妇生孩子也得接生,他说自己曾为一个胎儿臀位的产妇接生,没有经验,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和同事们一边看书学、一边操作,最终成功分娩、母子平安,现在这个孩子也已50多岁了。

“那时国家穷,但对医疗还是很重视!”张建军说,在有限的资源下,对霍乱、鼠疫、乙脑、小儿麻痹这些传染病、多发病尤其重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自主研发小儿麻痹防疫针,最终消灭了这些当年的多发病、传染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3)

在农场为患者诊治

张建军说自己还非常清楚得记得,文革后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农场书记陪着他一起去师部开会听取会议精神,可见国家上上下下对卫生事业的重视。

我在变老 医院在变好

1984年,张建军经过一年多儿科学习进修后,工作调动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来的军工三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4)

原儿科病区

“那时刚好儿科缺人,就来了!干了这么多年后越来越喜欢,每天面对小孩子,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年轻了!”张建军笑着说。

张建军说,刚到医院时,第一感觉就是地方不大,但树好多、环境不错,门诊住院都在一栋工字楼上,墙上长满了绿绿的爬山虎。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5)

原门诊楼楼外景

那时的医院规模很小,作为部队医院,主要服务于3507、3511等军工系统单位,儿科只有9个大夫,30多张床位在淡季还经常收不满。90年代,医院曾一度缩编,职工从四五百人减少到三百多人,儿科有一段时间连床位都没有。

那个时候医疗资源的确匮乏,张建军说,拍胸片的片子很珍贵,一个医生每个月最多只能开3张片子的检查。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6)

住院也很便宜, “住院费一天4毛钱,挂号费1毛钱,复诊挂号才5分钱!”张建军笑着说,“儿科的患儿住院先预交10块钱,往往出院时才花8块多钱。”而让张建军印象最深刻的是觉得医院的服务做得真好。给每个孩子每天提供10块干净的尿布,脏了护士会专门回收再换到干净尿布。

张建军说记得一个周天早晨去查房,一个患有肺炎的孩子突发呼吸心跳停止,他和护士一起紧急施救,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终于把孩子抢救过来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千恩万谢。他和孩子的父母也处成了朋友,如今孩子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前几天孩子的母亲还过来医院找过他帮忙看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7)

就这样,张建军从1986年开始成为儿科的主任,见证着儿科从9个医生,到现在62人的医护团队;也见证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从部队医院交到地方,再成为一所三甲教学医院。2000年新门诊楼启用,2004年新住院楼启用,患者越来越多了,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医院的医教研都踏上快车道……。

“这个感觉真是很好,我在变老,医院在变好!”

不忘初心 老骥伏枥 终生不倦

2001年张建军年满60岁退休,而他从未离开工作岗位一天,只是走了个退休手续的流程,继续返聘上班。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8)

2013年,已经72岁的张建军琢磨着有了更多年轻的医生,是不是该退休了,恰逢医院托管西郊纺织医院,科室韩主任找他谈话能否去分院工作,张建军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前几天,张建军刚刚过完79岁的生日。他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每天早晨8点准时乘医院车前往西纺医院上班,下午6点钟返回医院家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他和老伴在家里就照看3只猫和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喜欢看书、看报,满满一书架全是医疗书籍。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9)

张建军说,自己是1976年经过层层考验,入党的老党员了,这一生感恩国家,感恩党。“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现在二胎政策放开,儿科医生缺口进一步加大,只要需要,我就会一直干!”

原本就想盖房子 阴差阳错踏上医路

从小就在西安城长大的张建军,还清晰的记得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自己才8岁,和家人都躲在屋子里透过门缝观察外面的动静。当看到纪律严明的解放军走在大街上竟然目不斜视、毫不扰民,才慢慢的放下心来。很快学校复学,一路上完小学、中学。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0)

中学时代张建军(左一)

中学时代的张建军(左一)

1959年,张建军参加高考,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等18所大学的建筑类专业,“西安当时整个城区的房子太破了!”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看着整个西安城几乎没有像样的楼房,就想学习建筑,建设新中国、建设新西安。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1)

老西安旧照

解放前的西安城

不曾想,因政治原因未被录取。而因高考成绩优秀,当时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领导专门找他谈话:“是不是考虑当个医生,以后给老百姓看病!”虽然没有上建筑专业多少有点遗憾,但他当场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开始踏上医路。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2)

大学时光的张建军

大学时代的张建军

五年大学正值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给大学生的保障还是比较充足,每月38斤粮食。“是党培养了我!国家培养了我!”谈话中,张建军反复强调这句话,他说自己上学基本没花钱,一个月就15块钱伙食费,国家就给补贴11块钱,家里基本不花钱。而这笔钱,一直发到去农场报道的前一天。

