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风景区不都在城市郊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城市里也在根据自然条件建设各种景区,它们很多都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最早的城市公园,要从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说起。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曾是大庄园和狩猎场,从只为贵族服务到完全对公众开放的景区,作为公共空间,它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和市民生活方式,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的发展。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也同样如此,不仅作为公共活动的场所,也吸引了众多的世界游客,深刻地影响了人与城市的关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各地也因地制宜建了不少城市里的景区。城市里的景区,不一定都有历史文化依托,有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等,更多的还是自然风景。比如虽然是在城市中,海德公园中就有森林、河流、草原。一些城市还将公园、景区串联起来,成都、上海等更提出了“城市公园”的发展目标,从“在城市中建公园”向“把城市变成公园”转变,以发挥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有的原本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城市景区,经过时间洗礼之后,成为城市的地标场所,也形成了新的独特历史文化。
如何充分利用场地和城市特点,对城市里的景区进行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空间,服务市民生活,更好地发挥它们对城市的价值,乃至使整个城市变成公园?以下案例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借鉴。01.
伦敦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Hyde Park)是伦敦最知名的城市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区,占地360多英亩,原属威斯敏斯特教堂产业。在1637年成为首个正式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公园。
1833年的海德公园地图(来源:Wikipedia)
整个中世纪,海德公园都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财产,直到亨利八世解散威斯敏斯特教堂,获取了海德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并将之用作狩猎场。1851年,海德公园内修建了水晶宫,并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现今是人们举行各种政治活动和其他群众活动的场所。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水晶宫(来源:Wikipedia)
海德公园闻名于世的言论自由传统,实际上源于1196年安装的泰本绞刑架,每个被判死刑的人被允许发表“最后的讲话”,伦敦人甚至可以买票,在巨大的木制平台上观看处决。1783年绞刑架被拆除,但言论自由这一传统被延续下来,公园的演说者之角成为人们举行各种演讲、政治集会等群众活动的场所。
1804年,公众聚集在周日的海德公园(来源:Wikipedia)
海德公园的东侧是白金汉宫,英国君主的寝宫和办公地点;西侧连接肯辛顿公园,王室宫殿肯辛顿宫的御花园,海德公园成为两座宫殿之间的城市开放空间和绿色廊道。与南部的文化设施,以及市中心的三个皇家公园,形成强力的片区带动,让威斯敏斯特市成为伦敦皇冠上的宝石,城市中心的高价值地段。
在海德公园阅兵场举办的英国夏令时音乐节(来源:Wikipedia)
伦敦的八个皇家公园总占地5,000英亩,包括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肯辛顿公园、绿园、摄政公园和圣詹姆士公园,以及位于伦敦郊区的灌木公园、格林尼治宫苑和里士满公园。为了更好的运营并维护公园,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中心,完善公园的交通及内部设施、教育活动组织等,保护和改善公园,公园的维护费用一部分来自于慈善捐款,另一部分来自于公园举办的各种活动。海德公园作为公共空间,也承载艺术展示的功能。各种展览以及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艺术打卡地。
02.
纽约中央公园
这座纽约的“后花园”的中央公园,建于1873年,占地面积,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公园有总长93公里的步行道,9000张长椅和6000棵树木。现面积341公顷,长约4公里、宽约0.8公里。园内有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剧院等多种设施,还有茂密的树林、湖泊和草坪,甚至农场和牧场。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纽约中央公园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城市里人与人的关系,阶层与阶层的关系,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
1840年代的纽约(图片来源:wikimedia)
1960年代,由于逆城镇化,纽约市民向郊区搬迁,对中央公园的关注在下降,城市空心导致中央公园成为犯罪率高发的地方。从中央公园自身来看,美国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公园经费再次被削减,难以维持经营管理,同时各种大型社会活动在公园内频繁举行,严重破坏了景观环境。1980年以来,中央公园保护协会为公园的运营和更新已投资了近7亿美元,当今知名的景点如大草坪、绵羊草坪、贝塞斯达喷泉、丽城城堡等的修复都出自保护协会之手。
纽约中央公园自被设计建设,再到后来衰落-复兴的变迁,在其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很多领先于同时代的"造园"设计手法,例如对于场地地形的自然化改造、蓄水池等原有水体的处理、过境交通及不同交通方式的分流等。在这些先进设计手法的背后,有着超越时代局限性的立意和格局,这是中央公园能成为百年来世界"造园"经典的关键。
公园内利用地形高差巧妙设置了40多座桥梁用以交通分流和缓解道路对空间的分割 ©华高莱斯