“你说不是国家培养了我,谁培养了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大实话,年轻人一定要记住这点!”张建军动情地说。

扎根农场 整整就是20年

“1964年8月22去,1984年8月22日离开农场,20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张建军说起农场的生活工作是津津乐道。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去了位于大荔县的陕西农建师14师144团卫生队工作,地方偏远,下了车还得步行40多华里。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3)

张建军和妻子在农场

刚去时卫生队的条件很差,只有三个医生和几个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卫生员,也没有病床,给3000多农场员工及家属看些日常病。

后来农场不断扩大到1万余人,卫生队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等他离开时已经建成一座小医院,X光机、A超、常规生化检查都有,医护人员达到30多人,除了满足农场需求外,附近的老百姓也都来看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4)

在农场为患者诊治(一)

在农场什么病都要看,产妇生孩子也得接生,他说自己曾为一个胎儿臀位的产妇接生,没有经验,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和同事们一边看书学、一边操作,最终成功分娩、母子平安,现在这个孩子也已50多岁了。

“那时国家穷,但对医疗还是很重视!”张建军说,在有限的资源下,对霍乱、鼠疫、乙脑、小儿麻痹这些传染病、多发病尤其重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自主研发小儿麻痹防疫针,最终消灭了这些当年的多发病、传染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5)

在农场为患者诊治(二)

张建军说自己还非常清楚得记得,文革后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农场书记陪着他一起去师部开会听取会议精神,可见国家上上下下对卫生事业的重视。

我在变老 医院在变好

1984年,张建军经过一年多儿科学习进修后,工作调动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来的军工三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6)

军工三院儿科旧照

“那时刚好儿科缺人,就来了!干了这么多年后越来越喜欢,每天面对小孩子,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年轻了!”张建军笑着说。

张建军说,刚到医院时,第一感觉就是地方不大,但树好多、环境不错,门诊住院都在一栋工字楼上,墙上长满了绿绿的爬山虎。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7)

原门诊楼楼外景

那时的医院规模很小,作为部队医院,主要服务于3507、3511等军工系统单位,儿科只有9个大夫,30多张床位在淡季还经常收不满。90年代,医院曾一度缩编,职工从四五百人减少到三百多人,儿科有一段时间连床位都没有。

那个时候医疗资源的确匮乏,张建军说,拍胸片的片子很珍贵,一个医生每个月最多只能开3张片子的检查。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8)

住院也很便宜, “住院费一天4毛钱,挂号费1毛钱,复诊挂号才5分钱!”张建军笑着说,“儿科的患儿住院先预交10块钱,往往出院时才花8块多钱。”而让张建军印象最深刻的是觉得医院的服务做得真好。给每个孩子每天提供10块干净的尿布,脏了护士会专门回收再换到干净尿布。

张建军说记得一个周天早晨去查房,一个患有肺炎的孩子突发呼吸心跳停止,他和护士一起紧急施救,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终于把孩子抢救过来了,孩子的父母也是千恩万谢。他和孩子的父母也处成了朋友,如今孩子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前几天孩子的母亲还过来医院找过他帮忙看病。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19)

坚守一线

就这样,张建军从1986年开始成为儿科的主任,见证着儿科从9个医生,到现在62人的医护团队;也见证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从部队医院交到地方,再成为一所三甲教学医院。2000年新门诊楼启用,2004年新住院楼启用,患者越来越多了,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医院的医教研都踏上快车道……。

“这个感觉真是很好,我在变老,医院在变好!”

不忘初心 老骥伏枥 终生不倦

2001年张建军年满60岁退休,而他从未离开工作岗位一天,只是走了个退休手续的流程,继续返聘上班。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20)

杏林春暖

2013年,已经72岁的张建军琢磨着有了更多年轻的医生,是不是该退休了,恰逢医院托管西郊纺织医院,科室韩主任找他谈话能否去分院工作,张建军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前几天,张建军刚刚过完79岁的生日。他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每天早晨8点准时乘医院车前往西纺医院上班,下午6点钟返回医院家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他和老伴在家里就照看3只猫和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喜欢看书、看报,满满一书架全是医疗书籍。

一座城一段回忆一篇故事(一座城一个人耋耄老人的一颗)(21)

医者父母心

张建军说,自己是1976年经过层层考验,入党的老党员了,这一生感恩国家,感恩党。“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现在二胎政策放开,儿科医生缺口进一步加大,只要需要,我就会一直干!”

杏林春满高歌赞,妙手扶伤,化险呈祥。遍撒人间生命光。

燕帽明眸温情荡,语安病床,情御严霜。笑语呢喃天使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