在纽约筹划建设城市大公园的年代,全社会正经历着一场 "脱欧" 的文化转向,美国急需树立自身的国家形象,回击欧洲人对其 "没文化" 的嘲笑。基于这样的考虑,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的"绿草坪"方案刻意保留了场地中的大石块,用以象征纽约州的阿迪朗达克山脉和卡茨基尔山脉。他们希望以这种"荒野"的形象元素来标榜美国的文化性格,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国家认同感。
中央公园荒野化的景观 ©华高莱斯
对于场地内的道路设计,他们也力图避免规则方正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弱化轴线,形成与欧洲古典园林的鲜明不同。以自由曲线形的道路搭配荒野自然的形象,能够让置身其中的游客感受步移景异的效果,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同时,奥姆斯特德认为地域性的植物景观体现着国家特征,关乎爱国主义和尊严,他反对使用装饰性的异域植物。因此,在其设计方案中,非常注重对原有绿地及当地树种的保护。此举经历百年多时间的检验,证明了重要的价值——在中央公园的2.5万多棵树木中有1,700棵美国榆,这是该树种在美国东北部最大的群落。正是由于中央公园的森林与周围隔绝,免受荷兰榆树病的传染,才使得如此大规模的本地种群得以保留下来。
公园开放早期(1873年)建设的贝塞斯达喷泉广场,用于纪念美国内战期间死于海中的战士,主雕塑有"拯救"的寓意,而周围的四座小天使雕像分别代表“节制”“纯净””健康”“和平”。现在的贝塞斯达喷泉广场已成为中央公园的核心景点,是游客最为密集的片区之一。
贝塞斯达喷泉广场 ©华高莱斯
纪念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的草莓地广场,是近几十年建设的场地景观中的经典之作。小广场名称取自披头士经典歌曲《草莓地》;在纪念地的中央,青白两色的马赛克拼出“IMAGINE”图案,取自列侬的同名经典反战歌曲。在纪念列侬的同时,也向大众倡导着和平慈爱的主张。
纪念约翰列侬的草莓广场 ©华高莱斯
在2020年8月,中央公园内首次以真实的女性形象——苏珊•安东尼等3位女权运动先驱为原型设计的雕像揭幕,这在美国总量只有不到10%的户外雕塑是女性形象的大环境下,正是对社会中女性价值的伸张。
纽约中央公园是奥姆斯特德对于"公共空间平等享有"主张的重要实践。中央公园的实践兑现了原创者的初衷,如今已是全纽约人及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休闲胜地。
中央公园是市民、游客的城市休闲中心 ©华高莱斯
03.
合肥中央公园
项目背景
合肥位于皖中,是长江经济带副中心。因水得名,凭水而兴。由构木为巢至创新高地,从稻作之源到科技之都,自然的韵律和文明的更替演绎出这座明日之城的千年生息。在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扩张之后,土地开发和公共空间营造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曾经在中国规划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辉的合肥,通过区划调整,独拥巢湖,土地开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生,成功破题。合肥滨湖科学城应运而生,携手主城与巢湖,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极和空间拓展的核心方向。
合肥中央公园,位于合肥南站南侧,由包河大道、锦绣大道、徽州大道、繁华大道围合而成,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其中景观绿地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据目前分析调查,合肥中央公园建成后将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央公园。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生态环境斑块化严重,水系不联通,通过构建连续的绿色生态基底,串联水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机场跑道对整体景观结构影响较大,骆岗机场跑道的保留传承了场地记忆,但同时存在着超大体量铺装的影响,整体轴线方向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受到割裂。
对于大型公园的设计,通常思考过程从生态连续性上出发,城市公园作为较大面积的绿地空间,其本体可规划设计出多种功能,复杂生态系统、与之相连的绿道、水系等,可建立“基质 廊道 斑块”的生态结构。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塑造新城核心
将设计重点从废弃跑道的改造与利用,转向以锦绣湖为中心的核心景区打造,该核心可以带动新城中央公园的向心性发展,降低跑道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过度影响,整体规划形成一核两翼的格局,活化滨湖新城。
对应策略1:一核两翼,多区配套:以锦绣湖公园为核心依托,结合生态翼、活力翼打造核心景观区。结合周边城市组团,设置配套服务,满足周边居民及人群的使用需求。
对应策略2:用地互渗:突破城市与公园割裂形态,将建筑引入场地,消纳部分城市功能,城市融入公园,公园渗入城市。
传承水口园林布局
古徽州地区的水口园林是古村落社会中除了祠堂和徽州民居之外的一枚瑰宝。作为发端于风水理论的重要村落景观要素,水口园林在古徽州当地的经济、人文乃至村落宗教等诸多历史背景中与祠堂和民居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古村落人居环境图景。
对应策略1:徽脉传承:沿用水口园林的布局形态,传承文脉,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互更替。十五里河,自西北穿园而过,锦绣湖地势低洼,天然可聚全园灵秀之水。守望森林作为城市最后的保护地,像水口林一样,守望千年,庇万物生息。中央全向信标塔与西侧城市组团恰好呼应了聚落与水口塔的对应关系,水口格局,跃然城上。
对应策略2:地标统领:用城市核心地标进行形象展示,结合在地文化,多点活力地标节点串联,形成以信标塔为聚集点的城市主要轴线,展示城市新形象,通过现代的地标语言,传承当地传统文明。
合肥中央公园,独特的区位,超大的生态容量和时代的契机赋予它多元的职能。它将会是滨湖新区的新核心,成为探索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先驱。传承水口园林特色格局,令其建设彰显了合肥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所具备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中华特色。作为超大公园的全方位系统规划,关乎生态,关乎生产,更关乎生活。中央公园,将以绿色的笔触和科技的语汇,记述合肥开启的中央纪元。
04.
深圳市坪山区半月环中央公园
该设计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区,占地面积约为48公顷。坪山区是深圳市规划建设的五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坪山中心区不仅是深圳市十五个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之一,也是新区核心功能场所和实现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地区,将承载高端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职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坪山中心区的相关上位规划将中心区划分为商务办公、生活服务及行政文化三大主题功能区。半月环带状公园正是串联三大主题功能区的空间骨架,也是中心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总平面图
设计理念及策略
半月环带状公园设计的核心理念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文化特色、多元游憩空间和城市生态绿心。设计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汽车尾灯的曳光,流畅线型将被融合于景观的设计语言中。
汽车商务区-中央公园效果图
运用海绵城市技术方法,构建水绿交融、互补共生的绿色基础设施。半月环公园的基础,是一个高效、生态的都市海绵综合体,它承担着防洪滞洪、雨洪疏导、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一条时而显现、时而隐藏,宽窄变化、软硬兼顾的水系,联系了下凹式湿地花园、雨水花园等设施,构筑了完整的海绵排水系统。半月环公园综合年径流控制率可以稳定达到80% 。在五十年一遇暴雨事件下,通过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措施的下渗、蓄滞,以及公园内部水体的的调蓄作用,径流量得到削减 ,集流时间和洪峰流量都能得到合理的控制。极端暴雨情况下,通过内部下渗及调蓄,产出径流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极端暴雨行洪安全。
海绵城市系统总体布局图
为了保证设计创意的可实现性,方案对重要节点的可行性都进行了量化研究,比如补水量计算、内部水循环技术等。在都市生态园,设计有集中展示海绵城市各项技术的景观设施,即“下凹式净水湿地”和生态展览馆等重要节点。在下凹式湿地中,通过内水循环, 将含有大气沉降的氮、磷、有机质及其他污染物的内水,经过生态处理过滤后,可直接补充景观水体;水面直接降雨和生态园径流水量可基本满足景观水体水量平衡需求,仅在旱季可能需要少量外部水源补水,最终可形成与生态展示功能相结合的特色水景。
都市生态园-下凹式净水湿地效果图
客家文化园,包括了艺术画廊和客家文化展示中心等重要节点,建筑形态抽象于客家围屋形制,并局部采用竹和夯土等客家传统材料,体现了坪山属于客家地区的文化脉络。集装箱特色建筑不仅构造简单、适应性强,也呼应了坪山区的工业记忆。
为市民提供精彩多元的休闲游憩空间,形成城市新地标。半月环中央公园共有四个园中园,各园中园还有进一步的细分空间,满足城市功能和景观组织的需要。公园特色场所和景点疏密散步、层次分明、收放有致。设计考虑了充足的各类服务设施,有效地覆盖了各个活动区域。
功能分区及重要景点总体布局图
立体的公园绿道体系,将作为公园的设计骨架。架空绿道将采用新技术,使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架空绿道设计图
营造生态功能健全、景观品质优良的“城市生态绿心”。半月环中央公园的植栽设计注重生态原则,并提倡植物选种的多样化和本土化。根据不同景观空间功能要求和效果需求的差异,灵活选择植物配置的类型和品种,形成丰富多样而又统一协调的植物景观。
资料来源:知乎、笛东设计、景观中国、华高莱斯等
,